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元丰官制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元丰官制-原文

元丰官制初成,欲以司马公为御史大夫,又将俟建储时,以公及吕申公为保傅。

元祐初,起文潞公于既老,议处以侍中、中书令,为言者所攻,乃改平章军国重事。

自后习以为制,不复除此等官,以谓前无故事,其实不然也。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中批右正言张扶除太常卿,执政言自来太常不置卿,遂改宗正;

复言之,乃以为国子祭酒。

近岁除莫济秘书监,济辞避累日,然后就职。

已而李焘、陈騤、郑丙皆为之,均曰:‘职事官,何不可除之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元丰官制-译文

元丰年间的官制刚刚完成,打算让司马公担任御史大夫,同时也计划在建立储君的时候,让司马公和吕申公担任保傅。

元祐初年,将已经年老的文潞公召回,商议要任命他为侍中、中书令,但遭到了言官的攻击,于是改任他为平章军国重事。

从那以后,这种做法就成为了惯例,不再设立这样的官职,认为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皇帝亲自批示任命右正言张扶为太常卿,执政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太常就没有设置过卿,于是改任他为宗正;再次提出任命,最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

近年来,任命莫济为秘书监,莫济推辞了几天,最终还是接受了职位。

之后,李焘、陈騤、郑丙也都这样做了,他们都说道:“职事官,有什么不可以任命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元丰官制-注解

元丰官制:指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官制改革,旨在整顿官场,提高行政效率。

司马公:指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在这里,司马公可能是指司马光本人。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为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建储:指皇帝为年幼的太子选择合适的师傅和保傅。

保傅:古代官名,指为太子或皇子提供教育、辅导的官员。

文潞公:指文彦博,北宋时期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侍中:古代官名,为皇帝的助手,参与朝政。

中书令:古代官名,为中书省的长官,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决策。

言者:指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的官员。

平章军国重事:古代官名,为宰相的一种别称,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故事:指先例,历史惯例。

绍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绍兴二十五年即1155年。

中批:指皇帝的亲笔批示。

右正言:古代官名,为言官的一种,负责向皇帝进言献策。

太常卿:古代官名,为太常寺的长官,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宗正:古代官名,为宗正寺的长官,负责宗室事务。

国子祭酒:古代官名,为国子监的长官,负责教育事务。

秘书监:古代官名,为秘书省的长官,负责图书、文书等事务。

辞避:指因避嫌或自谦而辞去某官职。

职事官: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与清闲的虚职相对。

除:指任命官员,授予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元丰官制-评注

元丰官制初成,欲以司马公为御史大夫,又将俟建储时,以公及吕申公为保傅。

此句描述了元丰年间官制初定,朝廷有意任用司马光为御史大夫,并在建立储君时,打算让司马光和吕申公担任保傅。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文化上的贡献,使得他在当时被视为国家栋梁之才。此句体现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以及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元祐初,起文潞公于既老,议处以侍中、中书令,为言者所攻,乃改平章军国重事。

元祐初年,朝廷起用已经年迈的文潞公(文彦博),并商议授予他侍中、中书令的职位。然而,此举遭到了言官的攻击,因此最终改为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言官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在用人上的灵活性。

自后习以为制,不复除此等官,以谓前无故事,其实不然也。

自此之后,朝廷形成了惯例,不再任命类似的高官职位,并认为这是没有先例的。然而,作者在此指出,实际上并非如此,说明历史上有过类似的先例,只是后人未能发现。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制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中批右正言张扶除太常卿,执政言自来太常不置卿,遂改宗正;复言之,乃以为国子祭酒。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朝廷任命右正言张扶为太常卿,但执政官员认为太常寺不应设置卿,于是改为宗正。后来再次讨论,最终任命张扶为国子祭酒。这一过程反映了北宋时期官场人事变动频繁,以及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近岁除莫济秘书监,济辞避累日,然后就职。已而李焘、陈騤、郑丙皆为之,均曰:“职事官,何不可除之有?”

近年来,朝廷任命莫济为秘书监,莫济推辞了多日,最终还是接受了任命。随后,李焘、陈騤、郑丙等人也相继被任命为职事官,他们均表示:“职事官,有何不可任命?”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官场对职事官的重视,以及对官员能力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在用人上的开放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元丰官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