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为文论事-原文
为文论事,当反复致志。
救首救尾,则事词章著,览者可以立决。
陈汤斩郅支而功未录,刘向上疏论之,首言:‘周方叔、吉甫诛猃狁。’
次言:‘齐桓公有灭项之罪,君子以功覆过。’
李广利靡亿万之费,捐五万之师,仅获宛王之首,孝武不录其过,封为列侯。
末言:‘常惠随欲击之乌孙,郑吉迎自来之日逐,皆裂土受爵。’
然后极言:‘今康居国强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杀使者罪甚于留马,而不烦汉士,不费斗粮,比于贰师,功德百之。’
又曰:‘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近事之功则高于安远、长罗,而大功未著,小恶数布,臣窃痛之!’
于是天子乃下诏议封。
盖其一疏抑扬援证,明白如此,故以丞相匡衡、中书石显,出力沮害,竟不能夺。
不然,衡、显之议,岂区区一故九卿所能亢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为文论事-译文
写文章讨论事情,应当反复思考,专心致志。如果开头和结尾处理得好,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出色,读者可以立刻做出判断。
陈汤斩杀了郅支,但他的功绩没有被记录,刘向上上疏论述此事,首先说:‘周朝的方叔、吉甫曾经诛杀猃狁。’接着说:‘齐桓公虽然有灭项的罪过,但君子们还是以他的功绩来掩盖过错。李广利耗费了亿万钱财,损失了五万士兵,只得到了宛王的首级,孝武帝没有记录他的过错,反而封他为列侯。’最后说:‘常惠跟随乌孙国愿意出兵,郑吉迎接来自日逐的使者,都得到了封地和爵位。’然后他极力陈述:‘现在康居国的实力强于大宛,郅支的地位比宛王还要高,杀害使者罪过比留下马匹还要严重,但汉军没有耗费兵力,也没有耗费粮食,与贰师相比,功德百倍。’又说:‘说到威武勤劳,比方叔、吉甫还要大,说到列功掩盖过错,比齐桓公、贰师还要好,最近的事情功绩比安远、长罗还要高,但是大功绩没有显扬,小过错却多次被提及,我私下里感到痛心!’于是天子下诏讨论封赏之事。
因为刘向上的疏文论述清晰,引用有力,所以即使是丞相匡衡、中书石显出力阻挠,最终也没有能够改变结果。如果不是这样,匡衡、石显的议论,又怎会被区区一个旧时的九卿所抵抗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为文论事-注解
文论事:指通过文学或学术论述来讨论和说明事情,强调在论述中要反复思考,以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致志: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情。
救首救尾:指在写作或论述中,既要开头引人入胜,又要结尾有力,使整个论述更加完整和有说服力。
事词章著:指论述的事情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得清晰有力,使读者能够立刻理解。
陈汤斩郅支:陈汤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斩杀郅支是他在军事上的功绩。
功未录:功绩没有被记录下来。
刘向上疏论之:刘向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上书议论陈汤的事迹。
周方叔、吉甫:周方叔和吉甫是周朝的两位将领,他们曾参与对猃狁的征伐。
猃狁: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经常侵扰周朝边境。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以霸主著称。
项:指项梁,项羽的叔父,楚汉争霸时期的重要人物。
李广利: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率军远征西域。
宛王:同上。
孝武:指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常惠: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对乌孙的征伐。
乌孙: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郑吉: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迎击日逐。
日逐: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
裂土受爵:指被分封土地并得到爵位。
康居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其国力强于大宛。
郅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其国君的称号比宛王更尊贵。
使者:指派往他国或地区的使者。
留马:指留下马匹作为礼物或标志。
贰师:指贰师将军,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征伐匈奴有功著称。
威武勤劳:指英勇和勤劳。
方叔、吉甫:同上,周朝的两位将领。
列功覆过:指记录功绩并掩盖过错。
齐桓、贰师:同上,齐桓公和贰师将军。
安远、长罗:西汉时期的一些将领,以远征有功著称。
故九卿:指九卿中的旧臣,这里指丞相匡衡。
沮害:阻止或破坏。
亢:抵抗,对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为文论事-评注
刘向在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对比和引用的手法,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功臣待遇的不公。
首先,刘向以周方叔、吉甫诛猃狁的故事开头,这是古代中国英雄事迹的典型代表,用以衬托出陈汤斩郅支的功绩。通过这种对比,刘向暗示陈汤的功绩同样伟大,却未被记录。
接着,刘向提到齐桓公虽有灭项之罪,但因其功绩显著,君子以功覆过。这里刘向巧妙地运用了“以功覆过”的概念,暗示陈汤虽有小过,但功绩足以掩盖。
刘向又以李广利为例,指出他虽然耗费巨大,但仅获得宛王之首,却得到了封侯的待遇。这进一步凸显了陈汤功绩的巨大,而待遇的不公。
在论述常惠和郑吉的事迹时,刘向指出他们虽未立下赫赫战功,却因顺应形势而受到封赏。这里刘向暗示,陈汤若能顺应形势,或许也能得到封赏。
在对比陈汤与贰师、安远、长罗等人的功绩时,刘向认为陈汤的功绩更为卓越,但却未被充分记录和表彰。这反映了刘向对当时政治不公的强烈不满。
刘向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痛心之情,认为陈汤的大功未著,小恶数布,这是极不公平的。通过这种表达,刘向既表达了对陈汤的同情,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
刘向的这番言论,最终促使天子下诏议封陈汤。这表明了刘向的言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臣待遇的关注。
最后,刘向提到丞相匡衡、中书石显等人出力沮害,但最终未能改变天子的决定。这说明刘向的言论得到了天子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