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南宫适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南宫适-原文

南宫适问羿、奡不得其死,禹、稷有天下,言力可贱而德可贵。

其义已尽,无所可答,故夫子俟其出而叹其为君子,奖其尚德,至于再言之,圣人之意斯可见矣。

然明道先生云:‘以禹、稷比孔子,故不答。’

范淳父以为禹、稷有天下,故夫子不敢答,弗敢当也。

杨龟山云:‘禹、稷之有天下,不止于躬稼而已,孔子未尽然其言,故不答。然而不正之者,不责备于其言,以沮其尚德之志也,与所谓‘雍之言然’则异矣。’

予窃谓南宫之问,初无以禹、稷比孔子之意,不知二先生何为有是言?

若龟山之语,浅之已甚!

独谢显道云:‘南宫适知以躬行为是,是以谓之君子。知言之要,非尚德者不能,在当时发问间,必有目击而道存,首肯之意,非直不答也。’

其说最为切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南宫适-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为什么后羿和夏桀没有得到善终,而大禹和后稷却能够拥有天下,这是因为他们有力量但是品德更重要。孔子觉得这个问题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没有更多可以回答的,所以等南宫适离开后,孔子叹息他是位君子,并赞扬他重视品德。孔子甚至再次提到这一点,圣人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了。

然而,明道先生认为,因为把大禹和后稷与孔子相比较,所以孔子没有回答。范淳父则认为,因为大禹和后稷拥有天下,所以孔子不敢回答,不敢接受这样的评价。

杨龟山说,大禹和后稷拥有天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亲自耕种,孔子没有完全同意这种说法,所以没有回答。但是,他没有责备他们的言论,这是为了不挫败他们崇尚德行的志向,这与所谓的‘雍之言然’是不同的。

我认为南宫适的问题并没有把大禹和后稷与孔子相比较的意思,不知道两位先生为什么会这样说?至于杨龟山的话,已经过于简单了!只有谢显道说,南宫适知道亲自实践是正确的,所以称之为君子。他知道言语的关键,不是崇尚品德的人做不到的。在当时提问的时候,一定是有亲眼所见而认同他的行为,点头表示赞同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不回答。

谢显道的说法最为恰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南宫适-注解

南宫适:南宫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子弟子之一,以博学著称。

羿、奡:羿,指后羿,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神话人物;奡,指夏桀的臣子,两人均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不得其死:指没有得到善终,即被处死。

禹、稷:禹,指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著称;稷,指后稷,传说中农业的始祖。

有天下:拥有天下,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力可贱而德可贵:力量可以被人轻视,而德行则是非常宝贵的。

夫子:夫子,指孔子。

明道先生:明道先生,指程颢,北宋理学家。

范淳父:范淳父,指范祖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杨龟山:杨龟山,指杨时,北宋理学家。

躬稼:亲自耕种,指亲自从事农业劳动。

圣人之意:圣人的意图或思想。

目击而道存:亲眼看到并且认同其中的道理。

首肯之意:点头表示赞同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南宫适-评注

南宫适问羿、奡不得其死,禹、稷有天下,言力可贱而德可贵。

南宫适的提问,首先涉及到了古代传说中的羿、奡两位英雄,他们以武力闻名,但却未能善终。禹、稷则是以德行著称,最终获得天下的统治权。南宫适通过对比,提出了力量与德行的价值问题。

其义已尽,无所可答,故夫子俟其出而叹其为君子,奖其尚德,至于再言之,圣人之意斯可见矣。

南宫适的问题触及到了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但孔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等待南宫适离开后叹息其为君子,并再次强调尚德的重要性。这表明孔子对南宫适的提问表示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道德价值的重视。

然明道先生云:‘以禹、稷比孔子,故不答。’

明道先生认为,由于南宫适将禹、稷与孔子相提并论,因此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这反映了明道先生对于孔子言行的理解,即孔子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往往不直接回应,而是通过行动或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范淳父以为禹、稷有天下,故夫子不敢答,弗敢当也。

范淳父的观点则认为,孔子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禹、稷拥有天下,孔子不敢接受这样的赞誉。这种解释强调了孔子谦逊的品质,以及他对自身地位和责任的认知。

杨龟山云:‘禹、稷之有天下,不止于躬稼而已,孔子未尽然其言,故不答。然而不正之者,不责备于其言,以沮其尚德之志也,与所谓‘雍之言然’则异矣。’

杨龟山进一步解释了孔子不回答的原因,他认为禹、稷之所以能够有天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农耕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具备了高尚的德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是为了不挫伤南宫适崇尚德行的志向,这与孔子对待其他问题的态度不同。

予窃谓南宫之问,初无以禹、稷比孔子之意,不知二先生何为有是言?

作者对于明道先生和范淳父的解释表示质疑,认为南宫适的问题并非是要将禹、稷与孔子相比较,因此不理解两位先生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

若龟山之语,浅之已甚!独谢显道云:‘南宫适知以躬行为是,是以谓之君子。知言之要,非尚德者不能,在当时发问间,必有目击而道存,首肯之意,非直不答也。’

作者认为杨龟山的解释过于简单,而谢显道的解释则更为恰当。谢显道指出,南宫适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懂得躬行实践的重要性。在提问的当时,南宫适必定有对德行的认同和肯定,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正体现了对南宫适这种态度的认可。

其说最为切当。

作者对谢显道的解释表示认同,认为这种解释最符合当时的情境和孔子的教育理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南宫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