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原文
起重光作噩,尽强圉单阏,凡七年。
孝灵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公元一八一年)
春,正月,初置騄骥厩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榷,马一匹至二百万。
夏,四月,庚子,赦天下。
交趾乌浒蛮久为乱,牧守不能禁。交趾人梁龙等复反,攻破郡县。诏拜兰陵令会稽硃俊为交趾刺史,击斩梁龙,降者数万人,旬月尽定;以功封都亭侯,征为谏议大夫。
六月,庚辰,雨雹如鸡子。
秋,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
太尉刘宽免;卫尉许彧为太尉。
闰月,辛酉,北宫东掖庭永巷署灾。
司徒杨赐罢。
冬,十月,太常陈耽为司徒。
鲜卑寇幽、并二州。檀石槐死,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父而贪淫,后出攻北地,北地人射杀之。其子骞曼尚幼,兄子魁头立。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国,众遂离散。魁头死,弟步度根立。
是岁,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贾服,从之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仿效,驴价遂与马齐。帝好为私稸,收天下之珍货,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名为“导行费”。中常侍吕强上疏谏曰:“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岂有公私!而今中尚方敛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西园引司农之藏,中厩聚太仆之马;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又,阿媚之臣,好献其私,容谄姑息,自此而进。旧典:选举委任三府,尚书受奏御而已;受试任用,责以成功,功无可察,然后付之尚书举劾,请下廷尉覆案虚实,行其罪罚。于是三公每有所选,参议掾属,咨其行状,度其器能;然犹有旷职废官,荒秽不治。今但任尚书,或有诏用,如是,三公得免选举之负,尚书亦复不坐,责赏无归,岂肯空自劳苦乎!”书奏,不省。
何皇后性强忌,后宫王美人生皇子协,后鸩杀美人。帝大怒,欲废后;诸中官固请,得止。
大长秋华容侯曹节卒;中常侍赵忠代领大长秋。
孝灵皇帝中光和五年(壬戌,公元一八二年)
春,正月,辛未,赦天下。
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太尉许彧、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赂,其宦者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民诣阙陈诉。司徒陈耽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帝以让彧、济,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
二月,大疫。
三月,司徒陈耽免。
夏,四月,旱。
以太常袁隗为司徒。
五月,庚申,永乐宫署灾。
秋,七月,有星孛于太微。
板楯蛮寇乱巴郡,连年讨之,不能克。帝欲大发兵,以问益州计吏汉中程包,对曰:“板楯七姓,自秦世立功,复其租赋。其人勇猛善战。昔永初中,羌入汉川,郡县破坏,得板楯救之,羌死败殆尽,羌人号为神兵,传语种辈,勿复南行。至建和二年,羌复大入,实赖板楯连摧破之。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亦倚板楯以成其功。近益州郡乱,太守李颙亦以板楯讨而平之。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棰楚,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至自刭割,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无所叩诉。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谋主僭号以图不轨。今但选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帝从其言,选用太守曹谦,遣宣诏赦之,即时皆降。
八月,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
冬,十月,太尉许彧罢;以太常杨赐为太尉。
帝校猎上林苑,历函谷关,遂狩于广成苑。十二月,还,幸太学。
桓典为侍御史,宦官畏之。典常乘骢马,京师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典,焉之孙也。
孝灵皇帝中光和六年(癸亥,公元一八三年)
春,三月,辛未,赦天下。
夏,大旱。
爵号皇后母为舞阳君。
秋,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馀里。
五原山岸崩。
初,巨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太平道。”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众共神而信之。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自青、徐、幽、冀、荆、扬、兗、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郡县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太尉杨赐时为司徒,上书言:“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会赐去位,事遂留中。
司徒掾刘陶复上疏申赐前议,言:“角等阴谋益甚,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帝殊不为意,方诏陶次第春秋条例。
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鄴。元义数往来京师,
思进,奸凶自息。”赵忠见其疏而恶之。燮击黄巾,功多当封,忠谮诉之。帝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张曼成屯宛下百馀日。六月,南阳太守秦颉击曼成,斩之。
交趾土多珍货,前后刺史多无清行,财计盈给,辄求迁代,故吏民怨叛,执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自称柱天将军。三府选京令东郡贾琮为交趾刺史。琮到部,讯其反状,咸言“赋敛过重,百姓莫不空单。京师遥远,告冤无所,民不聊生,故聚为盗贼。”琮即移书告示,各使安其资业,招抚荒散,蠲复徭役,诛斩渠帅为大害者,简选良吏试守诸县,岁间荡定,百姓以安。巷路为之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
皇甫嵩、硃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馀贼降散,三郡悉平。嵩乃上言其状,以功归俊,于是进封俊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诏嵩讨东郡,俊讨南阳。
北中郎将卢植连战破张角,斩获万馀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视军,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槛车征植,减死一等;遣东中郎将陇西董卓代之。
巴郡张脩以妖术为人疗病,其法略与张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秋,七月,脩聚众反,寇郡县;时人谓之“米贼”。
