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刘公荣-原文
王戎诣阮籍,时兖州刺吏刘昶字公荣在坐。
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
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
或有问之者,阮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此事见戎传,而《世说》为详。
又一事云,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待客如是,费酒多矣,顾不蒙一杯于人乎?’
东坡诗云:‘未许低头拜东野,徒言共饮胜公荣。’
盖用前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刘公荣-译文
王戎去拜访阮籍,当时兖州的刺史刘昶,字公荣,也在座。阮籍对王戎说:‘我这里恰好有两斗好酒,应该和你一起喝。那个公荣就不参加了。’两个人互相敬酒,公荣却一杯也没喝到,但说话和玩笑,三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人问阮籍为什么这样,阮籍说:‘比公荣强的人,不得不和他喝酒;比公荣差的人,也不能不和他喝酒;只有公荣,可以不和他喝酒。’这件事记载在王戎的传记中,而《世说新语》记载得更详细。还有一件事说,公荣和别人喝酒,混杂着各种不三不四的人,有人批评他,他回答说:‘比公荣强的人,不能不和他喝酒;比公荣差的人,也不能不和他喝酒;这就是公荣待客的方式,所以酒喝得很多,难道不能从别人那里也喝一杯吗?’苏轼的诗说:‘不肯低头拜东野,只说共饮胜公荣。’大概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刘公荣-注解
王戎:王戎,字浚冲,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阮籍、嵇康并称‘竹林七贤’。
阮籍: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毕卓并称‘竹林七贤’。
兖州刺史:兖州刺史,官职名,为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兖州地区的行政、军事事务。
刘昶:刘昶,字公荣,三国时期魏国官员,此处为兖州刺史。
交觞酬酢:交觞酬酢,古代酒宴上的礼仪,指相互敬酒。
公荣:公荣,即刘昶的字,此处指刘昶。
胜公荣者:胜公荣者,指比刘昶更有才华或地位的人。
不如公荣者:不如公荣者,指比刘昶才华或地位低的人。
戎传:戎传,指《晋书》中关于王戎的传记。
世说:世说,指《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年间名士的逸闻轶事。
杂秽非类:杂秽非类,指混杂不纯,不合规矩。
东坡: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东野:东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号东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刘公荣-评注
王戎诣阮籍,时兖州刺吏刘昶字公荣在坐。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王戎拜访阮籍,兖州刺吏刘昶也在座。通过‘时’字,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
此句中,阮籍主动提出与王戎共饮美酒,却将刘昶排除在外。这里的‘偶’字,暗示了阮籍并非有意与刘昶为敌,而是偶然间忽略了刘昶。‘无预焉’则表现了阮籍对刘昶的不屑,同时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
此句描述了王戎与阮籍饮酒的情景,‘交觞酬酢’展现了两人饮酒的欢愉,而‘公荣遂不得一杯’则突出了刘昶的尴尬处境。然而,三人‘言语谈戏,三人无异’,又表现了刘昶在三人中的无奈与尴尬。
或有问之者,阮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此句是阮籍对刘昶的回应,‘胜公荣者’与‘不如公荣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刘昶在阮籍心中的地位。‘唯公荣可不与饮酒’则表明了阮籍对刘昶的不屑,同时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事见戎传,而《世说》为详。
此句是对前文故事的补充说明,‘戎传’与‘世说’分别指王戎的传记和《世说新语》,表明了此事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又一事云,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待客如是,费酒多矣,顾不蒙一杯于人乎?’
此句讲述了刘昶的另一件事,他在与人饮酒时,行为杂乱无章,遭到他人的讥讽。然而,刘昶却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表明自己对待客人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在社交场合的无奈。
东坡诗云:‘未许低头拜东野,徒言共饮胜公荣。’盖用前事也。
此句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以‘未许低头拜东野’表达了苏轼对刘昶的尊重,而‘徒言共饮胜公荣’则是对刘昶在饮酒故事中的无奈的感慨。整句诗通过对前文的引用,加深了故事的主题,同时也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