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原文

东坡云: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

虽王公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予谓此论特后世之俗如是尔,古之人心口一致,事从其真,虽君臣父子之间,出口而言,不复顾忌,观《诗》、《书》所载可知矣。

箕子陈《洪范》,对武王而汝之。

《金縢》策祝,周公所以告大王、王季、文王三世祖考也,而呼之曰尔三王,自称曰予。

至云:

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殆近乎相质责而邀索也。

《天保》报上之诗,曰:

天保定尔,俾尔戬縠

《閟宫》颂君之诗,曰:

俾尔炽而昌

俾尔昌而炽

及《节南山》、《正月》、《板荡》、《卷阿》、《既醉》、《瞻卬》诸诗,皆呼王为尔。

《大明》曰:

上帝临女

指武王也。

《民劳》曰:

王欲玉女

指厉王也。

至或称为小子,虽幽、厉之君,亦受之而不怒。

呜呼!

三代之风俗,可复见乎?

晋武公请命乎天子,

其大夫赋《无衣》,所谓“不如子之衣”,

亦指周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译文

东坡说:‘人们相互称呼的时候,如果认为对方尊贵,就称他为公,认为对方有德行,就称他为君,如果关系亲近,就直呼其名。即使是王公贵族,如果天下的人表面上敬畏但心里并不真正服从,那么在亲近的时候称他为君公,在疏远的时候直呼其名的情况就很多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是后世的风俗如此,古代的人心口一致,做事追求真实,即使是君臣、父子之间,说话也不再有所顾忌,从《诗经》、《尚书》中所记载的就可以知道了。

箕子向武王陈述《洪范》的时候,称呼武王为‘你’。《金縢》中的策祝,是周公告诫大王、王季、文王三位祖先的时候,称呼他们为‘你们三位王’,而自称‘我’。说到‘你们如果答应我,我就把玉璧和珪玉给你,回来等待你的命令;你们如果不答应我,我就把玉璧和珪玉收起来。’这几乎就像是面对面地责问和要求。

《天保》这首诗中,说‘天保佑你,使你生活富足’,而《閟宫》这首颂诗中,说‘使你繁荣昌盛’,以及《节南山》、《正月》、《板荡》、《卷阿》、《既醉》、《瞻卬》等诗,都称呼王为‘你’。《大明》这首诗中说‘上帝降临在你身上’,指的是武王;《民劳》这首诗中说‘王想要你’,指的是厉王。甚至有时候称王为‘小子’,即使是周幽王、周厉王这样的君主,也能够接受这样的称呼而不生气。

唉!三代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吗?晋武公向天子请示,他的大夫赋诗《无衣》,其中说‘不如你的衣服’,也是指的周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注解

号呼:指称呼、呼唤,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方式。

公:古代对尊贵者的尊称,表示尊敬。

君:古代对贵族或君主的尊称,表示尊敬。

尔汝:古代口语中的称呼,表示亲近、熟悉。

王公之贵:指地位尊贵的王公。

貌畏:外表上敬畏。

心不服:内心并不真正服从。

进而:在某种情况下。

退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事从其真:行事真诚,不虚假。

君臣父子:古代社会中的三种主要关系,即君主与臣子、父亲与儿子。

《诗》、《书》:《诗经》和《尚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文献。

箕子:商朝末年的一位贤臣。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箕子向武王陈述的治国之道。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金縢》:《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公的策祝之辞。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大王、王季、文王:周朝的三位祖先,分别是周太王、周王季和周文王。

璧与珪:古代的玉器,用作礼器,表示尊贵。

相质责:相互质问、指责。

邀索:请求、索要。

《天保》:《诗经》中的一篇。

《閟宫》:《诗经》中的一篇。

《节南山》、《正月》、《板荡》、《卷阿》、《既醉》、《瞻卬》:这些都是《诗经》中的篇名,内容多为政治讽刺或赞美。

小子:古代对君主或尊贵者的亲昵称呼,有时带有轻微的贬义。

幽、厉之君:指周幽王和周厉王,都是周朝的君主。

晋武公: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无衣》:《诗经》中的一篇,内容是晋武公的大夫所作,表达了对周王的尊敬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评注

东坡先生在这段文字中,以古代君臣之间的称呼为切入点,探讨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面貌与后世习俗的差异。首先,他引用了‘公’、‘君’、‘尔’、‘汝’等称呼,揭示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相互称呼时的微妙变化。‘公’、‘君’是对高贵、贤能者的尊称,而‘尔’、‘汝’则是对地位较低者的称呼。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微妙心理。

东坡认为,后世之人多受世俗之累,称呼往往带有虚伪的成分。而古代人心口一致,事从其真,即使是在君臣父子之间,言语中也无需顾忌,这种真实的态度在《诗》、《书》中多有体现。他引用了箕子陈《洪范》的例子,箕子对武王称‘汝’,显示出古代君臣之间的直接与真诚。

在《金縢》策祝中,周公对先祖大王、王季、文王称‘尔三王’,自称‘予’,这种称呼方式近乎相质责而邀索,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直接对话与平等交流。东坡进一步指出,《天保》、《閟宫》、《节南山》等诗篇中,对王的称呼均为‘尔’,显示出古代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此外,东坡还提到了《大明》中的“上帝临女”,指武王;《民劳》中的“王欲玉女”,指厉王。这些例子表明,即使是对君王的称呼,也充满了亲切感。即使是幽、厉之君,也受此称呼而不怒,可见古代社会风气之淳朴。

最后,东坡提到了晋武公请命于天子的故事,其大夫赋《无衣》,所谓‘不如子之衣’,亦指周王。这一例子进一步证明了古代社会中,君臣之间称呼的真实与亲切。

综上所述,东坡先生的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君臣称呼的赏析,揭示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面貌,以及后世习俗与之的差异。这种对比,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以及古代君臣之间的真实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