八月,皇甫嵩与黄巾战于苍亭,获其帅卜已。董卓攻张角无功,抵罪。己已,诏嵩讨角。
九月,安平王续坐不道,诛,国除。初,续为黄巾所虏,国人赎之得还,朝廷议复其国。议郎李燮曰:“续守籓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朝廷不从。燮坐谤毁宗室,输作左校,未满岁,王坐诛,乃复拜议郎。京师为之语曰:“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冬,十月,皇甫嵩与张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陈,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十一月,嵩复攻角弟宝于下曲阳,斩之,斩获十馀万人。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嵩能温恤士卒,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军士皆食,尔乃尝饭,故所向有功。
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人边章、韩遂素著名西州,群盗诱而劫之,使专任军政,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
初,武威太守倚恃权贵,恣行贪暴,凉州从事武都苏正和案致其罪。刺史梁鹄惧,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访于汉阳长史敦煌盖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因此报之,勋曰:“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隼,欲其鸷也。鸷而亨之,将何用哉!”鹄乃止。正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后刺史左昌盗军谷数万,勋谏之。昌怒,使勋与从事辛曾、孔常别屯阿阳以拒贼,欲因军事罪之;而勋数有战功。及北宫伯玉之攻金城也,勋劝昌救之,昌不从。陈懿既死,边章等进围昌于冀。昌召勋等自救,辛曾等疑不肯赴,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乎!”曾等惧而从之。勋至冀,诮让章等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围去。叛羌围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槃,为羌所败。勋馀众不及百人,身被三创,坚坐不动,指木表曰:“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以兵扞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如,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羌所执。羌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表勋领汉阳太守。
张曼成馀党更以赵弘为帅,众复盛,至十馀万,据宛城。硃俊与荆州刺史徐璆等合兵围之,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征俊,司空张温上疏曰:“昔秦用白起,燕任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俊讨颍川已有功效,引师南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帝乃止。俊击弘,斩之。贼帅韩忠复据宛拒俊,俊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俊自将精卒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惧乞降。诸将皆欲听之,俊曰:“兵固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逆。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连战不克。俊登土山望之,顾谓司马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不如彻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自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俊因击,大破之,斩首万馀级。南阳太守秦颉杀忠,馀众复奉孙夏为帅,还屯宛。俊急攻之,司马孙坚率众先登;癸巳,拔宛城。孙夏走,俊追至西鄂精山,复破之,斩万馀级。于是黄巾破散,其馀州郡所诛,一郡数千人。十二月,己巳,赦天下,改
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峡,反断慎运道,慎惧,弃车重而退。
温又使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羌、胡围卓于望垣北,粮食乏绝,乃于所度水中伪立焉以捕鱼,而潜从焉下过军。
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遂还屯扶风。
张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
孙坚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
温曰:“卓素著威名于河、陇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
坚曰:“明公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成功者也。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
温不忍发,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
坚遂出。
是岁,帝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牣积堂中,复藏寄小黄门、常侍家钱各数千万,又于河间买田宅,起第观。
孝灵皇帝中中平三年(丙寅,公元一八六年)
春,二月,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
庚戌,赦天下。
太尉张延罢。遣使者持节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始于温。
以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帝使忠论讨黄巾之功,执金吾甄举谓忠曰:“傅南容前在东军,有功不侯,天下失望。今将军亲当重任,宜进贤理屈,以副众心。”忠纳其言,遣弟城门校尉延致殷勤于傅燮。延谓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燮正色拒之曰:“有功不论,命也。傅燮岂求私赏哉!”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出为汉阳太守。
帝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四铜人,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为可省百姓洒道之费。
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车骑将军赵忠罢。
冬,十月,武陵蛮反,郡兵讨破之。
前太尉张廷为宦官所谮,下狱死。
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征张温还京师。
孝灵皇帝中中平四年(丁卯,公元一八七年)
