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原文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

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

长安君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

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泽以身为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

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

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死者二十七人矣。

茅集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

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这本书,却因为劝说别人而遭遇不幸,这说明了劝说别人的困难,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至于知道对方想要劝说的内容,然后迎头拒绝,但最终能够使对方言听计从的,这又是一种困难而令人欣喜的事情。

秦穆公抓捕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与秦穆公会盟,他在晋国游说的事情毫无疑问。

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是要报仇,君子说是要报恩。’

秦穆公问:‘国内的人对您怎么说的?’阴饴甥回答:‘小人认为您不会免于一死,而君子则认为您一定会回到晋国;他们认为用德报怨,秦国不会这么做。’

于是秦穆公就放回了晋惠公。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同意,说:‘再提这件事的人,我一定会吐他一脸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请他进来,知道他一定会提出这件事。

左师触龙慢慢坐下,询问太后的身体是否不适,接着请求用自己最小的儿子补上黑衣卫士的空缺。

太后问:‘男子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还疼爱。’然后他提到了燕后的女儿,详细讨论了赵王三代子孙中无功却封侯的人,以及这些祸害。

太后醒悟后说:‘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呢?’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长安君于是前往齐国作为人质。

范雎在秦国被疏远,蔡泽进入秦国,有人散布谣言激怒范雎,说:‘燕国的客人蔡泽,是天下最有口才的人。他一旦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您的相位。’

范雎说:‘我知道百家的学说,也击败了众人的辩论,怎么可能夺取我的位置呢?’派人召见蔡泽,问他:‘你散布谣言想要取代我相位,有这回事吗?’蔡泽回答:‘是的。’然后他引用了商鞅、吴起、文种的事情。

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事来困扰他,于是开玩笑说:‘牺牲自己而成名,有什么不可以的?’蔡泽用保全自己全身的说法来诱惑他,最终用伯乐、周公的忠诚和圣明来激励他。

现在秦王不辜负有功之臣,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范雎的功绩不如商鞅、吴起、文种三人,劝他归还相位,让贤。

范雎惊恐地失去了平时的怒气,忘记了过去的辩论,恭敬地接受了他的命令,邀请他进入作为上宾。

最终,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的是蔡泽。

秦始皇迁移了他的母亲,下令说:‘敢以太后的事情进谏的人,处死。’已经有二十七人因此而死了。

茅焦请求进谏,秦王召来镬准备烹煮他。焦数列举了桀、纣狂悖的行为,话还没说完,王母子就恢复了关系。

吕甥的话出于道义,左师触龙的计划出于爱心,蔡泽的劝说出于理性,像茅焦这样的人,真可以称为敢于挑战老虎牙齿的人。

范雎亲自困住穰侯并夺取了他的位置,怎么就比不上蔡泽呢!这都是一时的权变。

彼此都是一时之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注解

韩非: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主张法治,主张君权至上。

说难:《说难》是韩非所著的一篇论述游说之难的论文,其中阐述了游说技巧和策略。

谏说:谏说,指向君主进言劝谏,提出意见和建议。

秦穆公: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君主,以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著称。

晋侯:晋侯,晋国的君主。

阴饴甥:阴饴甥,晋国大夫,曾出使秦国。

秦伯:秦伯,指秦穆公。

晋国: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与秦国相邻。

小人:小人,指品德恶劣的人。

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长安君:长安君,赵国的公子。

太后:太后,指赵国的太后。

左师触龙:左师触龙,赵国的左师,即左丞相。

范雎:范雎,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主张法家思想。

蔡泽:蔡泽,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与范雎有竞争关系。

宣言:宣言,公开声明或宣扬。

感怒:感怒,使人生气。

商君: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推行变法。

吴起: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大夫种:大夫种,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闳夭:闳夭,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忠诚著称。

周公:周公,周朝的开国元勋,以忠诚、贤明著称。

秦孝公: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任用商鞅变法。

楚越王:楚越王,楚国的君主。

穰侯:穰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

茅焦:茅焦,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以敢于进谏著称。

劘虎牙:劘虎牙,比喻勇敢无畏。

延入为上客:延入为上客,邀请某人进入家中,以示尊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评注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此句开篇即点明韩非的悲剧命运,他的著作《说难》揭示了谏说的艰难,而他自己也因谏说而丧命,这反映了自古以来谏说之难,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困境。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谏说的复杂性。了解对方意图,却又能迎难而上,最终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这种成功虽然困难,却也是令人欣喜的。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这里描述了晋国阴饴甥在秦穆公手中游说的情景,他的游说能力无可置疑,展现了游说的高超技巧。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这段对话揭示了晋国内部的矛盾,小人与君子对国家未来的看法截然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

秦遂归晋侯。

这句话表明秦穆公接受了晋阴饴甥的建议,释放了晋侯,体现了游说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这里讲述了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以长安君作为人质,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这段描述了太后对长安君人质问题的坚决反对,以及左师触龙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展现了游说中的智谋和策略。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

这句话表现了左师触龙的耐心和智慧,他通过关心太后的身体状况,逐步引导太后改变立场。

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这段对话展示了左师触龙如何通过讲述燕后的故事,引发太后对长安君人质问题的反思,从而达成目的。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

这句话说明了太后最终被说服,同意长安君出质,体现了游说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这段描述了范雎和蔡泽之间的斗争,蔡泽试图通过宣言来激怒范雎,但范雎却以冷静的态度应对。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

这段对话展现了范雎的自信和智慧,他不仅能够应对各种学说,还能够识破蔡泽的阴谋,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为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

这句话描述了范雎和蔡泽之间的智斗,范雎故意说杀身成名,蔡泽则用闳夭、周公的忠诚来诱导范雎。

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

这句话说明了范雎以秦孝公、楚越王为例,劝蔡泽放弃争夺相位,体现了游说中的道德劝说。

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这句话描述了范雎在蔡泽的劝说下,改变了态度,接受了他的建议,展现了游说在改变人心方面的作用。

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这句话说明了蔡泽最终取代了范雎成为秦相,体现了游说在政治斗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

这段描述了秦始皇的残暴,他下令杀害任何敢于谏言的人,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

茅集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这句话描述了茅焦和焦数在秦始皇面前的勇敢谏言,以及他们的成功,展现了忠诚和智慧的力量。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

这句话总结了不同人的游说方式,吕甥出于义,左师出于爱,蔡泽出于理,茅焦则是勇敢无畏的谏言者。

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这句话将范雎和蔡泽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都是一时之选,展现了游说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