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原文

周之初,诸侯千八百国,至王赧之亡,所存者才八国耳,七战国与卫也。

然赵、韩、魏分晋而立,齐田氏代姜而兴,其有土各不及二百年,俱非旧邦。

秦始皇乃吕氏子,楚幽王乃黄氏子,所谓嬴、芈之先,当不歆非类。

然则惟燕、卫二姬姓存。

而卫至胡亥世乃绝,若以为召公、康叔之德,则周公岂不及乎!

汉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而存者,平阳、建平、富平三侯耳。

建平以先降梁王,永夺国。

平阳为曹参之后,富平为张安世之后。

参犹有创业之功,若安世则汤子也,史称其推贤杨善,固宜有后,然轻重其心,杀人亦多矣,独无余殃乎!

汉侯之在王莽朝,皆不夺国,光武乃但许宗室复故,余皆除之,虽酂侯亦不绍封,不知曹、张两侯,何以能独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译文

周朝初期,诸侯国有千八百个,到了周赧王的时候,存留的只有八个国家,剩下的七个国家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加上卫国。

但是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自立,齐国的田氏取代了姜姓而兴起,他们各自拥有的土地都没有超过两百年,都不算旧有的国家。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楚幽王是黄氏的儿子,所谓的嬴姓、芈姓的祖先,应当不会喜欢不属于自己宗族的人。那么,只有燕国和卫国还保留着姬姓。

但是到了胡亥这一代,卫国就灭亡了。如果认为召公、康叔的德行,那么周公难道就不如他们吗!

汉朝时,列侯有八百多人,到了光武帝时期,还存活的只有平阳侯、建平侯、富平侯三个。

建平侯因为先投降了梁王,所以被永远剥夺了封国。平阳侯是曹参的后代,富平侯是张安世的后代。曹参还有创业的功绩,至于张安世则是汉汤的后代,史书上称他推荐贤能、扬善,确实应该有后代继承,但是他心狠手辣,杀人也不少,难道就没有留下什么恶果吗!

在王莽朝时期,所有的列侯都没有被剥夺封国,光武帝只是允许宗室恢复原来的封国,其他的都取消了,即使是酂侯也没有再封。不知道曹、张两位侯爵,为什么能够独自保全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注解

诸侯:古代中国的地方政治单位,相当于后来的州或郡,由周王分封的贵族或功臣担任诸侯,拥有一定的领土和权力。

八百国:指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数量,约为八百个。

王赧:周朝最后一位君主,周赧王,名赧,是东周的最后一位君主。

赵、韩、魏:战国时期的三国,原为晋国的一部分,后来三家分晋,各自独立。

齐田氏:齐国的田氏家族,后来取代了姜姓的齐国国君,成为齐国的实际统治者。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者,名嬴政,姓嬴。

楚幽王:楚国的君主,姓芈。

姬姓:周朝王室的姓氏,是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的姓氏。

燕、卫:两个姬姓国家,燕国和卫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胡亥: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名胡亥。

召公:周朝的贤臣,周公旦的弟弟,姓姬名奭。

康叔:周朝的诸侯,周武王的弟弟,封于卫,姓姬名封。

汉列侯:汉朝的诸侯,即分封给有功之臣的侯爵。

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

平阳、建平、富平三侯:汉朝的三位列侯,分别是平阳侯、建平侯和富平侯。

曹参:西汉初期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刘邦的得力助手,有创业之功。

张安世: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张汤之子,以推贤扬善著称。

王莽:西汉末年的政治人物,后来篡汉自立,建立新朝。

酂侯:指曹参,因其封地在酂(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故称酂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评注

周之初,诸侯千八百国,至王赧之亡,所存者才八国耳,七战国与卫也。

此句描绘了周朝初年诸侯国的繁多与衰败之对比,‘千八百国’与‘八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沧桑。‘诸侯’一词,体现了周朝分封制的特点,诸侯国是周王朝的基石,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诸侯国逐渐衰落,最终只剩下八国,这既是对周朝分封制衰败的描述,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然赵、韩、魏分晋而立,齐田氏代姜而兴,其有土各不及二百年,俱非旧邦。

此句讲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更迭,赵、韩、魏三家分晋,齐田氏代姜而兴,这些都是对传统诸侯国制度的挑战。‘分晋’、‘代姜’等词汇,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权力斗争,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剧烈。

秦始皇乃吕氏子,楚幽王乃黄氏子,所谓嬴、芈之先,当不歆非类。

此句通过秦始皇和楚幽王的出身,引出了嬴、芈两族的渊源。‘吕氏子’、‘黄氏子’等称谓,体现了古代对血统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姓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不歆非类’一句,则是对非血统继承者的否定,强调了血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然则惟燕、卫二姬姓存。

此句点明了燕、卫两国的特殊性,它们是姬姓国家,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然则’一词,引出了结论,强调了燕、卫两国的独特地位。

而卫至胡亥世乃绝,若以为召公、康叔之德,则周公岂不及乎!

此句通过卫国的兴衰,表达了对召公、康叔、周公等古代贤臣的怀念。‘卫至胡亥世乃绝’一句,揭示了卫国的衰败,而‘召公、康叔之德’与‘周公’的对比,则是对古代贤臣德行的肯定与崇敬。

汉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而存者,平阳、建平、富平三侯耳。

此句描述了汉朝列侯的数量变化,‘八百余人’与‘三侯’形成对比,反映了汉朝列侯的衰落。‘平阳、建平、富平三侯’的提及,可能暗示了这些列侯的特殊地位或背景。

建平以先降梁王,永夺国。平阳为曹参之后,富平为张安世之后。

此句讲述了建平侯、平阳侯、富平侯的背景,建平侯因降梁王而失去封国,平阳侯、富平侯则分别出自曹参、张安世的后代。这些细节揭示了汉朝列侯的兴衰与家族传承的关系。

参犹有创业之功,若安世则汤子也,史称其推贤杨善,固宜有后,然轻重其心,杀人亦多矣,独无余殃乎!

此句对曹参、张安世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创业之功’、‘推贤杨善’等词汇,肯定了他们的功绩和品德,然而‘杀人亦多’则揭示了他们性格中的残酷一面。‘独无余殃乎’一句,则是对他们命运的反思。

汉侯之在王莽朝,皆不夺国,光武乃但许宗室复故,余皆除之,虽酂侯亦不绍封,不知曹、张两侯,何以能独全也?

此句讲述了王莽朝和光武时期对列侯的不同处理方式。‘不夺国’、‘许宗室复故’等词汇,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列侯政策的差异。‘曹、张两侯,何以能独全也’一句,则是对曹、张两侯在动荡时期能够保全家族的疑问,引发了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