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蔡君谟帖语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蔡君谟帖语-原文

韩献肃公守成都时,

蔡君谟与之书曰:

“襄启:岁行甫新,鲁钝之资,日益衰老。

虽勉就职务,其于精力不堪劳苦。

念君之生,相距旬日,如闻年来补治有方,当愈强健,果何如哉?”

襄于京居,尚留少时,伫君还轸,伸眉一笑,倾怀之极。

今因樊都官西行,奉书问动静,不一一。

襄上子华端明阁下。

此帖语简而情厚,初无寒温之问、寝食之祝、讲德之佞也。

今风俗日以偷薄,士大夫之獧浮者,于尺牍之间,益出新巧,习贯自然。

虽有先达笃实之贤,亦不敢自拔以速嘲骂。

每诒书多至士数纸,必系衔,相与之际,悉忘其真,言语不情,诚意扫地。

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僭紊官称,无复差等,观此其少愧乎!

忆二纪之前,

予在馆中,

见曾监吉甫与人书,

独不作札子,

且以字呼同舍,

同舍因相约云:

“曾公前辈可尊,

是宜曰丈,

余人自今各以字行,

其过误者罚一直。

行之几月,

从官郎省,

欣然皆欲一变,

而有欲败此议者,

载酒饮同舍,

乞仍旧。

于是从约皆解,

遂不可复革,

可为一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蔡君谟帖语-译文

韩献肃公在守成都的时候,蔡君谟给他写信说:‘尊敬的韩公,新年刚过,我这样的愚钝之人,感觉日渐衰老。虽然勉力去履行职务,但精力已经无法承受劳苦。想到您的生活,我们相隔十几天,听说您近年的调养有方,应该身体更加健壮,实际情况如何呢?我在京城居住,还留有少许时间,期待您回来,我们可以畅谈一番,心情也会变得极好。现在趁着樊都官西行,我托他带这封信问候您的近况,就不一一细说了。蔡君谟敬上,子华端明阁下。’这封信语言简洁而情感深厚,完全没有寒暄问候、饮食安好、夸耀德行的客套话。

现在风气日渐轻薄,那些士大夫中的轻薄之辈,在书信往来之间,总是力求新颖巧妙,习以为常,即使是那些有德行的先达,也不敢摆脱这种风气以免招致嘲讽。每次写信,常常写上几页纸,都要加上官衔,交往之间,都忘记了真诚,言语不自然,诚意尽失。称呼对方不使用字,而称某丈,越级使用官称,不再有差别,看到这样的情形,难道不感到一些羞愧吗!记得二十年前,我在馆中时,看到曾监吉甫给人写信,他独独不写那种正式的札子,而是用字来称呼同僚,同僚们因此相约说:‘曾公前辈应当尊敬,应该称丈,其他人从今以后都使用字来称呼,如果有人犯了这个错误,就罚他一贯钱。’实行了几个月,从官和郎省的官员们都欣然愿意改变,但有人想破坏这个约定,就带着酒来宴请同僚,请求恢复原来的方式。于是大家都解除了约定,这个规定就再也没有改变,这真是让人感叹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蔡君谟帖语-注解

韩献肃公:韩献肃公指的是韩琦,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成都知府,因其在成都的政绩被封为献肃公。

成都:成都,四川省省会,历史悠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蔡君谟:蔡君谟,即蔡襄,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岁行甫新:岁行甫新,指新的一年刚刚开始。

鲁钝之资:鲁钝,形容人愚笨;资,资质。鲁钝之资即指自己的愚笨资质。

相距旬日:旬日,十天。相距旬日即指距离见面还有十天。

补治有方:补治,调养身体;有方,有方法。指身体得到适当的调养。

当愈强健:应当变得更加健康强壮。

京居:京,指京城,即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京居即指在京城居住。

樊都官:樊都官,指樊宗师,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曾任都官郎中。都官郎中是官职名。

奉书问动静:奉书,指写信;动静,指生活情况。奉书问动静即指写信询问对方的生活情况。

尺牍:尺牍,指书信,古代书写在长方形竹简或纸上,长约一尺的书信。

新巧:新颖巧妙,指书信中的修辞和技巧。

习贯自然:习惯成自然,指某种行为或习惯已经变得自然而然。

先达笃实之贤:先达,指前辈;笃实,诚实可靠;贤,有德行的人。先达笃实之贤即指诚实可靠的前辈。

速嘲骂:迅速受到嘲笑和指责。

獧浮:轻浮,不稳重。

系衔:在书信末尾加上官职名称。

相与之际:相互交往的时候。

真:真诚,真挚。

诚意扫地:诚意被扫除,指失去了真诚的态度。

某丈:某,指某个人;丈,对长辈或尊贵者的尊称。某丈即指对某位长辈或尊贵者的尊称。

僭紊官称:僭越混乱官职称呼,指不按照官职等级称呼。

差等:等级,差别。

二纪之前:二纪,指二十年。二纪之前即指二十年前。

馆中:指翰林院,古代皇帝的文学机构。

曾监吉甫:曾监,指曾任监察御史的曾巩;吉甫,是曾巩的字。曾监吉甫即指曾巩。

札子:古代的一种书信格式,多用于官府之间。

同舍:同僚,指在同一官职或机构工作的人。

从官郎省:从官,指在官府工作的官员;郎省,指郎中省,即官府。

从约:遵守约定。

载酒饮同舍:带着酒与同僚饮酒。

仍旧:依然保持原来的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蔡君谟帖语-评注

韩献肃公守成都时,蔡君谟与之书曰:‘襄启:岁行甫新,鲁钝之资,日益衰老。’此句开篇便以谦辞自嘲,‘岁行甫新’点明时间,‘鲁钝之资’自谦自己资质愚钝,‘日益衰老’则表达了自己年岁增长,精力不济的状态。这种谦逊的态度体现了古人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清醒认识。

