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刑罚四卦-原文
《易》六十四卦,而以刑罚之事著于《大象》者凡四焉;
<噬嗑>曰“先王以明罚敕法”,
<丰>曰“君子以折狱致刑”,
<贲>曰“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噬嗑>、《旅》上卦为《离》,
<丰>、《贲》下卦为《离》,
离,明也。
圣人知刑狱为人司命,故设卦观象,必以文明为主,
而后世付之文法俗使,何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刑罚四卦-译文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其中关于刑罚的事情在《大象》中提到四次;《噬嗑》卦说‘古代的君王通过明确刑罚来整顿法律’,《丰》卦说‘君子应该通过审理案件来实施刑罚’,《贲》卦说‘君子应该明确处理各种政务,不敢随意审理案件’,《旅》卦说‘君子应该明智谨慎地使用刑罚,不要留下未决的案件’。
《噬嗑》卦和《旅》卦的上卦是《离》卦,《丰》卦和《贲》卦的下卦是《离》卦,而《离》卦象征着光明。圣人知道刑罚和案件关系到人们的命运,因此设立卦象来观察,必然以文明为主导。那么,为什么后世却将刑罚和法律事务交给文法俗吏来处理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刑罚四卦-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一卦由六个爻组成,爻有阴爻(–)和阳爻(——)两种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代表不同的意义。
刑罚:指对违法者施加的惩罚,包括肉刑、流放、死刑等,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象:《易经》中的卦象,通常指卦的形态和象征意义。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如尧、舜、禹等。
明罚敕法:明确惩罚,严格法制,强调法律的公正和严肃。
折狱:审理案件,断决诉讼。
致刑:执行刑罚。
明庶政:明确各种政务,庶政指各种政务事务。
无敢折狱:不敢轻易审理案件,表示谨慎处理司法事务。
留狱:拖延案件审理,不迅速判决。
上卦:《易经》卦象中,由下而上排列的六个爻。
下卦:《易经》卦象中,由上而下排列的六个爻。
离:《易经》六十四卦之一,由下卦为离(☲),上卦为离组成。离卦象征光明,意味着明白、洞察。
文明:文采和光明,此处指明智和公正的法律制度。
文法俗使:指后世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往往受到习俗和实际操作的影响,可能偏离了《易经》中提出的理想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刑罚四卦-评注
《易》六十四卦,而以刑罚之事著于《大象》者凡四焉;
此句开篇即点明《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四卦特别强调了刑罚之事,即《噬嗑》、《丰》、《贲》、《旅》四卦。这四卦在《大象》中分别阐述了刑罚的不同方面,体现了易经对刑罚的重视。
‘《噬嗑》曰’先王以明罚敕法’,
《噬嗑》卦以‘先王以明罚敕法’为象,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古代圣明的君主,‘明罚’即明确刑罚,‘敕法’即制定法律。这表明古代君主在治理国家时,重视刑罚的明确性和法律的制定,以确保社会秩序。
‘《丰》曰’君子以折狱致刑’,
《丰》卦以‘君子以折狱致刑’为象,这里的‘折狱’指的是审理案件,‘致刑’即执行刑罚。这反映了君子在处理案件时,应当公正无私,依法行事,以刑罚来维护社会正义。
‘《贲》曰’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贲》卦以‘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为象,这里的‘明庶政’指的是明白各种政务,‘无敢折狱’则表示君子在处理政务时,不敢随意审理案件,以免滥用权力。
‘《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旅》卦以‘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为象,这里的‘明慎用刑’意味着君子在执行刑罚时要明智而谨慎,‘不留狱’则表示不应随意关押无辜之人。
‘《噬嗑》、《旅》上卦为《离》,《丰》、《贲》下卦为《离》,离,明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上述四卦中,《噬嗑》和《旅》卦的上卦为《离》,而《丰》和《贲》卦的下卦为《离》。《离》卦象征着光明,意味着这四卦都与光明、明智有关,强调了刑罚应当以光明、明智为基础。
‘圣人知刑狱为人司命,故设卦观象,必以文明为主,而后世付之文法俗使,何邪?’
最后一句提出了对后世刑罚执行方式的质疑。‘圣人’指的是古代的圣贤,他们深知刑罚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在制定卦象时,始终以文明、明智为原则。然而,后世在执行刑罚时,却将刑罚交付给文法俗使,即那些不懂易经、不懂得文明用刑的人,这是否违背了圣人的初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后世刑罚执行方式的批评,以及对古代文明用刑理念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