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原文
杜子美《送重表侄王评事》诗云:
“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
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
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
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
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
俄顷羞颇珍,寂寥人散后。”
云云。
“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
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
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
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
下云风云合。
龙虎一吟吼。
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
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
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
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
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
观此诗,疑指王珪。
珪相唐太宗,赠礼部尚书。
然细考其事,大不与史合。
蔡绦诗话引《唐书•列女传》云:
“珪母卢氏,识房、杜必贵。”
质之此诗,则珪母乃杜氏也。
《桐江诗话》云:
“不特不姓卢,乃珪之妻,非母也。”
予按《唐列女传》元无此事,珪传末只云:
“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二人过其家,母李窥之,知其必贵。”
蔡说妄云有传,又误以李为卢,皆不足辨。
但唐高祖在位日,太子建成与秦王不睦,以权相倾。
珪为太子中允,说建成曰:
“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长年,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宜自击之,以取功名。”
建成乃请行。
其后杨文干之事起,高祖责以兄弟不睦,归罪珪等而流之。
太宗即位,乃召还任用。
久之,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征,昔为仇雔,不谓今日得同此宴。”
上曰:
“珪、征尽心所事,我故用之。”
然则珪与太宗非素义明矣。
《唐书》载李氏事,亦采之小说,恐未必然,而杜公称其祖姑事,不应不实。
且太宗时宰相,别无姓王者,真不可晓也。
又有杜光庭《虬须客传》(《虬须客传》当为《虬髯客传》之误)云:
“隋炀帝幸江都,命杨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布衣往谒。
窃其一妓,道遇异人,与俱至太原,因刘文静以见州将之子,言其真英主,倾家资与靖,使助创业之举,即太宗也。”
按史载唐公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
后高祖定京师,将斩之而止,必无先识太宗之事。
且炀帝在江都时,杨素死已十余年矣。
此一传,大抵皆妄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译文
杜甫的《送重表侄王评事》诗中写道:‘我的曾祖母,是你的高祖母。你祖父还未显赫时,她成为了尚书夫人。隋朝大业末年,我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朋友。有位长者来我家,荒年时自己解决口粮。家境贫寒,无法提供食物,客人只能用扫帚。不久后,家里有了珍贵的食物,但人散后又恢复了寂静。’
诗中还提到:‘上面说天下大乱,应该与英雄豪杰结交。我曾经偷偷观察过他们,他们的谋略都很出色。接下来问最年轻的人,他十八九岁,胡须虬结。你们成就了大名,都是因为这个人。下面说风云际会,龙虎一吼。希望展现男儿的雄心,摆脱女子的柔弱。秦王当时在座,他的真气令人震惊。到了贞观初年,尚书登上了台斗。夫人常常乘坐轿子,上殿时高呼万岁。皇帝对嫂子和叔叔都很尊重,盛大的事情流传不朽。’
从这首诗来看,我怀疑指的是王珪。王珪是唐太宗的宰相,被封为礼部尚书。但仔细考察这些事情,发现与史实不符。蔡绦在《诗话》中引用《唐书•列女传》说:‘王珪的母亲卢氏,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一定会显贵。’但与这首诗对照,王珪的母亲应该是杜氏。《桐江诗话》说:‘不仅不姓卢,王珪的妻子也不是他的母亲。’我查阅《唐列女传》,发现并没有这件事,王珪的传记中只说:‘他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他们到访时,他的母亲李氏观察他们,知道他们一定会显贵。’蔡绦的说法是胡说,误将李氏误认为是卢氏,这些都无法辩驳。
但是,唐高祖在位期间,太子建成与秦王关系不和,利用权力相互倾轧。王珪作为太子中允,劝说建成说:‘秦王功盖天下,国内外都归心于他,殿下只是因为年长而位居东宫,没有大的功绩来镇服四海,现在刘黑闼的余党散亡,应该亲自出击,以获得功名。’建成于是请求出征。后来杨文干事件发生,高祖责备兄弟不和,将罪责归咎于王珪等人,并将他们流放。太宗即位后,召回并重用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以前是仇敌,没想到今天能同宴。’太宗说:‘王珪、魏征对我忠心耿耿,所以我任用他们。’那么,王珪与太宗并非素来有交情是显而易见的。《唐书》记载李氏的事情,也是采自小说,恐怕未必真实。而杜甫称其祖姑的事情,不应不实。且太宗时的宰相中,并无姓王的,这真让人费解。
还有杜光庭的《虬须客传》(可能是《虬髯客传》的误写)说,隋炀帝巡幸江都时,命令杨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平民身份前往拜访。他偷走了一名妓女,在路上遇到异人,与李靖一同到太原,通过刘文静引见州将之子,说他是真正的英主,倾家荡产资助李靖,让他帮助创业,这就是太宗。根据史书记载,唐公击败突厥时,李靖察觉他有非凡的志向,自囚上报急变。后来高祖定都京师,将要处斩他时才停止,绝对不可能事先知道太宗的事情。而且炀帝在江都时,杨素已经死了十多年。这篇传记,大致都是胡编乱造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注解
杜子美: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
重表侄王评事:指杜甫的亲戚王评事,杜甫在诗中提到他是自己的重表侄。
尚书:古代官名,指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隋朝大业末:指隋朝大业年间的末期,即公元617年至618年。
房杜俱交友:指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是唐代初年的著名政治家,与王珪有交往。
荒年自糊口:指在荒年时期,人们只能自给自足。
客位但箕帚:客位,指接待客人的位置;箕帚,指扫帚,这里比喻贫穷。
羞颇珍:羞,指羞愧;颇珍,指珍贵的东西。
寂寥人散后:寂寥,指寂静;人散后,指人们在宴会结束后。
英俊:指英俊的人才。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虬髯:指有浓密胡须的人,这里指年轻英俊的人。
