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一世人材-原文
一世人材,自可给一世之用。
苟有以致之,无问其取士之门如何也。
今之议者,多以科举经义、诗赋为言,
以为诗赋浮华无根柢,不能致实学,
故其说常右经而左赋。
是不然。
成周之时,下及列国,皆官人以世,
周之刘、单、召、甘,
晋之韩、赵、荀、魏,
齐之高、国、陈、鲍,
卫之孙、宁、孔、石,
宋之华、向、皇、乐,
郑之罕、駟、国、游,
鲁之季、孟、藏、展,
楚之斗、蒍、申、屈,
皆世不乏贤,与国终毕。
汉以经术及察举,
魏、晋以州乡中正,
东晋、宋、齐以门第,
唐及本朝以进士,
而参之以任子,
皆足以尽一时之才。
则所谓科目,特借以为梯阶耳!
经义、诗赋,不问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一世人材-译文
一个人材,自然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生的用处。如果能够使他发挥作用,那么无论他是通过哪种方式被选拔为士人,都不应该去质疑。
现在有些人讨论这个问题时,常常以科举考试中的经义和诗赋为话题,认为诗赋过于华丽而没有根基,不能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所以他们通常更重视经义而轻视诗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周朝的时候,下至各个诸侯国,都是通过世袭来任命官员的。比如周朝的刘、单、召、甘,晋国的韩、赵、荀、魏,齐国的国、陈、鲍,卫国的孙、宁、孔、石,宋国的华、向、皇、乐,郑国的罕、駟、国、游,鲁国的季、孟、藏、展,楚国的斗、蒍、申、屈,这些国家都不缺乏贤能之人,并且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汉朝通过经术和察举来选拔人才,魏晋时期通过州乡的中正来选拔,东晋、宋、齐时期通过门第来选拔,唐朝以及我们这个朝代通过进士考试来选拔,同时还会参考任子的制度,这些方法都足以选拔出那个时代的优秀人才。
所以所谓的科目,只是作为一个台阶而已!至于经义和诗赋,无论是否问津都可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一世人材-注解
世人材:指世间的人才,即具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给一世之用:指人才能够服务于一个时代,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苟有以致之:如果能够使他们发挥作用。
取士之门:指选拔人才的途径或方法。
科举经义:科举考试中的经义部分,主要测试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运用。
诗赋:指古代文学中的诗歌和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部分,要求考生有文学才华。
浮华无根柢:指诗赋内容空洞,缺乏实际内容和深刻意义。
不能致实学:不能培养出真正的学问和实际能力。
右经而左赋:重视经义而轻视诗赋,认为经义比诗赋更有价值。
成周之时:指周朝的成王和周公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
列国: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
官人以世:指通过世袭制度来选拔官员。
刘、单、召、甘:周朝的四个贵族姓氏。
韩、赵、荀、魏:战国时期四个强大的诸侯国。
高、国、陈、鲍:齐国的四个贵族姓氏。
卫之孙、宁、孔、石:卫国的四个贵族姓氏。
宋之华、向、皇、乐:宋国的四个贵族姓氏。
郑之罕、駟、国、游:郑国的四个贵族姓氏。
鲁之季、孟、藏、展:鲁国的四个贵族姓氏。
楚之斗、蒍、申、屈:楚国的四个贵族姓氏。
世不乏贤: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贤能之人。
与国终毕:与国家一同繁荣或衰亡。
汉以经术及察举:汉朝通过经术考试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魏、晋以州乡中正:魏晋时期通过州乡中正制度选拔人才。
东晋、宋、齐以门第:东晋、宋、齐时期重视门第,即出身和家族背景。
唐及本朝以进士:唐朝以及宋朝通过进士科举选拔人才。
参之以任子:辅之以世袭制度,即通过世袭来选拔人才。
科目:指科举考试中的各种科目,如经义、诗赋等。
梯阶:比喻借助某种手段或途径以达到更高的目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一世人材-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艺林伐山》,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制度及教育观念的深刻见解。
首句‘一世人材,自可给一世之用’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应当得到充分的利用。
‘苟有以致之,无问其取士之门如何也’进一步表明,只要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就不必过于拘泥于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今之议者,多以科举经义、诗赋为言’指出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科举考试中的经义和诗赋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以为诗赋浮华无根柢,不能致实学’反映了对于诗赋的偏见,认为其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故其说常右经而左赋’说明这种观点导致了对经义和诗赋的偏重,忽视了诗赋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是不然’一词转折,表明作者对上述观点的否定。
‘成周之时,下及列国’回顾了周朝及其列国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指出当时官吏多由世族出身,而这些世族往往能够培养出贤能之人。
‘周之刘、单、召、甘,晋之韩、赵、荀、魏,齐之高、国、陈、鲍,卫之孙、宁、孔、石,宋之华、向、皇、乐,郑之罕、駟、国、游,鲁之季、孟、藏、展,楚之斗、蒍、申、屈’列举了一系列世族,展示了当时人才的广泛性。
‘皆世不乏贤,与国终毕’强调了这些世族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
‘汉以经术及察举,魏、晋以州乡中正,东晋、宋、齐以门第,唐及本朝以进士,而参之以任子’回顾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
‘皆足以尽一时之才’认为这些制度都能够选拔出当时的人才。
‘则所谓科目,特借以为梯阶耳!经义、诗赋,不问可也’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科举考试中的科目只是选拔人才的阶梯,经义和诗赋并非唯一的标准,不必过分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