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原文
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
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
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在,卓然皆称其职。
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钏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
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
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
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
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
杨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
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
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
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都至八万口。
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徒,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
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
张辽走孙权于合服,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
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译文
曹操被称作是汉朝的鬼怪之地,是君子所不齿的。然而,他懂得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这在后世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协助他完成大事,无需过多赞誉。
其他如智谋超群的人担任一官,权柄管辖一郡,无论大小,都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会造成危害,于是派遣司隶校尉钏繇负责西边的事务,并且让马腾、韩遂的儿子入朝侍奉。
在天下大乱、军队缺乏粮食的时候,曹操派遣枣祗、任峻负责建立屯田制度,使得军队和国家的粮食充足,从而消除了群雄的威胁。他想恢复盐官的利益,就派卫觊去安抚关中,使得众将领都服从。
河东地区尚未安定,曹操任命杜畿为太守,卫固、范先束手就擒。并州刚刚平定,曹操任命梁习为刺史,使得边境安宁。扬州被孙权占领,只剩下九江一郡,曹操将它交给刘馥治理,恩泽广布。
冯翊地区受到鄜盗的困扰,曹操交给郑浑去处理,使得民众安宁,盗贼被消灭。代郡的三位单于依仗武力傲慢无礼,裴潜单人单车前往郡中,单于们都被震慑而服从。
曹操刚得到汉中时,命令杜袭负责留守事务,百姓们都很高兴,自愿迁徙到洛阳、邺都,共有八万人口。曹操得到马超的军队后,听说要征召民夫,众人惊恐想要叛变,曹操命令赵俨担任护军,最终众人纷纷归降,到东方的也有两万人口。
以上这十件事,带来的利益难道不大吗!张辽把孙权赶出合肥,郭淮在阳平拒绝蜀军,徐晃在樊城击退关羽,都是用少数兵力对抗多数,分散了敌人的力量。曹操在建安时期没有敌人,这并非侥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注解
汉鬼蜮:指曹操,鬼蜮原指鬼域,这里比喻曹操为恶人。
君子所不道: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所不道,指不齿于谈论。这里表示君子不会说曹操是恶人。
知人善任使:了解人并善于使用人,指曹操能够识别人才并恰当地任用他们。
荀彧、荀攸、郭嘉:均为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是曹操的谋主,荀攸、郭嘉也是曹操的重要谋臣。
腹心谋臣:指曹操最信任的谋士,心腹之臣。
共济大事:共同处理国家大事。
无待赞说:无需夸赞,意指他们的才能和贡献已经足够显著。
司隶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管理一定区域内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钏繇:曹操的部将,负责关中地区的事务。
马腾、韩遂:东汉末年的武将,马腾、韩遂各自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入侍:进京朝见皇帝,表示臣服。
屯田:古代一种军事制度,通过士兵在农田中耕作,以保障军粮供应。
盐官:古代官职,负责盐的生产和销售。
卫觊:曹操的部将,负责镇抚关中。
河东: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山西一带。
杜畿:曹操的部将,被任命为河东太守。
卫固、范先:河东地区的豪强,被曹操击败。
并州: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山西、内蒙古一带。
梁习:曹操的部将,被任命为并州刺史。
杨州: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江苏、安徽一带。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与曹操、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九江: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江西北部一带。
刘馥:曹操的部将,负责管理九江。
冯翊: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陕西一带。
鄜盗:指冯翊地区的盗贼。
郑浑:曹操的部将,负责平定冯翊地区的盗贼。
代郡: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河北、山西一带。
三单于:指代郡地区的三个匈奴首领。
裴潜:曹操的部将,负责平定代郡。
汉中:古代地区名,指现在的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一带。
杜袭:曹操的部将,负责汉中地区的事务。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曾与曹操交战。
赵俨:曹操的部将,负责安抚马超的部队。
合服:指马超的部下投降曹操。
阳平: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一带。
樊: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一带。
徐晃:曹操的部将,曾在樊城击败关羽。
建安:东汉末年曹操的一个年号,也是曹操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时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评注
曹操被称作‘汉鬼蜮’,这一称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曹操的复杂情感。‘鬼蜮’一词,原指鬼怪出没的地方,在这里比喻曹操行事诡谲,不拘常理,令人难以捉摸。然而,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一评价并不全面。曹操虽然行事果断,有时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但他深知用人之道,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这一点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这句话点明了曹操身边聚集了一批杰出的谋士,他们为曹操出谋划策,共同成就大业。荀彧以深谋远虑著称,荀攸则擅长奇谋,郭嘉则以才智超群闻名。他们的存在,使得曹操在政治、军事上都能应对自如。
‘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在,卓然皆称其职。’曹操不仅重视中央谋士,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也极为严格。他深知地方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对地方官员的任用非常慎重,确保他们都能称职。
‘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钏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这句话反映了曹操在处理地方势力时的策略。他通过派遣可靠的人担任地方官职,同时争取地方豪强的支持,以稳定局势。
‘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曹操在战乱中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曹操在恢复盐官利益的同时,也巩固了关中的统治,使各路将领服从他的指挥。
‘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曹操在治理地方时,能够迅速派遣合适的人选,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
‘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曹操对地方治理的重视,使得边境地区也能得到有效管理,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杨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曹操在处理地方问题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使得地方治理得以顺利进行。
‘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曹操对地方治理的重视,使得他能够迅速解决地方问题,保障了民众的生活安宁。
‘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曹操在处理边疆问题时,能够运用智谋,使边疆地区得到稳定。
‘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都至八万口。’曹操在取得汉中后,能够妥善处理地方事务,使百姓安居乐业。
‘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徒,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曹操在处理叛军问题时,能够运用谋略,使叛军归顺。
‘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这句话总结了曹操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种种举措,表明他的一系列措施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辽走孙权于合服,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曹操的将领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以少胜多,为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
‘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这句话强调了曹操在当时的无敌地位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才能和战略眼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