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三长月-原文
释氏以正、五、九月为“三长月”,故奉佛者皆菇素。
其说云:“天帝释以大宝镜,轮照四天下;寅、午、戌月,正临南瞻部州,故当食素以徼福。”
官司谓之“断月”,故受驿券有所谓羊肉者,则不支。
俗谓之“恶月”,士大夫赴官者,辄避之。
或人以谓唐日藩镇皙事,必大享军,屠杀羊豕至多,故不欲以其月上事,今之他官,不当尔也。
然此说亦无所经见。
予读《晋书?礼志》,穆帝纳后,欲用九月,九月是“忌月”。
‘《北齐书》云高洋谋篡魏,其臣宋景业言:“宜以仲夏受禅。”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终于其位。
景业曰:“王为天子,无复下期,岂得不终于其位乎?”
乃知此忌相承,由来已久,竟不能晓其义及出何经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三长月-译文
佛教认为正、五、九月是‘三长月’,所以信奉佛教的人都吃素。他们的说法是:‘天帝释拿着大宝镜,照耀四个天下;在寅、午、戌这三个月,正对着南瞻部州,所以应该吃素来求得福气。’官府称之为‘断月’,所以持有驿券的人,如果有羊肉的记录,就不会得到资助。民间称之为‘恶月’,士大夫去任职时,都会避开这个月。有人认为唐朝的藩镇在九月举行重要事务,必定会大宴宾客,屠杀很多羊和猪,所以不想在这个月处理政务,现在的其他官员,不应该这样做。然而这种说法也没有看到过依据。
我阅读《晋书·礼志》时,发现晋穆帝立皇后,打算在九月举行仪式,九月就是‘忌月’。《北齐书》记载高洋篡夺魏国时,他的臣子宋景业建议:‘应该在仲夏举行禅让仪式。’有人说:‘五月不能进入官场,犯了就会在其职位上终结。’宋景业回答说:‘王成为天子,就没有下限了,怎么会不能在其职位上终结呢?’由此可知,这种忌讳的传承已经很久远了,但最终也没有弄清楚它的意义以及出自哪部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三长月-注解
释氏:指佛教,释氏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
三长月:佛教中将正(正月)、五(五月)、九月这三个月称为‘三长月’,认为在这三个月中应持斋戒。
菇素:菇素,即素食,指不吃肉,是佛教徒的一种戒律。
天帝释:佛教中的天帝释,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掌管天界。
大宝镜:大宝镜,指天帝释手中的宝镜,象征智慧和权威。
四天下:佛教中指四个方位的世界,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世界。
南瞻部州:佛教中指位于南方的世界,是佛教徒修行的地方。
徼福:徼福,即求福,希望得到佛的庇佑。
断月:断月,指不宜进行某些活动的月份,如婚嫁、动土等。
驿券:驿券,古代官方用于传递文书和人员的凭证。
恶月:恶月,指被认为不吉利、不宜进行某些活动的月份。
藩镇:藩镇,指古代中国地方军事和政治权力集中的地区。
享军:享军,指享受军功,通常指军队的宴席。
羊豕:羊豕,即羊和猪,指肉类食品。
忌月:忌月,指被认为不吉利的月份,不宜进行某些活动。
仲夏:仲夏,指夏天的中间时期,大约是农历五月中。
犯之:犯之,指触犯某种禁忌。
终其位:终其位,指在某个职位上直到去世。
忌相承:忌相承,指某些禁忌传统代代相传。
经见:经见,指在经典中有记载或提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三长月-评注
释氏以正、五、九月为‘三长月’,故奉佛者皆菇素。此句揭示了佛教对于特定月份的特别规定,即正、五、九月为‘三长月’,信奉佛教的人在这三个月份中应当茹素。这里的‘菇素’即指素食,体现了佛教对于饮食的戒律和修行者的自律。
其说云:‘天帝释以大宝镜,轮照四天下;寅、午、戌月,正临南瞻部州,故当食素以徼福。’此段解释了‘三长月’的由来,其中‘天帝释’指的是佛教中的天神,‘大宝镜’象征着光明和智慧,‘轮照四天下’则是指其神力无边。寅、午、戌月是佛教中特定的月份,与南瞻部州(即印度)有关,因此在这三个月份中茹素可以求得福报。
官司谓之‘断月’,故受驿券有所谓羊肉者,则不支。俗谓之‘恶月’,士大夫赴官者,辄避之。”这段话说明了这些月份在官方和民间都被视为特殊时期。‘断月’意味着在此期间,官方对于某些食物的供应会有所限制,如羊肉。‘恶月’则是指这些月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士大夫为了避免不祥,会尽量避免在这些月份中赴任。
或人以谓唐日藩镇皙事,必大享军,屠杀羊豕至多,故不欲以其月上事,今之他官,不当尔也。”这里提到了唐朝时期的一个现象,即藩镇在特定月份会进行大规模的军队宴享,屠杀大量牲畜。因此,为了避免与这些不吉利的月份相冲突,人们不愿意在这些月份中进行重要事务。
然此说亦无所经见。予读《晋书?礼志》,穆帝纳后,欲用九月,九月是‘忌月’。《北齐书》云高洋谋篡魏,其臣宋景业言:‘宜以仲夏受禅。’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终于其位。’”作者在这里通过引用《晋书》和《北齐书》中的记载,说明对于这些忌月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文献支持,而是来源于民间传说。
景业曰:‘王为天子,无复下期,岂得不终于其位乎?’乃知此忌相承,由来已久,竟不能晓其义及出何经典也。”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些忌月的说法虽然历史悠久,但缺乏明确的经典依据,其含义和出处都不得而知。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某些习俗和信仰的神秘性和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