子等成大名:子等,指年轻人;成大名,指成名。
风云合:比喻时机成熟。
龙虎一吟吼:比喻英雄豪杰的壮志。
丈夫雄:指男性的豪迈气概。
儿女丑:指女性的柔弱。
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在成为皇帝前被称为秦王。
贞观初:指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初期,即公元627年至649年。
肩舆:指古代的轿子。
至尊:指皇帝。
嫂叔:指皇帝对皇后和皇后的兄弟的称呼。
桐江诗话:指古代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
李靖:指唐代著名军事家。
刘文静:指唐代初年的政治家。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指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丹霄殿:指唐代皇宫中的宫殿。
长孙无忌:指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仇雔:指相互仇恨。
小说:指古代的短篇小说或传奇故事。
虬须客传:指《虬髯客传》,是唐代传奇小说。
江都: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杨素:指隋朝末年的著名将领。
突厥:指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评注
杜子美的《送重表侄王评事》一诗,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和对王珪事迹的描述,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对家族荣耀的追忆。
首句‘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点明了诗人与王珪的家族关系,通过‘曾老姑’和‘高祖母’的称呼,传达了诗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源流的重视。
‘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描绘了王珪祖先在未显赫之前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古代士人家庭的清贫与坚韧。
‘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提及了隋朝末年的动荡时期,以及王珪祖先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士的交往,表现了家族与当时社会名流的联系。
‘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描绘了荒年时期王珪祖先的困境,展现了家族成员在逆境中的相互扶持。
‘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进一步强调了家族的清贫,同时也体现了家族成员的谦逊与勤俭。
‘俄顷羞颇珍,寂寥人散后’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表达了对家族荣耀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体现了诗人对王珪的期望,希望他能在乱世中成为杰出的人才。
‘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描述了王珪的才华和成就,诗人通过此句表达了对王珪的赞赏。
‘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描绘了王珪年轻时的英姿飒爽,展现了他的英俊形象。
‘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强调王珪对家族成员成就的影响,体现了家族荣耀的传承。
‘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通过比喻手法,形容王珪的才华和影响力,如同风云际会,龙虎齐鸣。
‘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表达了诗人对王珪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展现出英雄气概,摆脱儿女情长。
‘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描绘了王珪在秦王李世民面前的威仪,展现了其气度不凡。
‘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描述了王珪在贞观初年的官职,体现了他的政治地位和家族荣耀。
‘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描绘了王珪夫人的尊贵地位,反映了家族的荣耀。
‘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强调了王珪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家族荣耀的持久。
‘观此诗,疑指王珪’表明诗人对王珪身份的推测,同时也体现了诗中对王珪的推崇。
‘然细考其事,大不与史合’指出诗中的描述与史实存在出入,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考。
‘蔡绦诗话引《唐书•列女传》云’引用了蔡绦的诗话,进一步探讨了王珪家族的历史。
‘质之此诗,则珪母乃杜氏也’通过对诗中信息的分析,推断出王珪的母亲可能是杜氏。
‘《桐江诗话》云’引用了《桐江诗话》的内容,对王珪家族的姓氏进行了考证。
‘予按《唐列女传》元无此事’指出《唐列女传》中关于王珪母亲的信息并不存在。
‘珪传末只云’对《唐书》中关于王珪的记载进行了分析。
‘蔡说妄云有传,又误以李为卢’对蔡绦的说法进行了批判。
‘皆不足辨’表明蔡绦的说法不足以作为定论。
‘但唐高祖在位日,太子建成与秦王不睦’描述了唐朝初年的政治斗争。
‘珪为太子中允,说建成曰’说明了王珪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
‘其后杨文干之事起,高祖责以兄弟不睦’描述了杨文干事件及其对王珪的影响。
‘太宗即位,乃召还任用’说明了王珪在太宗即位后的命运。
‘久之,宴近臣于丹霄殿’描绘了太宗时期的政治场景。
‘长孙无忌曰’反映了当时政治氛围。
‘上曰’表明了太宗的态度。
‘然则珪与太宗非素义明矣’对王珪与太宗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唐书》载李氏事,亦采之小说’指出《唐书》中关于李氏的记载可能存在虚构。
‘恐未必然,而杜公称其祖姑事,不应不实’对《唐书》和杜子美诗中的信息进行了对比。
‘且太宗时宰相,别无姓王者’指出太宗时期没有姓王的宰相。
‘真不可晓也’表达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困惑。
‘又有杜光庭《虬须客传》云’提到了杜光庭的《虬须客传》。
‘按史载唐公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描述了李靖的才能。
‘自囚上急变’说明了李靖的忠诚。
‘后高祖定京师,将斩之而止’反映了李靖的危机。
‘必无先识太宗之事’表明李靖不可能事先知道太宗的事迹。
‘且炀帝在江都时,杨素死已十余年矣’说明了历史背景。
‘此一传,大抵皆妄云’对《虬须客传》的真实性进行了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