春,正月,己卯,赦天下。
二月,荥阳贼杀中矣令。三月,河南尹何苗讨荥阳贼,破之;拜苗为车骑将军。
韩遂杀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馀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叛,与遂连和。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讨遂。鄙任治中程球,球通奸利,士民怨之。汉阳太守傅燮谓鄙曰:“使君统政日浅,民未知教。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民,讨成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鄙不从。夏,四月,鄙行至狄道,州别驾反应贼,先杀程球,次害鄙,贼遂进围汉阳。城中兵少粮尽,燮犹固守。
时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皆夙怀燮恩,共于城外叩头,求送燮归乡里。燮子幹,年十三,言于燮曰:“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后不足以自守,宜听羌、胡之请,还乡里,徐俟有道而辅之。”言未终,燮慨然叹曰:“汝知吾必死邪!圣达节,次守节。殷纣暴虐,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再遭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吾之程婴也。”狄道人王国使故酒泉太守黄衍说燮曰:“天下已非复汉有,府君宁有意为吾属帅乎?”燮按剑叱衍曰:“若剖符之臣,反为贼说邪!”遂麾左右进兵,临陈战殁。耿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寇掠三辅。
太尉张温以寇贼未平,免;以司徒崔烈为太尉。五月,以司空许相为司徒;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
初,张温发幽州乌桓突骑三千以讨凉州,故中山相渔阳张纯请将之,温不听,而使涿令辽西公孙瓚将之。军到蓟中,乌桓以牢禀逋县,多叛还本国。张纯忿不得将,乃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连盟,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馀万,屯肥如。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收州郡,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冬,十月,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诏以议郎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击平之,封坚乌程侯。
十一月,太尉崔烈罢;以大司农曹嵩为太尉。
十二月,屠各胡反。
是岁,卖关内侯,直五百万钱。
前大丘长陈寔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论,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杨赐、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辄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译文
从重光年(辛酉)到强圉年(癸亥),共七年。
汉灵帝中平四年(辛酉年,公元181年)
春季,正月,首次设置騄骥厩丞,负责接收各郡国调拨的马匹。豪强垄断马匹交易,一匹马的价格高达二百万钱。
夏季,四月,庚子日,大赦天下。
交趾的乌浒蛮长期作乱,地方官员无法制止。交趾人梁龙等人再次反叛,攻破郡县。朝廷下诏任命兰陵令会稽人硃俊为交趾刺史,硃俊击败并斩杀了梁龙,数万人投降,一个月内平定了叛乱;因功被封为都亭侯,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
六月,庚辰日,下冰雹,大小如鸡蛋。
秋季,九月,庚寅日,初一,发生日食。
太尉刘宽被免职;卫尉许彧被任命为太尉。
闰月,辛酉日,北宫东掖庭的永巷署发生火灾。
司徒杨赐被罢免。
冬季,十月,太常陈耽被任命为司徒。
鲜卑入侵幽州、并州。鲜卑首领檀石槐去世,他的儿子和连继位。和连的才能不如他的父亲,且贪淫无度,后来出兵攻打北地,被北地人射杀。和连的儿子骞曼年幼,由他的侄子魁头继位。后来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夺王位,导致部众离散。魁头死后,他的弟弟步度根继位。
这一年,汉灵帝在后宫设立市场,让宫女们贩卖货物,宫女们互相盗窃争斗;灵帝穿着商人的衣服,与她们一起饮酒作乐。又在西园玩狗,戴着进贤冠,系着绶带。还亲自驾驶四匹驴车,手持缰绳,四处奔驰;京城的人纷纷效仿,驴的价格因此与马匹相当。灵帝喜欢私藏财物,收集天下的珍宝,每当郡国进贡时,先送到宫中,称为“导行费”。中常侍吕强上书劝谏说:“天下的财富,都是阴阳所生,归陛下所有,岂有公私之分!如今中尚方收取各郡的宝物,中御府积攒天下的丝绸,西园调用司农的库存,中厩聚集太仆的马匹;而所进贡的府库,却要收取导行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花费多而进贡少,奸吏从中获利,百姓深受其害。此外,阿谀奉承的臣子,喜欢进献私财,容忍谄媚,姑息养奸,导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按照旧制,官员的选拔由三公负责,尚书只是接受奏章;官员试用后,责成其完成任务,若无法完成任务,再由尚书弹劾,交由廷尉审查虚实,进行处罚。因此,三公每次选拔官员,都会与掾属商议,考察其品行和能力;即便如此,仍有官员荒废职守,治理不善。如今只由尚书负责选拔,有时甚至由皇帝直接任命,这样一来,三公免去了选拔的责任,尚书也不承担后果,责罚和奖赏都无从谈起,谁还愿意尽心尽力呢!”奏章呈上后,灵帝不予理会。
何皇后性格强势且嫉妒心重,后宫的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何皇后用毒酒害死了王美人。灵帝大怒,想要废掉何皇后;宦官们极力劝阻,灵帝才作罢。
大长秋华容侯曹节去世;中常侍赵忠接替曹节担任大长秋。
汉灵帝中平五年(壬戌年,公元182年)
春季,正月,辛未日,大赦天下。
朝廷下诏,要求公卿根据民间传言举报那些祸害百姓的刺史和二千石官员。太尉许彧、司空张济迎合宦官,收受贿赂,对那些宦官子弟和宾客,即使贪污腐败,也不敢过问,反而诬告边远小郡中清廉有政绩的二十六名官员,导致吏民纷纷到朝廷申诉。司徒陈耽上书说:“公卿所举报的,大多是他们的私党,这简直是放走鸱枭而囚禁鸾凤。”灵帝因此责备许彧和张济,那些因谣言被征召的官员,全部被任命为议郎。
二月,爆发大规模瘟疫。
三月,司徒陈耽被免职。
夏季,四月,发生旱灾。
任命太常袁隗为司徒。
五月,庚申日,永乐宫署发生火灾。
秋季,七月,太微垣出现彗星。
板楯蛮在巴郡作乱,朝廷连年讨伐,未能平定。灵帝打算大规模出兵,询问益州计吏汉中人程包的意见,程包回答说:“板楯七姓,自秦朝以来立下战功,朝廷免除了他们的赋税。他们勇猛善战。过去永初年间,羌人入侵汉川,郡县被破坏,幸亏板楯蛮救援,羌人几乎全军覆没,羌人称他们为神兵,并告诫族人不要再南下。到建和二年,羌人再次大举入侵,也是依靠板楯蛮将其击退。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也依赖板楯蛮才取得成功。最近益州郡发生叛乱,太守李颙也是依靠板楯蛮平定了叛乱。他们如此忠诚,本无恶意。但地方官吏对他们的赋税过重,役使他们如同奴隶,甚至有人被迫卖妻卖子,或自残身体,虽然向州郡申诉,但地方官员不予理睬,朝廷遥远,无法上达天听,百姓含怨呼天,无处申诉。因此,他们聚众叛乱,并非有谋反之心。如今只要选拔贤能的太守,自然可以安抚他们,不必大动干戈。”灵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曹谦为太守,并派遣使者宣诏赦免他们,叛乱随即平息。
