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张天觉为人-原文
张天觉为人贤否,士大夫或不详知。
方大观、政和间,时名甚著,多以忠直许之,盖其作相适承蔡京之后,京弄国为奸,天下共疾,小变其政,便足以致誉,饥者易为食,故蒙贤者之名,靖康初政,遂与司马公、范文正同被褒曲。
予以其实考之,彼直奸人之雄尔。
其外孙何麒作家传云:’为熙宁御史,则逐于熙宁;为元祐廷臣,则逐于元祐;为绍圣谏官,则逐于绍圣;为崇宁大臣,则逐于崇宁;为大观宰相,则逐于政和。’
其迹是矣,而实不然。
为御史时,以断狱失当,为密院所治,遂摭博州事以报之,三枢密皆乞去,故坐贬。
为谏官时,首攻内侍陈衍以摇宣仁,至比之于吕、武;乞追夺司马公、吕申公赠谥,仆碑毁楼;论文潞公背负国恩,吕汲公动摇先烈;辩吕惠卿、蔡确无罪。
后以交通颍昌富民盖渐故,又贬。
元符末,除中书舍人,谢表历诋元祐诸贤,云:’当元祐之八九年,擢党人之二十辈。’
及在相位,乃以郭天信交结而去耳。
平生言行如此,而得美誉,则以蔡京不相能之故。
然皆章子厚门下客,其始非不同也。
京拜相之辞,天觉所作,是以得执政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张天觉为人-译文
张天觉这个人是否贤能,士大夫们可能不太清楚。在方大观、政和年间,他当时的名声很大,人们大多认为他忠诚正直,因为他担任宰相是在蔡京之后,蔡京以奸臣的身份弄权,天下人共同痛恨他。张天觉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政策,就足以获得赞誉,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得到食物一样,所以他得到了贤能的名声。在靖康初年,他的政治与司马光、范仲淹一同受到赞扬。我实际考察了一下,他其实只是奸臣中的头目。
他的外孙何麒在撰写他的传记时说:“张天觉担任熙宁御史时被逐出熙宁;担任元祐廷臣时被逐出元祐;担任绍圣谏官时被逐出绍圣;担任崇宁大臣时被逐出崇宁;担任大观宰相时被逐出政和。”这些情况是确实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担任御史时,因为断案不当,被密院治罪,于是他揭发博州的事情来报复,三位枢密官都请求离职,所以他因此被贬。
他担任谏官时,首先攻击内侍陈衍来动摇宣仁,甚至将他比作吕后、武则天;请求追夺司马光、吕申公的赠谥,推倒他们的碑文和楼;批评论文潞公背弃国家恩惠,吕汲公动摇先烈;为吕惠卿、蔡确辩解,说他们无罪。后来因为与颍昌富民有交往,加上一些原因,又被贬。
元符末年,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他在辞谢表中历数元祐年间被提拔的二十位党人。等到他担任相位时,只是因为与郭天信交结而被罢免。他一生的言行就是这样,但能获得美誉,是因为蔡京与他关系不好。然而,他们都是章子厚门下的客人,最初并非不同。蔡京拜相的辞章是张天觉所写,因此他得以成为执政大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张天觉为人-注解
张天觉:张天觉,北宋时期政治人物,曾任宰相,以忠直著称。
士大夫:指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主要包括官员、学者等。
方大观、政和间:方大观、政和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张天觉在宋徽宗时期的名声。
忠直:指忠诚正直,不阿谀奉承。
蔡京:蔡京,北宋末年著名政治人物,曾四次为相,以权谋著称,被后人称为奸臣。
奸:指奸诈、狡猾,这里指蔡京的行为。
靖康初政:靖康是北宋末年的年号,指靖康之变后的初期政治。
司马公:司马光,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以编纂《资治通鉴》著称。
范文正:范仲淹,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以忠臣著称。
外孙何麒:何麒,张天觉的外孙,撰写了张天觉的传记。
熙宁:熙宁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王安石变法时期。
元祐:元祐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宋哲宗时期,当时政治相对宽松。
绍圣:绍圣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宋哲宗晚年和宋徽宗初期。
崇宁:崇宁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宋徽宗时期。
大观:大观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宋徽宗时期。
政和:政和是北宋时期的年号,指宋徽宗时期。
断狱失当:指在审理案件时处理不当。
密院所治:指被秘密的司法机构处理。
摭博州事以报之:指通过揭露博州的事情来报复。
三枢密:指当时的三个枢密使,即掌管军事的高级官员。
乞去:指请求离职。
