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原文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
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
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
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
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河间邢颛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
遂装还乡里。
畴曰:‘颛,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译文
自从汉朝中平年间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就陷入了动荡。士大夫们没有一个不选择跟随某一方,以为这是保全自己、远离祸害的策略,然而这并非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荀彧年轻时,因为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劝说父老乡亲赶紧离开,但许多人因为怀念故土而无法离去,只有荀彧带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袁绍对待他如同上宾。荀彧估计袁绍最终也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转而投奔曹操。那些留在故乡的人,大多被敌人杀害。袁绍派人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和洽却独自前往荆州,刘表对他以贵宾之礼相待。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跟随袁绍,是为了避免争夺地盘。在乱世之中,昏庸的君主不可亲近,如果久留不去,必然会引起谗言和阴谋。’于是和洽南下去到武陵,那些留在那里的人大多被刘表所害。
曹操担任兖州牧时,陈留太守张邈与他是好朋友。郡中的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定会趁机作乱,于是带领乡亲们想要躲避,但众人因为曹操和张邈关系亲密,不相信高柔的话。高柔带领全家迁往河北,不久后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郭嘉初次见到袁绍时,对他的谋士辛评等人说:‘智者应该慎重地选择君主,袁公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缺乏主见,喜欢谋划却不能决断,难以与他共度大难,我将重新寻找君主,你们为什么不离开呢?’辛评等人说:‘现在袁氏家族势力最强,离开又能去哪里呢?’郭嘉不再说话,于是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召见了他,与他讨论天下大事。郭嘉出来后说:‘他真的是我的君主。’杜袭、赵俨、繁钦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到荆州,繁钦多次受到刘表的赏识,杜袭说:‘我们之所以一起来,是想要保全自己等待时机。如果你不停地展示你的才能,那就不是我们这些人的胆量了。’等到天子迁都许昌后,赵俨说:‘曹操镇守东方必定能够拯救华夏,我知道我该回去了。’于是他前往曹操那里。
河间的邢颛住在无终,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就对田畴说:‘听说曹公的法令严厉,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乱,乱世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平定。请让我先回到故乡。’于是邢颛收拾行囊返回家乡。田畴说:‘邢颛,你是天下的先知者。’孙策平定了丹阳,吕范请求暂时担任都督,孙策说:‘吕衡已经有了大量的人马,怎么还应该屈尊担任小职务呢!’吕范说:‘现在离开本土来投靠将军,是为了完成世间的使命。就像同一条船在海中航行,如果有一点不牢固,就会一起遭受失败,这也是我的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将军。’孙策同意了。周瑜听到孙策的名声,便与他结交,结成好友。等到孙策去世,孙权继位,周瑜认为孙权可以与他共同成就大业,于是全心全意地侍奉孙权。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启用他;但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犹豫地侍奉他。这些人都有这样的见识,怎么会在乱世中陷入困境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注解
中平黄巾之乱:中平是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黄巾之乱是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由张角领导,因起义军头裹黄巾而得名。这场起义对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标志着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开始。
士大夫:指古代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包括文官和部分有文化素养的士人,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豪杰:指有才能、有胆识、有影响的人物,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乱世中能够建立功业的人物。
颍川: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冀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中部,是东汉末年袁绍的势力范围。
袁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曾占据冀州,是“群雄逐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魏王,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兖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西部,是曹操早期的势力范围。
陈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势力范围。
郭嘉: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曹操的重要谋臣之一,以智谋著称。