八月,在阿亭道建造了一座高达四百尺的观台。
冬季,十月,太尉许彧被罢免;任命太常杨赐为太尉。
灵帝在上林苑狩猎,经过函谷关,随后在广成苑狩猎。十二月,返回京城,前往太学视察。
桓典担任侍御史,宦官们对他十分畏惧。桓典经常骑着一匹青白色的马,京城的人因此说:“走路的让开,避让青白马御史!”桓典是桓焉的孙子。
汉灵帝中平六年(癸亥年,公元183年)
春季,三月,辛未日,大赦天下。
夏季,发生大旱。
封皇后的母亲为舞阳君。
秋季,金城河水泛滥,淹没二十余里。
五原山发生山体崩塌。
起初,巨鹿人张角信奉黄老之学,以妖术教授弟子,创立“太平道”。他用符水治病,让病人跪拜忏悔,有时病人痊愈,众人因此将他视为神明并深信不疑。张角派遣弟子四处游说,十多年间,信徒达到数十万,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兗州、豫州等八州的人无不响应。有人甚至变卖家产,流离迁徙,前往投奔,道路被堵塞,未到达目的地就病死的人也有数万。郡县官员不了解他们的意图,反而说张角以善道教化百姓,深受民众拥护。
太尉杨赐当时担任司徒,上书说:“张角欺骗百姓,即使被赦免也不悔改,反而更加猖獗。如今如果下令各州郡抓捕讨伐,恐怕会引发更大的骚乱,加速祸患的形成。应当严令刺史、二千石官员,甄别流民,将他们遣返原籍,以削弱张角的势力,然后诛杀其首领,可以不费力气平定叛乱。”恰逢杨赐被免职,此事被搁置。
司徒掾刘陶再次上书,重申杨赐的建议,说:“张角等人的阴谋日益严重,四方私下传言,说张角等人已潜入京城,窥视朝政。他们心怀不轨,暗中勾结。州郡官员忌讳此事,不愿上报,只是互相传告,不肯正式呈报。应当下诏,重金悬赏捉拿张角等人,赏以国土,若有官员回避此事,与之同罪。”灵帝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命令刘陶整理春秋条例。
张角于是设置了三十六方,方相当于将军。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自设立首领。他们散布谣言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并用白土在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写下“甲子”二字。
大方首领马元义等人先聚集了荆州、扬州的数万人,约定在鄴城起事。马元义多次往来京城,
想要进步,奸邪凶恶自然就会消失。”赵忠看到他的奏疏后非常厌恶他。燮攻击黄巾军,功劳很大应当封赏,赵忠却诬告他。皇帝知道燮的话,没有加罪于他,但最终也没有封赏他。
张曼成在宛城下驻扎了一百多天。六月,南阳太守秦颉攻击张曼成,斩杀了他。
交趾地区有很多珍贵的货物,前后几任刺史大多不清廉,财物充足后,就请求调任,所以官吏和百姓怨恨叛乱,抓住了刺史和合浦太守来达,自称柱天将军。三府选任京令东郡的贾琮为交趾刺史。贾琮到任后,询问他们叛乱的原因,大家都说:“赋税太重,百姓没有不空手的。京师遥远,无处申诉冤屈,百姓无法生活,所以聚集成为盗贼。”贾琮立即发布告示,让各自安于自己的职业,招抚流散的人,免除徭役,诛杀那些危害大的首领,选拔良吏试任各县,一年之内平定叛乱,百姓得以安定。街巷中有人为他歌唱:“贾父来得晚,让我们先反叛;现在看到清平,官吏不敢吃饭!”
皇甫嵩、硃俊乘胜进攻汝南、陈国的黄巾军,追击波才到阳翟,攻击彭脱于西华,都打败了他们,剩下的贼寇投降或逃散,三郡全部平定。皇甫嵩于是上奏情况,将功劳归于硃俊,于是封硃俊为西乡侯,升任镇贼中郎将。诏令皇甫嵩讨伐东郡,硃俊讨伐南阳。
北中郎将卢植连续战斗击败张角,斩杀和俘虏了一万多人,张角等人逃到广宗坚守。卢植筑起围墙,挖掘壕沟,制造云梯,即将攻下广宗。皇帝派小黄门左丰视察军队,有人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左丰回去后,对皇帝说:“广宗的贼寇容易攻破,卢中郎却固守营垒,停止进攻,等待天诛。”皇帝大怒,用囚车征召卢植,减死一等;派东中郎将陇西的董卓代替他。
巴郡的张脩用妖术为人治病,他的方法与张角相似,让病人家出五斗米,号称“五斗米师”。秋天,七月,张脩聚集众人反叛,侵犯郡县;当时人称他们为“米贼”。
八月,皇甫嵩与黄巾军在苍亭交战,俘虏了他们的首领卜已。董卓攻击张角没有成功,被治罪。己已日,诏令皇甫嵩讨伐张角。
九月,安平王续因不道之罪被诛杀,封国被废除。当初,续被黄巾军俘虏,国人赎他回来,朝廷商议恢复他的封国。议郎李燮说:“续守藩不称职,损害了圣朝的声誉,不宜恢复封国。”朝廷没有听从。李燮因诽谤宗室被罚作左校,不到一年,续被诛杀,李燮又被任命为议郎。京师中有人说:“父亲不肯立帝,儿子不肯立王。”
冬天,十月,皇甫嵩与张角的弟弟梁在广宗交战,梁的军队精锐勇猛,皇甫嵩不能取胜。第二天,皇甫嵩关闭营门,让士兵休息以观察敌情,知道贼寇的斗志稍有松懈,便在夜里悄悄调兵,鸡鸣时分,迅速进攻敌阵,战斗到下午,大败敌军,斩杀梁,斩获三万首级,跳河淹死的约有五万人。张角已经病死,剖开棺材戮尸,将首级传送到京师。十一月,皇甫嵩在下曲阳攻击张角的弟弟宝,斩杀了他,斩获十多万人。随即任命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兼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能体恤士兵,每次行军驻扎,必须等到营帐修好后才休息,士兵都吃饭后,他才吃饭,所以所向有功。
北地的先零羌和枹罕、河关的群盗反叛,共同推举湟中的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了护羌校尉泠征。金城人边章、韩遂在西州素有名声,群盗引诱并劫持了他们,让他们专任军政,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
当初,武威太守倚仗权贵,恣意贪暴,凉州从事武都的苏正和查办他的罪行。刺史梁鹄害怕,想杀死苏正和以免自己受牵连,向汉阳长史敦煌的盖勋咨询。盖勋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趁机报复,盖勋说:“谋事杀良,不是忠;乘人之危,不是仁。”于是劝梁鹄说:“拴住鹰隼,是为了让它凶猛。凶猛了却要煮了它,还有什么用呢!”梁鹄于是作罢。苏正和到盖勋那里道谢,盖勋不见他,说:“我是为梁使君谋划,不是为苏正和。”对他的怨恨如初。后来刺史左昌盗取军粮数万,盖勋劝谏他。左昌大怒,派盖勋与从事辛曾、孔常分别驻扎在阿阳以抵御贼寇,想借军事罪名治他;但盖勋屡有战功。等到北宫伯玉攻打金城时,盖勋劝左昌救援,左昌不听。陈懿死后,边章等人进围左昌于冀。左昌召盖勋等人自救,辛曾等人怀疑不肯去,盖勋怒道:“从前庄贾迟到,穰苴拔剑。现在的从事,难道比古代的监军还重要吗!”辛曾等人害怕而听从了。盖勋到冀,责备边章等人背叛的罪行。他们都说:“左使君如果早听您的话,派兵来对付我们,或许可以自改;现在罪已重,不能投降了。”于是解围而去。叛羌在畜官包围了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援夏育,到狐槃,被羌人打败。盖勋的余众不到一百人,身受三处伤,坚坐不动,指着木表说:“把我埋在这里!”句就种羌滇吾用兵保护众人说:“盖长史是贤人,你们杀他就是辜负天意。”盖勋仰头骂道:“死反贼,你们怎么样,快来杀我!”众人相视而惊。滇吾下马给盖勋,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羌人抓住。羌人佩服他的义勇,不敢加害,送他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表任命盖勋为汉阳太守。
