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京师老吏-原文
京师盛时,诸司老吏,类多识事体,习典故。
翰苑有孔目吏,每学士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误辄告。
刘嗣明尝作《皇子剃胎发文》,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嗣明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
吏拱手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克长又克君,殆不可用也。嗣明悚然亟易之。
靖康岁都城受围,御敌器甲枻弊。
或言太常寺有旧祭服数十,闲无所用,可以藉甲。
少卿刘珏即具稿欲献于朝,以付书史。
史作字楷而敏,平常无错误,珏将上马,立俟之,既至,而结衔脱两字。
趣使更写,至于三,其误如初。
珏怒责之,逡巡谢曰:“非敢误也,某小人窃妄有管见,在《礼》,‘祭服敝则焚之’。
今国家迫急,诚不宜以常日论,然容台之职,唯当秉礼。
少卿固体国,不若俟朝廷来索则纳之,贤于先自背礼而有献也。
珏愧叹而止,后每为人言,嘉赏其意。
今之胥徒,虽公府右职,省寺掌故,但能鼓扇狷浮,顾球谢为业,簿书期会之间,乃漫不之晓。
求如彼二人,岂可得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京师老吏-译文
在京城最繁荣的时候,各个官署的老吏们,大多数都懂得官场事务,熟悉典故。
翰林院有一个负责登记的吏员,每当学士们起草文书时,他一定会仔细阅读,发现疑问或错误就立刻报告。
刘嗣明曾经写了一篇《皇子剃胎发文》,里面用了‘克长克君’的话,那个吏员拿着文书来请示,刘嗣明说:‘这话既能表达成长的意思,也能表达为君的意思,真是很好的赞美。’
吏员拱手说:‘内部读文书并不是这样的,最忌讳的就是言语上的忌讳,既然能成长又能为君,恐怕不能使用。’刘嗣明惊讶地立刻改了。
靖康年间,都城被围困,抵御敌人的武器和盔甲都破旧不堪。有人说太常寺有几十套旧祭服,平时没有用处,可以用来借给士兵。
少卿刘珏就准备好稿子想要献给朝廷,交给负责书写的史官。
史官写字既工整又敏捷,平时没有错误,刘珏准备上马,等他写好,结果发现缺少了两个字。
催促他重新写,写到第三次,错误还是和原来一样。刘珏生气地责备他,史官犹豫着道歉说:‘我并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只是个小人物,私下里有些看法,在《礼》书中有‘祭服破旧就烧掉’的说法。
现在国家处于紧急情况,确实不应当按照平常的日子来处理,但是作为容台,应当坚守礼节。少卿您虽然关心国家,但是不如等朝廷来索取时再献上,这样比先违背礼节献上要好。’
刘珏惭愧地叹息着作罢,后来每当和别人提起这件事,都赞美史官的诚意。
现在的书吏们,即使是公府中的右职,省寺中的掌故,也只是擅长吹嘘和浮夸,把打球和谢恩当作职业,对于簿书和期会的事情,却都不懂,要找到像那两个人一样的人,难道可能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京师老吏-注解
京师:指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诸司:指各种官署,泛指政府机构。
老吏:指经验丰富的官员或文书工作人员。
识事体:懂得事情的规矩和礼节。
习典故:熟悉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
翰苑:古代指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机构,负责起草诏令、修史等。
孔目吏:翰林院中的文书官员,负责审核文书。
学士: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学者或文官。
制草:起草文书或文章。
疑误:怀疑或错误。
辄告:立即报告。
克长克君:能够成为长者和君主,这里指有德行和能力。
真善颂:真正的好赞美。
拱手:一种表示尊敬的姿势,双手合十。
内中:内部,这里指朝廷内部。
语忌:言语中的忌讳,指不吉利或不适宜的话。
枻弊:船的舷板破损。
太常寺:古代官署名,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旧祭服:旧的祭祀用的衣服。
藉甲:借用甲胄,指借用武器装备。
少卿:古代官职,相当于副长官。
具稿:准备文稿。
书史:负责书写和记录的官员。
楷书:一种规范的书法字体。
逡巡:犹豫不决的样子。
管见:谦辞,表示自己的见解。
礼:指《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背礼:违背礼仪。
簿书期会:指文书工作和时间安排。
胥徒:指低级官员或文书工作人员。
公府:古代官署名,指中央政府。
右职:高级官职。
省寺:指中央政府各部门。
掌故:指历史故事和旧事。
鼓扇狷浮:指吹嘘夸大,不切实际。