袁公:对袁绍的尊称,公是古代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昏世之主:指昏庸无道的君主。
谗慝:指邪恶的谗言。
武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是东汉末年刘表的势力范围。
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牧,是“群雄逐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天子:指皇帝,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许: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是东汉末年曹操的都城。
河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邢颛:东汉末年人物,有识见,敢于行动。
田畴:东汉末年人物,有识见,邢颛的朋友。
丹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东南部,是孙策的势力范围。
吕范:东汉末年人物,孙策的部将。
周瑜: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权的谋士和重要将领。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评注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此句描绘了汉朝中平年间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士大夫们纷纷选择避难之地,以求保全自身。‘择所从’和‘全身远害’体现了士人的自保心态,而‘豪杰’一词则突显了在乱世中能够挺身而出、有所作为的少数人。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荀彧年少时便有远见,他劝说乡人离开颍川这个战乱之地,但多数人因怀土之情而不愿离去。荀彧却毅然带领宗族前往冀州,得到袁绍的礼遇。此句展现了荀彧的胆识和远见,同时也反映了乱世中个人选择与群体心态的冲突。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荀彧判断袁绍最终无法成就大业,于是转投曹操,而留在乡中的人则多被贼人所杀。此句强调了在乱世中,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对于个人和家族的重要性。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袁绍派遣使者邀请汝南的士大夫,而和洽却独自前往荆州,受到刘表的礼遇。此句反映了不同势力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以及个人选择对前途的影响。
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和洽解释自己不跟随袁绍的原因是避免参与争地之战,他认为昏庸的君主不可亲近,否则谗言和恶行将会兴起。于是他前往武陵,而留在荆州的人则多被刘表所害。此句揭示了在乱世中,明智的选择对于个人安危的重要性。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曹操在兖州牧守,与陈留太守张邈关系亲密。然而,郡士高柔却认为张邈会趁机作乱,并带领乡人避难。此句反映了在乱世中,人们对于政治局势的敏感性和对他人判断的分歧。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高柔带领全家前往河北,而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此句证明了高柔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揭示了在乱世中,个人判断的正确性对于家族和个人的重要性。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郭嘉初见袁绍时,便对其谋臣辛评等人说,智者应该明察君主,袁绍虽然多谋却缺乏决断,难以共度难关,他决定寻找新的君主。辛评等人认为袁绍势力强大,郭嘉则选择离开,最终投靠曹操。此句展现了郭嘉的远见卓识和果断行动。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曹操召见郭嘉,与他讨论天下大事。郭嘉外出后说:“这是我的真正君主。”此句表达了郭嘉对曹操的信任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在乱世中,人才对于君主的重要性。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杜袭、赵俨、繁钦在荆州避难,繁钦多次被刘表赏识,杜袭则警告他不要过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等到天子迁都许昌,赵俨说:“曹镇东一定能拯救华夏,我知道我该回去了。”于是他们前往曹操处。此句展现了乱世中,人们对于时局的判断和对未来的期待。
河间邢颛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
河间的邢颛在无终听到曹操平定了冀州,他对田畴说:“听说曹公的法令严格,民众已经厌倦了混乱,混乱到了极点就会平定。请让我先回去。”于是他收拾行装回到了故乡。此句反映了乱世中,人们对于社会秩序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畴曰:‘颛,天民之先觉者也。’
田畴称赞邢颛是“天民之先觉者”,即具有先见之明的人。此句体现了在乱世中,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能够引领时代潮流。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
孙策平定了丹阳,吕范请求暂时担任都督,孙策认为吕范已经拥有大量人马,不应再屈就小职。吕范回答说,他舍弃本土投靠孙策是为了完成世务,就像同船渡海,任何一点不牢固都可能导致失败。孙策同意了他的请求。此句展现了吕范的智慧和孙策的宽容。
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周瑜听到孙策的声音,便与他结为好友。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周瑜认为孙权可以共同成就大业,于是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此句反映了周瑜的忠诚和孙权的魅力。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无法起用他;然而一见到刘备,诸葛亮便毫不犹豫地为他效力。此句展现了诸葛亮的识人能力和刘备的领袖魅力。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这些人的见识如此卓越,怎么会困于乱世之中呢?此句总结了上文,强调了在乱世中,具有远见和智慧的人能够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