张曼成的余党推举赵弘为帅,人数又增加到十多万,占据宛城。硃俊与荆州刺史徐璆等人合兵围攻,从六月到八月没有攻下。有司奏请征召硃俊,司空张温上疏说:“从前秦用白起,燕任乐毅,都是经过多年才能克敌。硃俊讨伐颍川已有功效,引兵南指,方略已定;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应当给他时间,责成他成功。”皇帝于是作罢。硃俊攻击赵弘,斩杀了他。贼帅韩忠又占据宛城抵抗硃俊,硃俊鸣鼓进攻西南,贼寇全军赴战;硃俊亲自率领精兵袭击东北,乘城而入。韩忠于是退守小城,惶恐乞降。诸将都想接受投降,硃俊说:“兵有形势相同而情势不同的。从前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所以赏附以劝来。现在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逆。纳降不能劝善,讨伐足以惩恶。现在如果接受投降,更会助长逆意,贼寇有利则进战,不利则乞降,纵敌长寇,不是良策。”于是急攻,连战不克。硃俊登上土山观望,回头对司马张超说:“我知道了。贼寇现在外围坚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万人一心,尚且不可当,何况十万呢!不如撤围,并兵入城,韩忠见围解,势必自出。自出则意散,是易破之道。”于是撤围,韩忠果然出战,硃俊趁机攻击,大破敌军,斩首一万多级。南阳太守秦颉杀死韩忠,余众又推举孙夏为帅,回到宛城驻扎。硃俊急攻,司马孙坚率众先登;癸巳日,攻下宛城。孙夏逃走,硃俊追至西鄂精山,又大破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于是黄巾军破散,其余州郡所诛杀的,一郡有数千人。十二月,己巳日,赦免天下,改
没有粮食,应当从外部转运粮食,我坚决希望得到一万人切断敌人的运输道路,将军率领大军随后,敌人必定因困乏而不敢战斗,逃入羌中,我们合力讨伐他们,那么凉州就可以平定了!
慎不听从,率领军队包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别驻扎在葵园峡,反而切断了慎的运输道路,慎害怕,丢弃车辆和重装备撤退。
温又派董卓率领三万军队讨伐先零羌,羌、胡在望垣北包围了董卓,粮食断绝,于是在所渡过的水中假装设立渔网捕鱼,而秘密从渔网下通过军队。
等到敌人追击时,决开的水已经深了,无法渡过,于是返回驻扎在扶风。
张温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很久才到温那里;温责备董卓,董卓回答不顺从。
孙坚先前低声对温说:“董卓不怕罪过而傲慢自大,应该以召见不及时到达为由,按照军法斩首。”
温说:“董卓在河、陇之间一向有威名,今天杀了他,西行就没有依靠了。”
坚说:“明公亲自率领王师,威震天下,何必依赖董卓!看董卓所说的话,不借助明公,轻视上级无礼,这是第一罪;章、遂跋扈多年,应当及时进讨,而董卓说不可,挫伤军队士气,这是第二罪;董卓受任无功,应召迟到,而傲慢自高,这是第三罪。古代的名将持钺临众,没有不断斩以成功的。现在明公垂意于董卓,不立即加以诛杀,损害威刑,于是就在这里了。”
温不忍心发作,于是说:“你暂且回去,董卓会怀疑人。”
坚于是离开。
这一年,皇帝在西园建造万金堂,引司农的金钱、缯帛堆积在堂中,又藏寄小黄门、常侍家的钱各数千万,又在河间买田宅,建造第观。
孝灵皇帝中中平三年(丙寅,公元一八六年)
春天,二月,江夏兵赵慈反叛,杀死南阳太守秦颉。
庚戌日,赦免天下。
太尉张延被罢免。派遣使者持节到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始于温。
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皇帝派赵忠讨论讨伐黄巾的功劳,执金吾甄举对赵忠说:“傅南容以前在东军,有功不封侯,天下失望。现在将军亲自担任重任,应该进贤理屈,以符合众心。”赵忠采纳了他的话,派弟弟城门校尉延向傅燮表示殷勤。延对傅燮说:“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燮严肃地拒绝说:“有功不论,是命。傅燮岂求私赏哉!”赵忠更加怀恨,但忌惮他的名声,不敢加害,出为汉阳太守。
皇帝派钩盾令宋典修缮南宫玉堂,又派掖庭令毕岚铸造四个铜人,又铸造四个钟,都受二千斛。又铸造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制作翻车、渴乌,放在桥西,用来洒南北郊路,以为可以节省百姓洒道的费用。
五月,壬辰晦日,日食。
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伐赵慈,斩杀了他。车骑将军赵忠被罢免。
冬天,十月,武陵蛮反叛,郡兵讨伐并击败了他们。
前太尉张廷被宦官诬陷,下狱而死。
十二月,鲜卑侵犯幽、并二州。
征召张温回京师。
孝灵皇帝中中平四年(丁卯,公元一八七年)
春天,正月,己卯日,赦免天下。
二月,荥阳贼杀死中矣令。三月,河南尹何苗讨伐荥阳贼,击败了他们;任命何苗为车骑将军。
韩遂杀死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拥有十多万军队,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叛变,与韩遂联合。凉州刺史耿鄙率领六郡兵讨伐韩遂。耿鄙任用治中程球,程球通奸利,士民怨恨他。汉阳太守傅燮对耿鄙说:“使君统政时间短,民众尚未受到教化。贼听说大军将至,必定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如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民,讨成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耿鄙不听从。夏天,四月,耿鄙行至狄道,州别驾反应贼,先杀程球,次害耿鄙,贼遂进围汉阳。城中兵少粮尽,傅燮仍然固守。
当时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都一向怀有傅燮的恩德,共同在城外叩头,请求送傅燮回乡里。傅燮的儿子幹,年十三岁,对傅燮说:“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后不足以自守,宜听羌、胡之请,还乡里,徐俟有道而辅之。”话未说完,傅燮慨然叹曰:“你知道我必死吗!圣达节,次守节。殷纣暴虐,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再遭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我走哪里去,必死于此!你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是我的程婴。”狄道人王国派故酒泉太守黄衍劝说傅燮:“天下已非复汉有,府君宁有意为吾属帅乎?”傅燮按剑叱责黄衍:“你是剖符之臣,反为贼说邪!”于是指挥左右进兵,临阵战死。耿鄙的司马扶风马腾也拥兵反叛,与韩遂联合,共同推举王国为主,寇掠三辅。
太尉张温因为寇贼未平,被免职;任命司徒崔烈为太尉。五月,任命司空许相为司徒;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
起初,张温征发幽州乌桓突骑三千以讨伐凉州,故中山相渔阳张纯请求率领他们,张温不听从,而派涿令辽西公孙瓚率领他们。军队到达蓟中,乌桓因为牢禀逋县,大多叛逃回本国。张纯忿恨不得率领,于是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连盟,劫略蓟中,杀死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馀万,屯驻肥如。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收州郡,说张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冬天,十月,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诏任命议郎孙坚为长沙太守,讨伐并平定了他,封孙坚为乌程侯。
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罢免;任命大司农曹嵩为太尉。
十二月,屠各胡反叛。
这一年,卖关内侯,价值五百万钱。
前大丘长陈寔去世,海内前来吊唁的有三万余人。陈寔在乡里,平心率物,有争论时,总是寻求公正判决,晓喻曲直,退后没有怨恨的人,以至于感叹说:“宁愿受刑罚,也不愿被陈君所短!”杨赐、陈耽,每次拜公卿,群僚都来祝贺,总是感叹陈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注解
騄骥厩丞:騄骥厩丞是东汉时期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郡国调马的事务。騄骥厩是专门饲养良马的地方,丞是官职名,负责具体事务。