坐贬:因犯罪或错误而受到贬谪。
内侍陈衍:陈衍,北宋时期宦官,宣仁皇后身边的宦官。
吕、武:指吕不韦和武则天,这里比喻陈衍的权势。
司马公、吕申公:司马光和吕申公,北宋时期的政治人物,这里指他们的谥号。
仆碑毁楼:指破坏碑文和楼阁,以示惩罚。
论文潞公:指对文潞公(文彦博)的评论。
吕汲公:吕汲公,北宋时期的政治人物,这里指他的谥号。
辩吕惠卿、蔡确无罪:为吕惠卿和蔡确辩护,认为他们无罪。
交通颍昌富民盖渐故:与颍昌地区的富民有交往,因此被贬。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令等。
谢表:辞谢官职的奏章。
元祐诸贤:指元祐时期的贤臣。
擢党人之二十辈:提拔了二十个被认为是党人的人。
郭天信:郭天信,北宋时期的政治人物。
章子厚:章惇,北宋时期的政治人物,与蔡京并称。
执政:指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如宰相、副宰相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张天觉为人-评注
古文开篇便提出张天觉的为人是否贤良,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辩证色彩,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士大夫或不详知’一句,揭示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张天觉的评价并不统一,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张天觉的形象更加扑朔迷离。
‘方大观、政和间,时名甚著,多以忠直许之’这部分,点明了张天觉在北宋末年的名声,以及人们对其忠诚正直的评价。‘盖其作相适承蔡京之后’一句,暗示了张天觉之所以获得好名声,与蔡京的垮台有关,因为蔡京曾以奸臣著称,张天觉似乎是在他之后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改革,从而获得了人们的赞誉。
‘饥者易为食,故蒙贤者之名’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张天觉之所以被赞誉为贤者,是因为人们渴望改革,而张天觉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此他获得了贤者的名声。
‘靖康初政,遂与司马公、范文正同被褒曲’这里提到了张天觉在靖康初年的政治表现,与司马光、范仲淹等贤臣并列,进一步增强了他的正面形象。
‘予以其实考之,彼直奸人之雄尔’这句话,作者以自己的观点出发,对张天觉进行了否定,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奸臣的典型代表。这里的‘予以其实考之’表明作者是基于事实进行评价的,这种实证主义的评价方法在古文中较为少见。
‘其外孙何麒作家传云’以下内容,引用了何麒对张天觉的传记,通过列举张天觉在不同时期的被贬经历,来揭示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从而质疑他的贤良形象。
‘为御史时’至‘辩吕惠卿、蔡确无罪’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张天觉在担任御史和谏官时的政治活动,包括他如何攻击政治对手,以及他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些活动虽然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但也暴露了他的极端和偏激。
‘元符末,除中书舍人’至‘乃以郭天信交结而去耳’这部分,讲述了张天觉在元符末年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如何通过与其他官员的交往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平生言行如此’这句话,总结了张天觉一生的政治表现,暗示了他的政治手段和手段背后的动机。
‘而得美誉,则以蔡京不相能之故’这句话,指出张天觉之所以能够获得美誉,是因为他与蔡京不和,而蔡京的恶名掩盖了张天觉的真实面目。
‘然皆章子厚门下客,其始非不同也’这句话,说明了张天觉与蔡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共同的师门背景,这进一步削弱了张天觉的正面形象。
‘京拜相之辞,天觉所作,是以得执政云’这句话,揭示了张天觉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官员,是因为他曾经为蔡京撰写过拜相的辞章,这种关系使得他在政治上得以攀升。这一段文字通过对张天觉政治生涯的剖析,展现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复杂评价,以及评价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