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原文

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绝可笑者。

如文官批书印纸,虽宫、观、岳、庙,亦必云不曾请假;

或已登科级,见官台省清要,必云不曾应举若试刑法。

予在西掖时,汉州申显惠侯神,顷系宣抚司便宜加封昭应公,乞换给制书。

礼、寺看详,谓不依元降指挥于一年限内自陈,欲符下汉州,告示本神知委。

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淳熙六年,予以大礼恩泽改奏一岁儿,吏部下饶州,必欲保官状内声说被奏人曾与不曾犯决笞,有无翦刺,及曾与不曾先经补官因罪犯停废,别行改奏;

又令供与予系是何服属。

父之于子而问何服属,一岁婴儿而问曾与不曾入仕坐罪,岂不大可笑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译文

官员们处理文书时,只使用固定的格式,因此出现了许多可笑的事情。比如文官批改文书盖章时,即使是宫观、岳庙,也必须说未曾请假;或者已经升迁到一定的级别,见到官台省的清要职位,也必须说未曾参加过科举考试或试刑法。

我在西掖任职时,汉州上报请求封显惠侯神,不久前宣抚司已经便宜加封为昭应公,请求更换给制书。礼部和尚书省审查后,认为没有按照原降命令在一年限期内自行申报,想要下命令给汉州,通知本神知道这个事情。

我向丞相报告,另令调查此事,才得以更改命令。

淳熙六年,我因为大礼恩泽改奏一个一岁的孩子,吏部下命令给饶州,一定要在保官状中声明被奏人是否曾经犯过决笞之罪,是否有剪刺的记录,以及是否曾经因为犯罪而停职或被废黜,是否另行改奏;还要求提供与我是什么亲属关系。

父亲问儿子是什么亲属关系,对一个一岁的婴儿问是否曾经因为入仕而犯罪,这不很可笑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注解

吏文行移:指官府间的文书往来,即公文传递。

定本:指标准文本,官方规定的正式文件。

宫、观、岳、庙:宫:皇宫;观:道观;岳:五岳之一,指五岳神庙;庙:指供奉神灵的庙宇。这里泛指各种官方宗教场所。

请假:指官员因事请示上级暂时离职。

登科级:指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定级别的官职。

官台省清要:官台省:指朝廷中的官署;清要:指职位清贵、重要。

应举若试:应举:参加科举考试;若试:好像考试一样。这里指通过科举考试。

刑法:指法律、法典。

西掖:古代指宫中禁地,这里指作者任职的官署。

申显惠侯神:指被封为显惠侯的神祇。

宣抚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安抚地方,处理边防事务。

便宜加封:便宜:适宜;加封:追加封号。指根据实际情况追加封号。

昭应公:昭应公:封号,表示对神祇的尊崇。

制书: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或诏书。

礼、寺:礼部、寺部,指古代的官署名,负责礼仪和宗教事务。

看详:审查并详细研究。

元降指挥:元降:原降;指挥:命令。指最初的命令或指示。

一年限内自陈:在一年期限内自行申报。

符下汉州:符:符节,古代用作凭证的物品;下:下达。指下达命令到汉州。

告示:公告,通知。

白:禀报,报告。

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勘当:审查处理。

改命:更改命令或决定。

大礼恩泽:指皇帝发布的恩典或赏赐。

保官状:保官文书,指保证官员身份和品级的文书。

决笞:古代刑罚之一,用竹板打屁股。

翦刺:古代刑罚之一,用刀割脸。

先经补官:先前的任命或补官。

停废:停职或废黜。

改奏:重新上报。

服属:指家族中的辈分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评注

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绝可笑者。

此句开篇点题,指出官场文书往来中存在诸多荒谬可笑的现象。‘吏文行移’指的是官员之间的文书往来,‘定本’则是指固定的格式和模板。作者用‘故有绝可笑者’总结,表明这些现象荒谬到了极点。

如文官批书印纸,虽宫、观、岳、庙,亦必云不曾请假;或已登科级,见官台省清要,必云不曾应举若试刑法。

此句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说明官场文书中存在的荒谬。‘文官批书印纸’是指官员在批阅文书时签字盖章,‘宫、观、岳、庙’等宗教场所的官员也必须填写未曾请假,‘登科级’则是指官员已经晋升到一定的级别,‘官台省清要’指的是官职显赫,‘应举若试刑法’则是指曾经参与科举考试或试用刑法。作者通过这些例子,讽刺官员们为了符合格式要求,不惜编造谎言。

予在西掖时,汉州申显惠侯神,顷系宣抚司便宜加封昭应公,乞换给制书。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官场文书中的荒谬。‘西掖’指的是古代皇宫中的西掖门,‘汉州申显惠侯神’是指汉州申报显惠侯神的事宜,‘宣抚司’是古代官署名,‘便宜加封昭应公’是指宣抚司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加封,‘乞换给制书’则是指请求更换制书。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揭示了官场文书中的繁琐和形式主义。

礼、寺看详,谓不依元降指挥于一年限内自陈,欲符下汉州,告示本神知委。

此句继续描述官场文书中的繁琐。‘礼、寺’指的是礼部和寺院,‘看详’是指审查,‘元降指挥’是指原有的命令,‘一年限内自陈’是指在一年的期限内自行申报,‘符下汉州’是指下达给汉州的命令,‘告示本神知委’则是指告知显惠侯神。作者通过这些描述,讽刺了官场文书的繁复和官僚主义。

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

此句表明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原本荒谬的命令得到了改正。‘予白’是指作者向丞相汇报,‘别令勘当’是指重新审查,‘改命’则是指更改命令。作者通过这个例子,赞扬了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淳熙六年,予以大礼恩泽改奏一岁儿,吏部下饶州,必欲保官状内声说被奏人曾与不曾犯决笞,有无翦刺,及曾与不曾先经补官因罪犯停废,别行改奏;又令供与予系是何服属。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淳熙六年(1179年)时,为了改变一个一岁婴儿的官职,而经历的繁琐过程。‘大礼恩泽’是指皇帝的恩赐,‘保官状’是指保证官职的文书,‘犯决笞’是指曾经受到鞭打,‘翦刺’是指曾经被剃光头发,‘先经补官’是指曾经担任过官职,‘停废’是指因犯罪被罢免,‘别行改奏’是指重新提出申请,‘供与予系是何服属’是指提供与自己的亲属关系。作者通过这个例子,讽刺了官场文书的繁琐和形式主义。

父之于子而问何服属,一岁婴儿而问曾与不曾入仕坐罪,岂不大可笑哉!

此句以一岁婴儿为例,进一步讽刺官场文书的荒谬。‘父之于子’是指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何服属’是指亲属关系,‘一岁婴儿’是指年龄非常小的婴儿,‘入仕坐罪’是指担任官职并因犯罪被处罚。作者通过这个例子,表达了对于官场文书荒谬性的强烈讽刺和不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