豪右辜榷:豪右指有权势的豪强,辜榷意为垄断、独占。这里指豪强垄断马匹市场,导致马价飞涨。
交趾乌浒蛮:交趾是古代中国对越南北部地区的称呼,乌浒蛮是当时居住在交趾地区的少数民族。
兰陵令会稽硃俊:兰陵令是兰陵县的县令,会稽是地名,硃俊是人名。硃俊被任命为交趾刺史,负责平定梁龙的叛乱。
都亭侯:都亭侯是东汉时期的封爵名,硃俊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都亭侯。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东汉时期的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
雨雹如鸡子:雨雹如鸡子形容冰雹的大小如同鸡蛋,说明当时的冰雹非常大。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太尉刘宽:太尉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军事长官,刘宽是当时的太尉,后因故被免职。
卫尉许彧:卫尉是负责宫廷守卫的官职,许彧是当时的卫尉,后被任命为太尉。
北宫东掖庭永巷署灾:北宫是东汉皇宫的一部分,东掖庭是宫中的一处建筑,永巷署是负责管理宫中事务的机构。这里指北宫东掖庭永巷署发生了火灾。
司徒杨赐:司徒是东汉时期的三公之一,负责民政事务,杨赐是当时的司徒,后因故被罢免。
太常陈耽:太常是负责宗庙礼仪的官职,陈耽是当时的太常,后被任命为司徒。
鲜卑寇幽、并二州:鲜卑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幽州和并州是东汉时期的两个州,这里指鲜卑入侵幽州和并州。
檀石槐:檀石槐是鲜卑的首领,死后由其子和连继位。
和连:和连是檀石槐的儿子,继位后因贪淫无能,最终被北地人射杀。
骞曼:骞曼是和连的儿子,因年幼未能继位,后与魁头争国,导致鲜卑内部混乱。
魁头:魁头是和连的侄子,继位后因与骞曼争国,导致鲜卑内部离散。
步度根:步度根是魁头的弟弟,继位后鲜卑内部继续混乱。
列肆:列肆指在后宫设立的市场,皇帝让宫女们在此贩卖物品,甚至亲自参与其中。
商贾服:商贾服是商人的服饰,皇帝穿上商贾服参与市场活动,表现出对商业的兴趣。
进贤冠:进贤冠是古代官员的帽子,皇帝在玩狗时戴上进贤冠,表现出对礼仪的轻视。
导行费:导行费是皇帝在收取各地贡品时额外征收的费用,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中常侍吕强:中常侍是东汉时期宦官的高级职位,吕强是当时的中常侍,曾上书劝谏皇帝。
三府:三府指东汉时期的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府署,负责选举官员。
尚书:尚书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官职,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廷尉:廷尉是负责司法审判的官职。
何皇后:何皇后是汉灵帝的皇后,因嫉妒后宫王美人生子,将其毒杀。
大长秋华容侯曹节:大长秋是负责皇后宫中事务的官职,曹节是当时的大长秋,封为华容侯。
中常侍赵忠:中常侍是宦官的高级职位,赵忠是当时的中常侍,接替曹节担任大长秋。
谣言举刺史:谣言举刺史指根据民间传言来举荐刺史,导致举荐不公。
太尉许彧:太尉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军事长官,许彧是当时的太尉,因受贿被罢免。
司空张济:司空是东汉时期的三公之一,负责工程事务,张济是当时的司空,因受贿被罢免。
司徒陈耽:司徒是东汉时期的三公之一,负责民政事务,陈耽是当时的司徒,因故被免职。
太常袁隗:太常是负责宗庙礼仪的官职,袁隗是当时的太常,后被任命为司徒。
永乐宫署灾:永乐宫是东汉皇宫的一部分,署灾指永乐宫发生了火灾。
星孛于太微:星孛指彗星,太微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这里指彗星出现在太微星宿附近。
板楯蛮:板楯蛮是古代巴蜀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勇猛善战著称。
益州计吏汉中程包:益州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州,计吏是负责财政事务的官员,程包是当时的益州计吏,向皇帝建议如何平定板楯蛮的叛乱。
四百尺观:四百尺观是东汉时期建造的一座高楼,高达四百尺,位于阿亭道。
上林苑:上林苑是东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皇帝常在此狩猎。
函谷关:函谷关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广成苑:广成苑是东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皇帝常在此狩猎。
太学:太学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皇帝在此视察教育。
桓典:桓典是东汉时期的侍御史,以刚正不阿著称,宦官对他十分畏惧。
骢马:骢马是一种毛色青白相间的马,桓典常骑骢马,因此被称为“骢马御史”。
舞阳君:舞阳君是何皇后母亲的封号。
金城河:金城河是古代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附近。
五原山:五原山是古代山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张角:张角是东汉末年太平道的创始人,以妖术教授信徒,发动了黄巾起义。
太平道:太平道是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宗教组织,以符水治病为名,吸引了大量信徒。
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太平道奉黄帝和老子为神明,主张无为而治。
符水:符水是太平道用来治病的一种仪式,信徒通过喝符水来祈求病愈。
首过:首过是太平道的一种仪式,信徒通过跪拜忏悔来祈求神明宽恕。
青、徐、幽、冀、荆、扬、兗、豫:这些是东汉时期的八个州,太平道的信徒遍布这八个州。
渠帅:渠帅是太平道各方的首领,负责指挥信徒。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太平道的口号,意为汉朝的天命已尽,太平道将取而代之。
甲子:甲子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太平道预言在甲子年将发生大变革。
马元义:马元义是太平道的大方首领,负责在荆州和扬州组织信徒。
鄴:鄴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
黄巾贼:东汉末年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戴黄巾而得名。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衰落。
天公将军:张角自称的称号,意为受天命而起的将军,反映了其起义的宗教色彩和天命思想。
地公将军:张角的弟弟张宝的称号,与天公将军相对应,体现了起义军内部的等级和分工。
人公将军: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张梁的称号,与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一起构成了起义军的领导核心。
党锢:东汉时期对士大夫阶层的政治迫害,始于桓帝时期,灵帝时期达到高潮,导致大量士人被禁锢或杀害,加剧了社会矛盾。
十常侍:东汉末年宦官集团的代表人物,掌握朝政大权,贪污腐败,是导致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月旦评:东汉末年汝南地区的一种人物品评活动,由许劭等人主持,每月对乡党人物进行品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物品行的重视。
