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韩馥刘璋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韩馥刘璋-原文

韩馥以冀州迎袁绍,

其僚耿武、闵纯、李历、赵浮、程涣等谏止之,

馥不听。

绍既至,数人皆见杀。

刘璋迎刘备,

主簿黄权,王累,名将杨怀、高沛止之,

璋逐权,

不纳其言,

二将后为备所杀。

王浚受石勒之诈,

督护孙纬及将佐皆欲拒勒,

浚怒欲斩之,

果为勒所杀。

武、纯、怀、沛诸人谓之忠于所事可矣,

若云择君,则未也。

呜呼!

生于乱世,至死不变,

可不谓贤矣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韩馥刘璋-译文

韩馥用冀州迎接袁绍,他的部下耿武、闵纯、李历、赵浮、程涣等人劝阻他不要这样做,但韩馥没有听从。袁绍到了之后,这几个人都被杀死了。

刘璋迎接刘备,主簿黄权、王累,还有名将杨怀、高沛都劝阻刘璋,但刘璋驱逐了黄权,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这两位将领后来被刘备所杀。

王浚被石勒的欺诈所骗,督护孙纬以及将领们都想拒绝石勒,王浚愤怒地想要斩杀他们,结果却被石勒所杀。

耿武、闵纯、杨怀、高沛这些人可以说是忠于他们所效忠的事业,但如果说到选择君主,那就未必了。

唉!在乱世中出生,直到死去都没有改变,这难道不能说是贤德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韩馥刘璋-注解

韩馥:韩馥,东汉末年冀州牧,因势力弱小,被袁绍所逼。

冀州:冀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位于黄河以北,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袁绍:袁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曾占据冀州,与曹操、刘备等势力争夺天下。

僚:僚,指同僚,即同在一个官职或部门中的官员。

耿武:耿武,韩馥的部下,因劝阻韩馥迎袁绍而遭杀害。

闵纯:闵纯,韩馥的部下,同样因劝阻韩馥迎袁绍而遭杀害。

李历:李历,韩馥的部下,因劝阻韩馥迎袁绍而遭杀害。

赵浮:赵浮,韩馥的部下,因劝阻韩馥迎袁绍而遭杀害。

程涣:程涣,韩馥的部下,因劝阻韩馥迎袁绍而遭杀害。

刘璋:刘璋,东汉末年益州牧,因势力弱小,被刘备所逼。

主簿:主簿,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处理等事务。

黄权:黄权,刘璋的部下,因劝阻刘璋迎刘备而遭逐。

王累:王累,刘璋的部下,因劝阻刘璋迎刘备而自杀。

杨怀:杨怀,刘璋的部下,因劝阻刘璋迎刘备而被刘备所杀。

高沛:高沛,刘璋的部下,因劝阻刘璋迎刘备而被刘备所杀。

王浚:王浚,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将领,因被石勒欺诈而被杀。

石勒: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以欺诈手段杀死了王浚。

督护:督护,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地方军事。

孙纬:孙纬,王浚的部下,因劝阻王浚接受石勒的欺诈而被王浚欲斩。

将佐:将佐,指将领及其助手。

择君:择君,选择君主,指选择合适的君主来辅佐。

贤: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韩馥刘璋-评注

韩馥以冀州迎袁绍,其僚耿武、闵纯、李历、赵浮、程涣等谏止之,馥不听。

此句描绘了韩馥在乱世中的抉择。韩馥作为冀州之主,面对袁绍的威胁,选择了迎降,而他的僚属耿武、闵纯、李历、赵浮、程涣等人则劝谏他不要轻易投降。这里的‘谏止之’体现了古代官场中僚属对上司的忠诚与责任,而‘馥不听’则表现了韩馥在权势面前的固执与短视。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官场中君臣关系的微妙与复杂,同时也揭示了在乱世中,忠诚与权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绍既至,数人皆见杀。

袁绍到达冀州后,对韩馥的僚属进行了报复,将耿武、闵纯、李历、赵浮、程涣等人杀害。这一情节揭示了乱世中权力的残酷与无情,以及背叛与报复的恶性循环。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场中,一旦政权易手,旧臣往往难逃一死的历史规律。

刘璋迎刘备,主簿黄权,王累,名将杨怀、高沛止之,璋逐权,不纳其言,二将后为备所杀。

此句讲述了刘璋迎刘备的故事。刘璋作为益州之主,面对刘备的入侵,同样选择了迎降。他的僚属黄权、王累以及名将杨怀、高沛劝谏他不要轻易投降,但刘璋不听,逐走黄权,不接受他们的意见。最终,杨怀、高沛在刘备手下被杀。这一情节与韩馥的故事相似,反映了在乱世中,君主与僚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忠诚与权谋之间的博弈。

王浚受石勒之诈,督护孙纬及将佐皆欲拒勒,浚怒欲斩之,果为勒所杀。

王浚在乱世中,受到石勒的欺骗,督护孙纬及将佐都劝他拒绝石勒,但王浚怒不可遏,欲斩孙纬等人。最终,王浚被石勒所杀。这一情节揭示了乱世中,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武、纯、怀、沛诸人谓之忠于所事可矣,若云择君,则未也。

此句评价了耿武、闵纯、杨怀、高沛等人的忠诚。他们认为这些人忠于自己的职责,但在选择君主的问题上,则未能表现出明智的判断。这里的‘忠于所事’与‘择君’之间的对比,反映了古代官场中忠诚与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

呜呼!生于乱世,至死不变,可不谓贤矣乎?

这句话以感叹的语气,对那些在乱世中至死不渝的人表示了敬意。‘生于乱世’强调了时代背景,‘至死不变’则是对那些坚守信念的人的赞扬。‘可不谓贤矣乎’则是对这些人的道德品质的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乱世中保持忠诚与节操,是真正的贤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韩馥刘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