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前代为监-原文
人臣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则事势相接,言之者有证,听之者足以监。
“《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周书》曰:”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
“又曰:”我不可不监于有殷。”
“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周公作《无逸》,称商三宗。
汉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
张释之为文帝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
贾山借秦为喻。
贾谊请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观之。
魏郑公上书于太宗云:”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方隋之未亡,自谓必无亡。臣愿当今动静以隋为监。”
马周云:”炀帝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
张玄素谏太宗治洛阳宫曰:”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
考《诗》、《书》反载及汉、唐诸名臣之论,有国者之龟镜也,议论之臣,宜以为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前代为监-译文
臣子引用古代的教训来告诫他人,应该从近期的历史中汲取经验,这样所说的事情与当前形势相符合,说话的人有证据支撑,听的人也能从中得到警示。
《诗经》中说:‘商朝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朝之后。’《周书》中说:‘现在商朝已经失去了天命,我们难道不应该大加警惕吗!’又说:‘我们不能不借鉴商朝的经验。’又说:‘商朝接受天命,历经多年,但因为不敬重自己的德行,所以早早地失去了天命。’
周公写《无逸》一文,提到了商朝的三位君主。
汉高祖命令群臣讲述他如何得到天下,项羽如何失去天下,并命令陆贾著书论述秦朝如何失去天下。
张释之向汉文帝讲述秦朝和汉朝之间的事情,说明了秦朝为何失败,汉朝为何兴起。
贾山用秦朝作为例子。
贾谊建议君主参考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历史。
魏郑公向唐太宗上书说:‘在隋朝没有乱之前,他们自认为一定不会乱;在隋朝没有亡之前,他们自认为一定不会亡。我希望现在的一切行动都以隋朝为鉴。’
马周说:‘隋炀帝嘲笑齐国和魏国,现在我们看待隋炀帝,就像隋炀帝看待齐国和魏国一样。’
张玄素向唐太宗进谏,说:‘乾阳宫工程完成后,隋朝的人已经解体,我担心陛下犯的错误会超过隋炀帝。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最终都会导致混乱!’
考察《诗经》、《尚书》以及汉、唐时期著名大臣的言论,这些都是治国者的借鉴,议论的臣子应该以此为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前代为监-注解
人臣:指国家的官员或臣子,这里特指辅佐君主的官员。
引古规戒:引用古代的教训和戒律来告诫或劝诫。
古规戒:古代的教训和戒律,通常指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前代:指历史上的前一个朝代。
事势相接:指事情的发展和趋势相互连接,连续不断。
证:证据,这里指历史事实。
监:监督,观察,引申为借鉴。
殷:指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夏后之世:夏朝末代君主桀时期。
周书:《周书》是周朝的一部史书。
命:指天命,古代认为君权神授,由天授予。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辅佐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无逸:《无逸》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公的言论。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氏:指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与刘邦争夺天下。
陆贾: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为汉高祖刘邦献策。
秦:指秦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朝代,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
张释之: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西汉的皇帝,以节俭著称。
贾山: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才华横溢、直言进谏著称。
魏郑公:指魏征,唐朝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文治武功著称。
隋:指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但强大的朝代,由隋文帝杨坚建立。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暴政著称。
齐:指北齐,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
魏:指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
乾阳:指天子的宫殿,这里指洛阳宫。
龟镜:比喻可以作为准则的书籍或经验,这里指《诗》、《书》等经典文献以及汉、唐名臣的言论。
议论之臣:指善于议论的官员,这里指有才能和见识的臣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前代为监-评注
人臣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则事势相接,言之者有证,听之者足以监。
此句强调了人臣应当以古代为借鉴,因为古代的事件与当前的事势往往有相似之处,前人的经验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近取前代’意味着要关注近期历史,因为它们与当前的政治、社会状况更为贴近。‘事势相接’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言之者有证’说明历史事件的记载可以作为证据,‘听之者足以监’则表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人警醒。
《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句引用了《诗经》中的内容,指出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它就发生在夏朝之后。‘殷监’指的是殷商的教训,‘不远’说明这些教训是近期发生的,‘在夏后之世’则是指殷商在夏朝之后,意味着殷商的教训对夏朝后继者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周书》曰:‘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又曰:‘我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这几句引用了《周书》中的内容,表达了周人对殷商灭亡的反思。《周书》认为,殷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敬天命,不重视道德。‘坠厥命’指的是国家灭亡,‘大监’和‘监于有殷’都强调了周人应该从殷商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周公作《无逸》,称商三宗。
周公通过《无逸》一文,对商朝的三位君主进行了评价。‘无逸’意味着勤勉,周公在这里肯定了商朝君主的勤勉,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汉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
汉高祖刘邦要求群臣讨论他如何获得天下,以及项羽如何失去天下,并命令陆贾撰写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这表明刘邦重视历史经验,希望通过总结前人的得失来指导自己的统治。
张释之为文帝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
张释之向汉文帝讲述秦、汉之间的事务,分析了秦朝的失败和汉朝的兴起原因。这反映了汉朝对历史的重视,以及对前人经验的借鉴。
贾山借秦为喻。
贾山以秦朝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借秦为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事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贾谊请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观之。
贾谊建议君主通过观察商、周、秦的历史事件来吸取教训。这体现了贾谊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魏郑公上书于太宗云:‘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方隋之未亡,自谓必无亡。臣愿当今动静以隋为监。’
魏郑公向唐太宗上书,指出隋朝在未乱和未亡之前都自以为是,认为不会发生混乱或灭亡。他建议唐太宗以隋朝为鉴,从隋朝的兴衰中吸取教训。
马周云:‘炀帝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
马周通过对比隋炀帝对齐、魏的看法,指出人们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这句话反映了历史教训的普遍性。
张玄素谏太宗治洛阳宫曰:‘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
张玄素劝谏唐太宗治理洛阳宫时,引用了隋朝的教训,指出如果唐太宗不吸取隋朝的失败教训,可能会重蹈覆辙。
考《诗》、《书》反载及汉、唐诸名臣之论,有国者之龟镜也,议论之臣,宜以为法。
这句话总结了上文提到的历史教训,认为《诗经》、《尚书》以及汉、唐名臣的论述都是治国者的宝贵经验,应当作为治国理政的准则。‘龟镜’比喻为治国理政的借鉴,‘议论之臣’则是指那些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