黄巾: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因头戴黄巾而得名。
交趾:古代中国对越南北部地区的称呼,汉代设立交趾郡。
柱天将军:古代对起义军首领的尊称,意为支撑天地的将军。
五斗米师:东汉末年张脩创立的宗教组织,要求信徒缴纳五斗米作为入教费用,后演变为五斗米道。
米贼:对五斗米师信徒的贬称,因其以五斗米为入教条件而得名。
左车骑将军:汉代高级武官职位,负责统领军队。
冀州牧:汉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冀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槐里侯:汉代封爵名,槐里为地名,侯为爵位。
护羌校尉:汉代官职,负责管理羌族事务。
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甘肃省一带。
穰苴: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以严明军纪著称。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以善于用兵和残酷著称。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曾率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
无谷:指没有粮食储备,需要从外部转运粮食。
羌中:指羌族聚居的地区,位于今甘肃、青海一带。
榆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附近。
葵园峡: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董卓:东汉末年著名军阀,曾掌握朝廷大权。
先零羌:古代羌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一带。
望垣: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扶风: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张温: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太尉。
孙坚:东汉末年著名将领,东吴的奠基人之一。
万金堂:东汉灵帝在西园建造的豪华建筑,用于储藏金银财宝。
司农:古代官职,掌管国家财政和粮食储备。
小黄门: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务。
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近侍官员。
河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孝灵皇帝:东汉皇帝刘宏的谥号。
中平三年:东汉孝灵皇帝的年号,对应公元186年。
江夏: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太尉:古代官职,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张延: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太尉。
赵忠:东汉末年宦官,曾任车骑将军。
傅燮:东汉末年官员,曾任汉阳太守。
汉阳: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钩盾令: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修缮和维护。
南宫玉堂:东汉皇宫内的建筑,用于储藏珍宝。
掖庭令: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务。
天禄、虾蟆: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于装饰建筑。
翻车、渴乌:古代用于洒水的机械装置。
荆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
武陵蛮: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湖南省一带。
鲜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北一带。
幽、并二州:古代地名,幽州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并州位于今山西省一带。
荥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韩遂:东汉末年军阀,曾与马腾等人联合反叛。
陇西: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耿鄙: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凉州刺史。
程球:东汉末年官员,曾任治中。
狄道: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北地胡: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一带。
王国:东汉末年军阀,曾与韩遂等人联合反叛。
黄衍:东汉末年官员,曾任酒泉太守。
马腾:东汉末年军阀,曾与韩遂等人联合反叛。
三辅:古代地名,指长安附近的三个郡,即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崔烈: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太尉。
许相: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司徒。
丁宫: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司空。
张纯:东汉末年军阀,曾与张举等人联合反叛。
公孙瓚:东汉末年军阀,曾掌握幽州大权。
丘力居:东汉末年乌桓族的首领。
肥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长沙: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
区星:东汉末年长沙地区的叛军首领。
乌程侯:孙坚的封号,乌程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曹嵩: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太尉,曹操的父亲。
屠各胡: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一带。
关内侯:古代爵位,位于侯爵之下。
陈寔:东汉末年名士,以德行著称。
杨赐: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太尉。
陈耽: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司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腐败。首先,文中提到汉灵帝在后宫设立市场,亲自参与买卖,甚至穿上商贾服,表现出对商业的兴趣,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合礼制的行为,显示了皇帝的荒淫无度。此外,皇帝还玩狗、驾驴,甚至让驴价与马价相等,这些行为都表明皇帝对礼仪的轻视和对享乐的追求。
