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原文

弘恭、石显议置萧望之于牢狱,

汉元帝知其不肯就吏,而讫可其奏。

望之果自杀。

帝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

皆免冠谢,乃已。

王氏五侯奢僭,

成帝内衔之,

一旦赫怒,

诏尚书奏诛薄昭故事,

然特欲恐之,

实无意诛也。

窦宪恃宫掖声势,

夺公主园,

章帝切责,

有孤雏腐鼠之比,

然竟不绳其罪。

三君之失政,

前史固深讥之矣。

司马公谓元帝始疑望之不肯就狱,

恭、显以为必无忧,

其欺既明,

终不能治,

可谓易期而难寤也。

予谓师傅大臣进退罪否,

人主当决之于心,

何为谋及宦者?

且望之先时已尝下廷尉矣,

使其甘于再辱,

忍耻对吏,

将遂以恭、显之议为是耶!

望之死与不死,

不必论也。

成帝委政外家,

先汉颠覆;

章帝仁柔无断,

后汉遂衰,

皆无足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译文

弘恭和石显商议要把萧望之关进监狱,汉元帝知道萧望之不愿意屈服于官吏,但还是批准了他们的奏议。结果萧望之选择了自杀。皇帝召见石显等人,责问他们为什么议政不周详,他们都摘下帽子道歉,事情才平息。

王氏五侯家族奢侈僭越,成帝内心对他们有所不满,有一天突然大发雷霆,下诏让尚书按照诛杀薄昭的旧例上奏,但实际上只是想吓唬他们,并没有真的想要诛杀。

窦宪依仗宫中的权势,夺取了公主的园林,章帝严厉地责备他,比喻他就像孤单的雏鸟和腐烂的老鼠,但最终也没有对他进行惩罚。

三位皇帝的失政,前代史书已经深刻地批评过了。

司马光认为汉元帝最初怀疑萧望之不愿意屈服于监狱,弘恭和石显却认为这完全没有问题,等到真相大白,最终无法治理,可以说是轻易预测而难以醒悟。

我认为师傅大臣的进退和是否获罪,君主应当自己心里决定,为什么要咨询宦官呢?而且萧望之之前已经被廷尉审问过了,如果他愿意再次忍受侮辱,忍受耻辱面对官吏,难道他会认同弘恭和石显的议政吗!萧望之是死是活,不必讨论。

成帝把政权交给外戚,导致西汉灭亡;章帝仁慈柔弱,没有决断,导致东汉衰落,这些都无需过多责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注解

弘恭:弘恭是西汉末年的宦官,与石显一同议置萧望之于牢狱,是汉元帝时期的权宦之一。

石显:石显也是西汉末年的宦官,与弘恭一同议置萧望之于牢狱,是汉元帝时期的权宦之一。

萧望之:萧望之是西汉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子太傅,因不肯就吏而被议置牢狱,最终自杀。

汉元帝:汉元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宦官弘恭、石显等权势熏天。

牢狱:牢狱是指关押犯人的监狱,这里指萧望之被关押的地方。

就吏:就吏是指接受官吏的审问或处理。

讫:讫在此处意为“最终”,表示汉元帝最终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议。

可其奏:可其奏意为“同意他们的奏议”,表示汉元帝批准了将萧望之置于牢狱的建议。

自杀:自杀是指个人因绝望或悲痛等原因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免冠谢:免冠谢是指摘下帽子表示谢罪。

王氏五侯:王氏五侯是指西汉末年的王氏家族的五位权贵,因奢僭而受到批评。

成帝:成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其在位期间,王氏五侯奢僭,成帝内衔之。

内衔:内衔在此处意为“心中怀恨”,表示成帝对王氏五侯心怀不满。

赫怒:赫怒意为“大发雷霆”,表示成帝突然大发雷霆。

诏:诏是指皇帝的命令或旨意。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皇帝的命令。

薄昭:薄昭是西汉时期的官员,此处提及薄昭是为了引出诛杀薄昭的故事,以示警告。

故事:故事在此处指历史上的事件或先例。

窦宪:窦宪是东汉时期的权臣,因夺公主园而被章帝切责。

宫掖:宫掖是指皇宫,这里指窦宪依仗宫中的权势。

声势:声势是指权势和声望。

章帝:章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窦宪夺公主园的行为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

