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三省长官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三省长官-原文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时为少府官属,与太官、汤官、上林诸令品秩略等,侍中但为加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而秩稍增。

尚书令为千石,然铜印墨绶,虽居几要,而去公卿甚远,至或出为县令。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初遂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犹列三品,大历中乃升正二品。

入国朝,其位益尊,叙班至在太师之上,然只以为亲王及使相兼官,无单拜者。

见任宰相带侍中者才五人:范鲁公质、赵韩王普、丁晋公谓、冯魏公拯、韩魏王琦。

尚书令又最贵,除宗王外,不以假人。

赵韩王、韩魏王始赠真令,韩公官止司徒,及赠尚书令,乃诏自今更不加增,盖不欲三师之官赘其称也。

政和初,蔡京改侍中、中书令为左辅、石弼,而不置尚书令,以为太宗皇帝曾任此官。

殊不知乃唐之太宗为之,故郭子仪不敢拜,非本朝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三省长官-译文

在汉朝时期,中书令和尚书令是少府官属的一部分,与太官、汤官、上林等令的官阶大致相当。而侍中只是一个加官,东汉时期也属于少府,但官阶有所提升。

尚书令的官阶为千石,有铜印和墨绶,虽然地位重要,但与公卿相比还相去甚远,有时甚至会被外放为县令。

从魏、晋时期开始,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升。唐朝初期,尚书令成为了三省的长官,担任真正的宰相职务,官阶仍为三品,到大历年间升为正二品。

进入本朝后,尚书令的地位更加尊贵,官阶甚至排在太师之上,但通常只授予亲王或使相作为兼职,没有单独授予的。

目前担任宰相并带有侍中头衔的只有五人:范鲁公质、赵韩王普、丁晋公谓、冯魏公拯、韩魏王琦。

尚书令的地位最为尊贵,除了宗王之外,不会授予其他人。

赵韩王和韩魏王最初被追赠为真正的尚书令,但韩公的官职只到司徒,等到追赠尚书令时,朝廷下令从此不再增加,因为不想让三师之官的称号过于累赘。

政和初年,蔡京将侍中、中书令改为左辅、石弼,但不设立尚书令,认为太宗皇帝曾经担任过这个官职。

但实际上这是唐朝的太宗担任的,所以郭子仪不敢接受这个官职,因为这并非本朝的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三省长官-注解

中书:中书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中央政府的事务,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之一。在西汉时期,中书令属于少府官属,与太官、汤官、上林诸令品秩略等。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事务,是三省长官之一。在西汉时为少府官属,秩为千石,但在魏、晋以后逐渐变得尊贵。唐初尚书令成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

少府:少府是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私产和宫廷事务,属于九卿之一。西汉时,中书、尚书令等官职属于少府官属。

太官:太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饮食供应,属于九卿之一。

汤官:汤官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汤药和医疗事务,属于九卿之一。

上林:上林是古代园林名,也是官署名,负责管理皇家园林和宫苑。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原本是皇帝的近臣,后来成为加官,即皇帝特别授予的荣誉官职,秩稍增。

秩:秩是古代官职的等级,用以表示官员的地位和待遇。

铜印墨绶:铜印是古代官员的印信,墨绶是系印的带子,铜印墨绶表示官员的官职和地位。

公卿:公卿是古代对高级官员的统称,指三公和九卿。

县令:县令是古代官职,负责一县的行政事务。

华重:华重指官职的尊贵和重要。

三省长官:三省长官是指唐朝时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真宰相:真宰相是指实际掌握相权的高级官员。

叙班:叙班是指官员的品级和排名。

太师:太师是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地位非常高。

亲王:亲王是古代对皇室成员的尊称。

使相:使相是古代官职,指被皇帝派遣出使地方的官员。

蔡京:蔡京是北宋末年的政治家,曾任宰相。

左辅:左辅是古代官职,指辅助皇帝的官员。

石弼:石弼是古代官职,指辅助皇帝的官员。

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是指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政和:政和是北宋的一个年号,指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九卿:九卿是古代官职,指九个高级官员,包括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太府、少府等。

三师:三师是古代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三省长官-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时期的官职地位,将其与太官、汤官、上林诸令相提并论,品秩相当。这反映了汉代官制中对于不同职能部门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尚书令在当时官场中的地位并不显赫。

‘侍中但为加官’一句,说明了侍中这一职位在西汉时期并非正职,而是作为其他官职的加衔存在。这种官职设置体现了汉代官制中对官职分工的细致和灵活性。

‘尚书令为千石,然铜印墨绶,虽居几要,而去公卿甚远’这一段,描绘了尚书令的实际地位与名义上的重要性之间的差距。千石是汉代官秩的一种,铜印墨绶则象征着官职的尊贵。尽管尚书令在官职中位居要职,但其与公卿相比,地位还是有所差距。

‘至或出为县令’一句,反映了尚书令在官场中的流动性,有时甚至会被下放到县令这样的基层职位,显示了汉代官职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表明了尚书令在魏晋时期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尊重。‘唐初遂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一句,则强调了唐初尚书令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等同于真正的宰相。

‘大历中乃升正二品’说明了尚书令在唐代官职中的进一步升级,其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入国朝,其位益尊’指出了进入宋朝后,尚书令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甚至超过了太师,成为官职中的最高级别。

‘然只以为亲王及使相兼官,无单拜者’一句,揭示了尚书令这一职位在宋朝的特殊性,它只作为亲王和使相的兼职,而不单独授予。

‘见任宰相带侍中者才五人’列举了五位曾经担任过宰相并带有侍中头衔的人物,这反映了侍中这一职位在宰相中的重要性和稀有性。

‘尚书令又最贵,除宗王外,不以假人’强调了尚书令的尊贵地位,除了宗王之外,其他人不得兼职。

‘赵韩王、韩魏王始赠真令’说明了赵韩王和韩魏王在死后被追赠尚书令的荣誉,这也体现了尚书令这一职位在古代社会中的尊崇。

‘韩公官止司徒,及赠尚书令,乃诏自今更不加增,盖不欲三师之官赘其称也’这一段,揭示了古代官制中对官职名称的严格管理,以及对官职等级的严格控制。

‘政和初,蔡京改侍中、中书令为左辅、石弼,而不置尚书令,以为太宗皇帝曾任此官’反映了宋代官制改革中的一次尝试,但这一改革并未得到成功。

‘殊不知乃唐之太宗为之,故郭子仪不敢拜,非本朝也’这一段,揭示了古代官制中的历史传承和尊重,同时也说明了官职名称的传承对于官员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二-三省长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