文中还提到中常侍吕强的上疏,他指出了当时朝廷的腐败现象,如中尚方敛财、中御府积缯、西园引司农之藏等,这些行为导致百姓负担加重,奸吏趁机谋利。吕强的上疏虽然言辞恳切,但皇帝并未采纳,显示出朝廷的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军事方面,文中提到鲜卑入侵幽州和并州,以及板楯蛮在巴郡的叛乱。鲜卑首领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继位,但因贪淫无能,最终被北地人射杀,导致鲜卑内部混乱。板楯蛮的叛乱则因长吏的压迫而起,程包建议选用明能牧守,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这些事件反映了东汉末年边疆的不稳定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最后,文中提到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太平道以符水治病为名,吸引了大量信徒,最终发展成为黄巾起义。张角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预示了汉朝的灭亡和太平道的崛起。太尉杨赐和司徒掾刘陶都曾上书建议采取措施遏制太平道的发展,但皇帝并未重视,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汉灵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军事动荡和社会矛盾,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预示了汉朝的衰落和天下大乱的到来。
这段文字记载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冲击。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张角以宗教形式组织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新秩序的渴望。起义军以黄巾为标志,迅速蔓延至全国,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文本中详细描述了起义军的组织结构,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这种称号体现了起义军的宗教色彩和等级制度。起义军的迅速崛起和广泛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和人民对现状的强烈不满。
东汉朝廷在应对黄巾起义时,采取了镇压和赦免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朝廷派遣卢植、皇甫嵩等将领率军镇压起义;另一方面,赦免了部分党人,试图缓解社会矛盾。然而,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宦官专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文本中还提到了曹操的早期经历和人物评价。曹操年轻时被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评价反映了他在乱世中的复杂性格和多重角色。曹操的崛起与黄巾起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镇压起义中积累了军事经验,为其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黄巾起义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通过对起义军、朝廷应对措施以及曹操等历史人物的描述,文本展现了东汉末年复杂的社会政治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记载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及其后续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衰落。起义军以宗教为号召,迅速席卷全国,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对东汉政权造成了沉重打击。
文中提到的交趾地区叛乱,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的腐败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贾琮作为新任交趾刺史,通过减轻赋税、招抚流民、整顿吏治等措施,迅速稳定了局势,展现了其卓越的治理才能。
皇甫嵩、硃俊等将领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表现出色,尤其是皇甫嵩,以其温恤士卒、善于用兵的风格,屡立战功,最终被封为左车骑将军。然而,卢植因拒绝贿赂宦官而被诬陷,反映了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局面。
张脩的五斗米师起义,虽然规模较小,但其宗教性质与黄巾起义相似,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抗。
盖勋的故事则展现了忠义与仁德的价值观。尽管他与苏正和有私仇,但在关键时刻仍以大局为重,拒绝乘人之危,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品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与道德观念。黄巾起义及其后续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这段古文选自《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众多,展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复杂的社会局面。
首先,文中提到的董卓、孙坚、张温等人,都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历史人物。董卓作为军阀,掌握朝廷大权,但其残暴和专横导致了天下的混乱。孙坚则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文中的表现显示了他的果敢和忠诚。张温作为太尉,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在处理董卓的问题上显得优柔寡断,未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其次,文中提到的黄巾起义、韩遂叛乱等事件,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韩遂等人的叛乱则显示了地方军阀的崛起,他们割据一方,与中央政府对抗,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权威。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东汉灵帝的奢侈生活,如建造万金堂、储藏金银财宝等,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和财政的困窘。灵帝的奢侈生活与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最后,文中提到的傅燮、陈寔等人,则是东汉末年的忠臣和名士。傅燮在面对叛军的围攻时,坚守城池,最终壮烈牺牲,展现了忠臣的气节。陈寔则以德行著称,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去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显示了他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揭示了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事件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