孤雏腐鼠:孤雏腐鼠是指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此处用来比喻窦宪。

绳其罪:绳其罪意为“绳之以法”,表示应该对窦宪的罪行进行惩罚。

三君:三君指汉元帝、成帝、章帝,此处指这三位皇帝的失政。

司马公:司马公指司马光,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此处提及司马光对汉元帝的评价。

易期而难寤:易期而难寤意为“容易约定而难以醒悟”,表示汉元帝容易做出决定但难以改变主意。

师傅大臣:师傅大臣指古代皇帝的老师和大臣,这里指负责辅佐皇帝的大臣。

进退罪否:进退罪否指官员的升迁、贬谪和罪行。

人主:人主指皇帝。

委政外家:委政外家指皇帝将政权交给外戚,这里指成帝将政权交给王氏家族。

颠覆:颠覆在此处指国家的灭亡或政权的更迭。

仁柔无断:仁柔无断指仁慈柔弱,缺乏决断力。

无足责:无足责意为“不值得责备”,表示对成帝和章帝的评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汉代几位权臣与皇帝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首先,‘弘恭、石显议置萧望之于牢狱’一句,揭示了当时宦官弘恭与石显的权力滥用,他们竟然可以议决将萧望之投入牢狱,可见宦官在汉代政治中的影响力之大。

‘汉元帝知其不肯就吏,而讫可其奏’表明汉元帝虽然知道萧望之不愿意屈服于宦官的安排,但还是批准了他们的奏请。这里的‘讫’字,传达了皇帝的无奈与妥协,同时也暗示了皇权的衰弱。

‘望之果自杀’一句,描绘了萧望之的悲剧结局,他选择了自杀来抗议和表达自己的不屈。这一情节体现了个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抗争精神。

‘帝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表明皇帝在得知真相后,对弘恭和石显的行为进行了责问。‘皆免冠谢’则显示了他们面对皇帝时的谦卑和恐惧,但也反映出他们在权力面前的无能为力。

‘王氏五侯奢僭’一句,揭示了王氏五侯的奢侈和僭越,这是对汉代外戚权力的批判。‘成帝内衔之’则表明成帝对此感到不满,但他的愤怒并未导致实际的惩罚,‘一旦赫怒,诏尚书奏诛薄昭故事’只是虚张声势,实际上并无诛杀之意。

‘窦宪恃宫掖声势,夺公主园’描绘了窦宪的跋扈,他倚仗自己的权势夺取公主的园地。‘章帝切责’则显示了章帝对此的严厉批评,但‘有孤雏腐鼠之比’说明他的批评并未产生实际效果,‘竟不绳其罪’则表明了法律的无力。

‘三君之失政,前史固深讥之矣’一句,总结了三位皇帝的失政,前史对他们的批评也是深刻的。‘司马公谓元帝始疑望之不肯就狱’表明司马光对汉元帝的决策提出了质疑,认为他过于轻信宦官,导致悲剧的发生。

‘予谓师傅大臣进退罪否,人主当决之于心’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决策的看法,认为皇帝应该独立作出决策,而不是依赖宦官的建议。‘何为谋及宦者’则是对皇帝行为的质疑。

‘望之先时已尝下廷尉矣’说明萧望之之前已经被廷尉审问过,但‘使其甘于再辱,忍耻对吏’表明他不愿意再次忍受侮辱,坚持自己的立场。‘将遂以恭、显之议为是耶’则是对皇帝决策的进一步质疑。

‘望之死与不死,不必论也’一句,表明作者认为萧望之的死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成帝委政外家,先汉颠覆;章帝仁柔无断,后汉遂衰,皆无足责’则是对成帝和章帝的批评,认为他们的政治决策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