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连昌宫词-原文
元微之、白乐天,在唐元和、长庆间齐名。
其赋咏开宝时事,《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殆未易以优劣论也。
然《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词》有监戒规讽之意,如云: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长官清贫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至。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惾。
其末章及官军讨淮西,乞“庙谟休用兵”之语,盖元和十一、二年间所作,殊得风人之旨。
非《长恨》比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连昌宫词-译文
元微之、白乐天,在唐朝的元和、长庆年间享有盛名。他们所作的诗歌描述了开宝年间的时事,《连昌宫词》和《长恨歌》都广为流传,让人读后情感激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事情,很难用优劣来评价。然而,《长恨歌》只是讲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怀念之情,没有其他激昂的内容,不如《连昌词》那样有警示和规劝的意义,比如其中说:‘姚崇、宋璟担任宰相,劝谏皇帝的话语非常恳切。长官清廉,太守善良,选拔官员都说是宰相的功劳。开元末年姚崇、宋璟去世后,朝廷逐渐被贵妃左右。安禄山在宫中培养儿子,虢国门前热闹如同集市。玩弄权术的宰相不记得名字,模糊记得杨和李。朝政混乱四海动荡,五十年来国家满目疮痍。’诗歌的结尾以及官军讨伐淮西的内容,提出了‘朝廷不要用兵’的呼吁,这是在元和十一年或十二年间创作的,非常符合诗人的风格。与《长恨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连昌宫词-注解
元微之: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以诗才著称。
白乐天: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齐名,两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唐元和:唐元和年间,指的是唐朝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06年至820年。
长庆:长庆是唐朝穆宗李恒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21年至824年。
赋咏:赋咏,指创作诗歌,以赋体和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开宝时事:开宝是宋朝太祖赵匡胤的年号,这里的‘开宝时事’可能是指宋朝初年的历史事件。
连昌宫词:《连昌宫词》是元稹的作品,描写了唐朝末年连昌宫的兴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长恨歌:《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作品,讲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情性荡摇:情性荡摇,形容诗歌或音乐等艺术作品能够深深打动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随之波动。
优劣论:优劣论,指对事物的优劣进行评价和分析。
明皇:明皇,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的第七位皇帝。
贵妃:贵妃,指杨玉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也是《长恨歌》中的女主角。
监戒规讽:监戒规讽,指通过故事或诗歌等形式对人们进行警示和规劝。
姚崇:姚崇(651年-721年),唐朝宰相,以清廉著称。
宋璟:宋璟(670年-737年),唐朝宰相,以刚正不阿著称。
相公:相公,古代对宰相的尊称。
开元之末: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之末指的是开元年间结束的时候,大约是公元741年左右。
禄山宫里养作儿:禄山,指安禄山,唐朝末年的叛乱领袖,他曾被唐玄宗封为禄山郡王。这里指的是安禄山在宫中养子的事情。
虢国门前闹如市:虢国,指虢国夫人杨玉环的封号,这里指的是杨玉环的府门前热闹非凡,如同市场。
弄权宰相:弄权宰相,指擅权误国的宰相。
庙谟:庙谟,指国家的大政方针。
淮西:淮西,指淮河以西的地区,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少诚起兵反叛。
风人之旨:风人之旨,指诗歌中的意境和深意。
非《长恨》比云:非《长恨》比云,意指《长恨歌》与《连昌词》相比,后者更有深意和警示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连昌宫词-评注
元微之、白乐天,在唐元和、长庆间齐名。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两位诗人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不仅在文学成就上齐名,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作品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赋咏开宝时事,《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殆未易以优劣论也。此句对元微之和白乐天的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开宝时期的时事,而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那些事件,难以简单评判其优劣。
然《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词》有监戒规讽之意,如云:‘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长官清贫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至。’此句对比了《长恨歌》和《连昌宫词》的不同风格。指出《长恨歌》主要叙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缺乏激扬文字的力量,而《连昌宫词》则含有对历史的反思和规劝之意,通过描绘姚崇、宋璟等官员的劝谏,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这几句诗通过具体的史实,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反映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和社会风气的堕落。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惾。’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朝廷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对历史的反思深刻。
其末章及官军讨淮西,乞‘庙谟休用兵’之语,盖元和十一、二年间所作,殊得风人之旨。非《长恨》比云。”最后一句指出,《连昌宫词》的结尾部分对于当时政治的批评和建议,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种关注时政、忧国忧民的态度,是《长恨歌》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