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裴潜陆俟-原文
曹操以裴潜为代郡太守,服乌丸三单于之乱。
后召潜还,美其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继者必从以潜为治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恣,过宽必驰;既驰又将摄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以势料之,代必复叛。’
于是操深悔还潜之速。
后数十日,单于反问果至。
元魏以陆俟为怀荒镇将,高车诸莫弗讼俟严急无恩,复请前镇将郎孤。
魏使孤代俟,俟既至,言曰:‘不过期年,郎孤必败,高车必叛。’
世祖切责之,明年,诸莫弗果杀孤而叛。
帝召俟问曰:