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魏明帝容谏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魏明帝容谏-原文

魏明帝时,少府杨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

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

阜怒,仗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

帝愈严惮之。

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近有何营造,德素以闻。

太宗大怒,谓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耳,北门小小营造,何预君事耶?’

玄龄等拜谢。

夫太宗之与明帝,不待比拟,观所以责玄龄之语,与夫严惮杨阜之事,不迨远矣;

贤君一话一言,为后世法。

惜哉!《魏史》以谓‘群臣直谏之言,帝虽不能尽用,然皆优容之,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魏明帝容谏-译文

魏明帝的时候,少府杨阜上书给皇帝,想要减少宫中那些没有被皇帝宠幸的宫女的人数,于是召唤御府的官员来询问后宫有多少人。官员遵守旧有的命令,回答说:‘这是机密,不能泄露。’杨阜生气了,打了这个官员一百板子,并责备他说:‘国家的事情不与九卿(朝廷的高级官员)保密,反而和一个小官员保密吗?’皇帝对杨阜更加敬畏。

房玄龄和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附近有什么新的建筑活动,窦德素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太宗。太宗非常生气,对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知道南牙(指朝廷),北门的小小建筑活动,哪轮得到你们过问?’房玄龄等人鞠躬道歉。

太宗和明帝,不需要进行比较,看他们责备房玄龄的话和对待杨阜的敬畏态度,就可以看出差距了;贤明的君主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后世的榜样。真是可惜啊!《魏史》记载说:‘群臣直率的进谏之言,即使皇帝不能全部采纳,但都会给予宽容,即使不是仁义的君主,也可以说有君主的度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魏明帝容谏-注解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曹丕之子,在位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恢复。

少府: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室财务、手工业等事务,属于九卿之一。

杨阜:三国时期魏国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

省:检查、审查。

宫人:指皇宫中的女性宫女。

御府吏:指管理皇宫财务和仓库的官员。

后宫:古代皇帝的居所,也指居住在其中的女性。

禁密:保密,不能泄露。

宣露:泄露,公布。

仗:用杖打。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职位,包括太尉、司徒、司空等。

房玄龄: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世民的重要辅佐之一。

高士廉:唐朝初年政治家,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唐朝重要官员。

窦德素:唐朝初年官员,曾任少府少监。

北门:指皇宫北面的门,也泛指皇宫。

营造:建筑、修建。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开明,以“贞观之治”著称。

南牙:古代宫廷中的南门,此处指朝廷政务。

直谏:直言进谏,直接向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

谊主:仁义之主,指有仁德和正义的君主。

君人之量:君主应有的度量,指君主应该具备的宽容和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魏明帝容谏-评注

魏明帝时期,少府杨阜上疏,提出要省去那些不见幸的宫人,这体现了他对国家财政的关心和对后宫管理的改革意图。杨阜的这一行为,首先是对后宫人数的询问,这一举措本身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后宫人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负担。

然而,当杨阜询问御府吏后宫人数时,吏员却以‘禁密,不得宣露’为由拒绝透露。这种对信息的封锁,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对透明度的忽视,也暴露了宫廷权力结构的封闭性。杨阜对此的愤怒,以及他‘仗吏一百’的行为,显示出他对这种封闭性的强烈不满。

杨阜的言辞‘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不仅是对吏员的指责,更是对当时宫廷权力分配的不满。这种对权力的挑战,使得魏明帝对杨阜产生了‘愈严惮之’的感觉,这反映了皇帝对直言进谏者的忌惮。

房玄龄、高士廉询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近有何营造,这一行为同样体现了对国家财政的关心。然而,太宗的回应‘君但知南牙耳,北门小小营造,何预君事耶?’则显示出皇帝对臣子的严格限制,不允许他们过问宫廷之外的事务。

太宗与明帝的对比,从他们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太宗对臣子的态度更为严厉,而明帝则相对宽容。这种对比,使得太宗的‘严惮’杨阜和责问玄龄等人的行为显得更加突出。

《魏史》对魏明帝的评价‘群臣直谏之言,帝虽不能尽用,然皆优容之,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表明明帝虽然不是一位完美的君主,但他对直言进谏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种宽容的态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杨阜的直言进谏、太宗的严厉态度,以及明帝的宽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互动和平衡。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魏明帝容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