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任安田仁-原文
仁安、田仁,皆汉武帝时能臣也,而《汉史》载其事甚略,
褚先生曰:‘两人俱为卫将军舍人,家监使养恶恶马。’
仁曰:‘不知人哉!家监也!’
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
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
会贤大夫赵禹来,悉召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
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
将军上籍以闻。
诏召此二人,帝遂用之。
仁刺举三河,时河南、河内太守皆杜周子弟,
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
仁已刺三河,
皆下吏诛死。
观此事,可见武帝求才不遗微贱,得人之盛,诚非后世所及。
然班史言:‘霍去病既贵,卫青故人门下多去事之,唯任安不肯去。’
又言:‘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
与褚先生所书为不同。
‘《杜周传》云:‘两子夹河为郡守,治皆酷暴。’
亦不书其所终,
皆阙文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任安田仁-译文
仁安和田仁都是汉武帝时期的能干大臣,但是《汉史》记载他们的故事非常简略。褚先生评论说:‘这两个人都是卫将军的家臣,负责照顾一匹坏脾气的马。仁说:“真是不识人才啊!家监也!”安说:“连将军都不识人才,更别提家监了!”后来皇帝下诏招募选拔卫将军的家臣担任郎官。恰逢贤能的大夫赵禹到来,他召集了一百多个家臣,依次询问,最终选中了田仁和任安,说:“只有这两个人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将军将名单上报给皇帝。皇帝下诏召见了这两个人,于是皇帝就任用了他们。田仁被任命为三河的监察官,当时河南、河内的太守都是杜周的子弟,河东的太守是石丞相的子孙,田仁成为三河的监察官后,他们都因为违法被下放到官吏那里处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汉武帝在寻求人才时并不嫌弃出身低微,他得到的人才数量之多,确实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然而,《汉书》中提到:“霍去病地位显赫之后,卫青的老朋友很多都去追随他,只有任安不愿意离开。”又说:“卫将军推荐田仁担任郎中。”这与褚先生所记载的不同。《杜周传》中说:“他的两个儿子在黄河两岸担任郡守,治理方式都非常残酷。”也没有记载他们的结局,这些都是缺失的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任安田仁-注解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以雄才大略和开拓疆土著称。
能臣:指有才能的官员,能臣通常指那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官员。
《汉史》:指《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褚先生:指褚少孙,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以《史记》的续作《太史公书》而知名。
卫将军:指卫青,西汉时期的名将,曾任卫将军,封长平侯,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将领。
舍人:古代官职,指在将军、太守等官员府中任职的属官,负责处理一些事务。
家监:古代官职,指负责监督官员家庭事务的官员。
恶恶马:指性格顽劣的马,这里比喻难以驾驭的人或事物。
郎:古代官职,指在宫廷中担任侍从、顾问等职务的官员。
贤大夫:指有才德的官员,贤大夫是古代对有德才兼备的官员的尊称。
赵禹:西汉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刺举:古代官职,指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官员。
三河:指古代的三个地区,即河南、河内、河东。
杜周:西汉时期的官员,曾任河南、河内太守,以酷暴著称。
石丞相:指石奋,西汉时期的官员,曾任丞相,封舞阳侯。
霍去病: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战功显赫著称。
卫青故人:指卫青的旧部或旧友。
班史:指班固所著的《汉书》,班固是班超的哥哥,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杜周传:指《汉书》中关于杜周的传记。
阙文:指史书中缺失或遗漏的文字或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任安田仁-评注
仁安、田仁,两位汉武帝时期的能臣,其事迹在《汉史》中记载甚为简略。褚先生在记载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位人物的性格和智慧。
‘不知人哉!家监也!’仁安的这句话,反映出他对家监的不满,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他认为,家监作为将军的家臣,却无法识别人才,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田仁的回答,更是直接指出了将军的错误,他认为,连将军都无法识别人才,家监更是无法胜任。
‘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这一段,说明汉武帝在选拔人才时,并不拘泥于出身和地位,而是注重实际能力。这种选拔机制,体现了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会贤大夫赵禹来,悉召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赵禹的选拔过程,进一步证明了汉武帝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将军上籍以闻。诏召此二人,帝遂用之。’这一段,展现了汉武帝对人才的重视和信任。他不仅听从了赵禹的建议,还亲自下诏召见田仁和任安,并最终任用了他们。
‘仁刺举三河,时河南、河内太守皆杜周子弟,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仁已刺三河,皆下吏诛死。’这一段,说明田仁在担任三河刺史期间,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最终导致杜周、石丞相的子孙被诛。
‘观此事,可见武帝求才不遗微贱,得人之盛,诚非后世所及。’褚先生通过此事,对汉武帝的用人之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汉武帝的用人之才,是后世所无法比拟的。
‘然班史言:“霍去病既贵,卫青故人门下多去事之,唯任安不肯去。”’这一段,说明在权贵面前,任安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趋炎附势。
‘又言:“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与褚先生所书为不同。’这一段,反映出史书在记载同一事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史书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杜周传》云:“两子夹河为郡守,治皆酷暴。”亦不书其所终,皆阙文也。’这一段,说明史书在记载历史时,可能会存在遗漏或缺失,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史料,以还原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