球谢:指谦虚有礼。
漫不之晓:完全不懂或不重视。
靖康岁:靖康之变发生的年份,指1126年至1127年,是北宋灭亡的重要事件。
都城受围:指都城被围困的情况。
御敌器甲枻弊:指抵御敌人的武器和盔甲破损。
诚不宜:确实不应该。
容台:指宰相的官署。
秉礼:坚持礼节。
固体国:指巩固国家。
俟:等待。
嘉赏:赞赏,表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京师老吏-评注
京师盛时,诸司老吏,类多识事体,习典故。
此句描绘了当时京师繁荣的景象,诸司老吏们不仅熟悉事务,而且对典故有着深厚的了解。‘识事体’和‘习典故’这两个词体现了古代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也反映了古代官场对文化知识的重视。
翰苑有孔目吏,每学士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误辄告。
‘翰苑’指的是翰林院,是古代皇帝的文学机构。孔目吏作为翰苑的一员,对学士们的制草(即起草的文书)进行细致的阅读,发现疑误及时上报。这体现了古代官场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和对责任的担当。
刘嗣明尝作《皇子剃胎发文》,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嗣明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
刘嗣明在撰写《皇子剃胎发文》时,使用了‘克长克君’的词语,孔目吏提出疑问。刘嗣明解释说,这句话既适合做长,也适合做君,是对皇子的美好祝愿。这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语言表达的讲究,以及对皇权的尊重。
吏拱手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克长又克君,殆不可用也。’
孔目吏以恭敬的态度回应,指出在文书中的语言使用上应避免忌讳,‘既克长又克君’这样的表达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嫌疑,因此不宜使用。这体现了古代官场对语言使用的谨慎和对礼仪的重视。
嗣明悚然亟易之。
刘嗣明听后感到惊慌,立即修改了原文。这表明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对官场的规矩有着深刻的认识。
靖康岁都城受围,御敌器甲枻弊。
靖康之变是北宋末年的一次重大事件,都城汴京(今开封)被金军围困。这句话描述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以及军事装备的破损。
或言太常寺有旧祭服数十,闲无所用,可以藉甲。
有人提出太常寺(负责祭祀事务的官署)有旧祭服数十套,闲置无用,可以用来代替破损的甲胄。这反映了古代官场在危机时刻的应急措施。
少卿刘珏即具稿欲献于朝,以付书史。
少卿刘珏准备了一份稿件,打算献给朝廷。‘具稿’和‘付书史’这两个词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工作流程和对文书的重视。
史作字楷而敏,平常无错误,珏将上马,立俟之,既至,而结衔脱两字。
书史写字工整且敏捷,平时没有错误。刘珏准备上马出发时,等待书史完成文书,但书史在结衔时遗漏了两个字。这反映了古代官场对细节的重视和对工作的严谨。
趣使更写,至于三,其误如初。
刘珏催促书史重新书写,但三次书写后错误依旧。这体现了古代官场对工作的耐心和对质量的追求。
珏怒责之,逡巡谢曰:‘非敢误也,某小人窃妄有管见,在《礼》,‘祭服敝则焚之’。今国家迫急,诚不宜以常日论,然容台之职,唯当秉礼。少卿固体国,不若俟朝廷来索则纳之,贤于先自背礼而有献也。’
刘珏愤怒地责备书史,但书史却谦虚地道歉,并引用《礼记》中的“祭服敝则焚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国家危机时刻,不应拘泥于常规,但作为官员,应当坚守礼仪。这体现了古代官场对礼仪的尊重和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珏愧叹而止,后每为人言,嘉赏其意。
刘珏听后感到惭愧,停止了责备。后来他常常向人提起这件事,并赞赏书史的诚意。这反映了古代官场对个人品质的重视和对诚意的尊重。
今之胥徒,虽公府右职,省寺掌故,但能鼓扇狷浮,顾球谢为业,簿书期会之间,乃漫不之晓,求如彼二人,岂可得哉!
最后一句是对当时官场现状的批评。‘胥徒’指的是低级官员或文书工作人员,‘鼓扇狷浮’和‘顾球谢为业’描述了这些人只懂得虚浮的礼节,不懂得实际工作。作者通过对刘嗣明和书史的赞美,表达了对当时官场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古代官员品质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