‘虽勉就职务,其于精力不堪劳苦。’此句表达了蔡君谟尽管勉力履行职务,但精力已无法承受劳苦,流露出对自身状况的无奈和对职务的忠诚。

‘念君之生,相距旬日,如闻年来补治有方,当愈强健,果何如哉?’此句中,蔡君谟表达了对韩献肃公近况的关心,‘念君之生’表达了对韩献肃公生活的挂念,‘相距旬日’则点明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如闻年来补治有方’则是对韩献肃公健康状况的关心,‘当愈强健’则是对其恢复健康的期待。

‘襄于京居,尚留少时,伫君还轸,伸眉一笑,倾怀之极。’此句描绘了蔡君谟在京城等待韩献肃公归来的情景,‘襄于京居’表明了自己在京城,‘尚留少时’说明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伫君还轸’则表达了对韩献肃公归来的期盼,‘伸眉一笑’和‘倾怀之极’则表达了对韩献肃公的深厚情感。

‘今因樊都官西行,奉书问动静,不一一。’此句说明了写信的原因,‘今因樊都官西行’指明了写信的契机,‘奉书问动静’则表达了对韩献肃公近况的询问,‘不一一’则是对信中未提及事项的省略。

‘襄上子华端明阁下。’此句以‘襄上’作为自称,‘子华端明阁下’则是韩献肃公的官职,体现了蔡君谟对韩献肃公的尊敬。

‘此帖语简而情厚,初无寒温之问、寝食之祝、讲德之佞也。’此句对蔡君谟的书信进行了评价,‘语简而情厚’表明书信文字简练而情感真挚,‘初无寒温之问、寝食之祝、讲德之佞也’则是对当时书信中常见虚套礼节的批评。

‘今风俗日以偷薄,士大夫之獧浮者,于尺牍之间,益出新巧,习贯自然,虽有先达笃实之贤,亦不敢自拔以速嘲骂。’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日以偷薄’表明社会风气日益轻薄,‘士大夫之獧浮者’则是对当时士大夫中浮夸之风的批评。

‘每诒书多至士数纸,必系衔,相与之际,悉忘其真,言语不情,诚意扫地。’此句进一步批评了当时书信中的虚套礼节,‘每诒书多至士数纸’说明当时书信篇幅冗长,‘必系衔’则是对书信中官职称呼的强调,‘相与之际,悉忘其真’则指出人们在书信交流中失去了真诚,‘言语不情,诚意扫地’则是对当时书信交流中诚意的缺失的批评。

‘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僭紊官称,无复差等,观此其少愧乎!’此句批评了当时书信中称呼的不规范,‘相呼不以字’说明人们不再使用字作为称呼,而是用‘某丈’等非正式称呼,‘僭紊官称,无复差等’则指出这种称呼方式混乱无序,‘观此其少愧乎’则是对当时人们这种行为的质疑。

‘忆二纪之前,予在馆中,见曾监吉甫与人书,独不作札子,且以字呼同舍,同舍因相约云:“曾公前辈可尊,是宜曰丈,余人自今各以字行,其过误者罚一直。”’此句回忆了蔡君谟在馆中时的一次经历,‘忆二纪之前’表明了时间的久远,‘见曾监吉甫与人书,独不作札子’则说明了曾监吉甫在书信中的独特之处,‘且以字呼同舍’则是对曾监吉甫称呼方式的描述,‘同舍因相约云’则表明了馆中同仁对这种称呼方式的认同。

‘曾公前辈可尊,是宜曰丈,余人自今各以字行,其过误者罚一直。’此句详细描述了馆中同仁对曾监吉甫称呼方式的认同,‘曾公前辈可尊’表明了他们对曾监吉甫的尊敬,‘是宜曰丈’则是对其称呼方式的肯定,‘余人自今各以字行’则是对其他人的称呼方式的规定,‘其过误者罚一直’则是对违反规定的惩罚。

‘行之几月,从官郎省,欣然皆欲一变,而有欲败此议者,载酒饮同舍,乞仍旧。’此句描述了馆中同仁对曾监吉甫称呼方式认同的变化,‘行之几月’表明了这种称呼方式实施的时间,‘从官郎省,欣然皆欲一变’则说明了同仁们对这种称呼方式的支持,‘有欲败此议者,载酒饮同舍,乞仍旧’则表明了有人试图改变这种称呼方式。

‘于是从约皆解,遂不可复革,可为一叹。’此句总结了馆中同仁对曾监吉甫称呼方式认同的变化,‘于是从约皆解’表明了最终大家还是解除了这种称呼方式,‘遂不可复革’则说明这种称呼方式已经无法改变,‘可为一叹’则是对这一变化的感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蔡君谟帖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