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原文

古人为邦,以国体为急,初无小大强弱之异也。

其所以自待,及以之待人,亦莫不然。

故执言修辞,非贤大夫不能尽。

楚申舟不假道于宋而聘齐,宋华元止之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

及楚子围宋既急,犹曰:‘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郑三卿为盗所杀,余盗在宋,郑人纳赂以请之。

师慧曰:‘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矇,宋无人焉故也。’

子罕闻之,固请而归其赂。

晋韩宣子有环在郑商,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

晋合诸侯于平丘,子产争贡赋之次,子大叔咎之。

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郑駟偃娶于晋,偃卒,郑人舍其子而立其弟。

晋人来问,子产对客曰:‘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晋大夫而专制其位,是晋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楚囚郑印堇父,献于秦,郑以货请之。

子产曰:‘不获。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若曰郑国微君之惠,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

弗从,秦人不予。

更币,从子产而后获之。

读此数事,知春秋列国各数百年,其必有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译文

古人治理国家,把国家体制看作是最紧急的事,最初并没有大小强弱之分。他们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也都是这样的。因此,掌握言辞和修辞,不是贤能的大夫是无法完全做到的。

楚国的申舟没有经过宋国就前往访问齐国,宋国的华元阻止他说:‘你路过我国却不经过,这是在侮辱我。侮辱我,就是灭亡。杀掉他们的使者,我们必定会受到攻击。受到攻击,也是灭亡。灭亡只有一次。’于是杀了他们。

等到楚王围攻宋国变得非常紧急时,宋国的人还说:‘城下的盟约,是以国家的灭亡为代价的,我们不能接受。’

郑国的三位大夫被强盗杀害,剩下的强盗还在宋国,郑国人用财物来请求他们。

师慧说:‘以千辆战车的宰相地位,换取淫乐的盲人,这是宋国没有贤能的人的原因。’子罕听说了这件事,坚决地请求并退还了财物。

晋国的韩宣子在郑国有一个商人,向郑伯请求,子产不给他,说:‘大国的要求,如果没有礼貌地拒绝,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如果我们成为边远的城邑,就会失去地位。如果大国下令而无限制地索取,那么我们这个小国也不会答应。’

晋国在平丘召集诸侯,子产争论贡赋的顺序,子大叔责备他。

子产说:‘国家不竞争就会受到欺凌,那还有什么国家可言!’

郑国的駟偃娶了晋国的人,駟偃去世后,郑国人没有立他的儿子而是立了他的弟弟。

晋国人来询问这件事,子产对客人说:‘如果我们的君主的一些大臣去世了,晋国的大夫就占据了他们的位置,那么这就是晋国的附属国了,那还有什么国家可言!’

楚国将郑国的印堇父俘虏后献给秦国,郑国用财物请求放回他。

子产说:‘不可能。接受了楚国的功劳却从郑国索要财物,不能称为国家,秦国不会这样做的。如果说郑国因为缺少君主的恩惠,楚国的军队还在我们的城下。’他们不听,秦国人也不予放回。

更换了财物后,听从了子产的建议才得以获释。

读这些事情,知道春秋时期的列国经历了数百年,它们必定有他们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注解

国体:指国家的体制、政治结构和国家制度。

假道:指经过别国领土而不停留,请求借道。

鄙我:表示轻视或侮辱,意指把某人当作边境上的小民。

亡:指国家的灭亡或毁灭。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军队攻城围困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千乘之相:千乘指一千辆战车,相即宰相,千乘之相指宰相的权势。

淫乐之蒙:淫乐指过分享乐,蒙指愚昧无知。

师慧:同上,有智慧的人。

子罕:郑国的一位大夫,以清廉著称。

纳赂:指送礼或行贿。

子产:郑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子大叔:郑国的一位大夫。

国不竞:国家不竞争,意指国家没有竞争力。

駟偃:郑国的一位大夫。

货:指财物或金钱。

更币:更换礼物或金钱。

春秋:指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列国:指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评注

古人为邦,以国体为急,初无小大强弱之异也。

此句开篇点明古人治国理念的核心,即国家利益至上,不分国之大、小、强、弱,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首要考虑。这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中“国家至上”的思想,强调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则。

其所以自待,及以之待人,亦莫不然。

此句进一步阐述古人对待国家利益的态度,即不仅自己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待他人也应以此标准。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以礼待人”和“以德服人”的理念,强调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应以礼义道德为准则。

故执言修辞,非贤大夫不能尽。

此句指出,要准确表达国家利益,必须依靠贤能的大夫。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政治人才的重视,认为只有贤能之人才能够理解和维护国家利益。

楚申舟不假道于宋而聘齐,宋华元止之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

此段描述了楚宋之间的外交冲突。楚申舟不尊重宋国,宋华元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阻止楚使,最终导致楚使被杀。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外交观念中“礼义为先”的原则,同时也展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策略。

及楚子围宋既急,犹曰:‘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此句描绘了楚围宋的紧张局势。尽管形势危急,宋国仍然坚守国家利益,拒绝在城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郑三卿为盗所杀,余盗在宋,郑人纳赂以请之。师慧曰:‘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蒙,宋无人焉故也。’子罕闻之,固请而归其赂。

此段讲述了郑国因内部问题向宋国纳贿的故事。师慧指出,宋国之所以失去千乘之相,是因为缺乏贤能之人。子罕听取师慧的建议,拒绝纳贿,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廉洁奉公”的价值观。

晋韩宣子有环在郑商,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

此段描述了晋国与郑国之间的外交纠纷。子产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拒绝晋国的不合理要求,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和利益。

晋合诸侯于平丘,子产争贡赋之次,子大叔咎之。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此段讲述了子产在晋国诸侯会盟中坚持公平原则的故事。子产认为,国家之间应该公平竞争,不能以强凌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公平正义”的理念。

郑駟偃娶于晋,偃卒,郑人舍其子而立其弟。晋人来问,子产对客曰:‘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晋大夫而专制其位,是晋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此段描述了郑国在继承问题上的决策。子产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反对晋国干涉郑国内政,维护了郑国的独立和尊严。

楚囚郑印堇父,献于秦,郑以货请之。子产曰:‘不获。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若曰郑国微君之惠,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弗从,秦人不予。更币,从子产而后获之。

此段讲述了郑国在楚秦之间的外交斗争。子产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拒绝向秦国纳贿,最终成功保护了郑国的利益。

读此数事,知春秋列国各数百年,其必有道矣。

此句总结全文,指出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但其中必有道义所在。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道义为先”的思想,认为在纷争中坚守道义,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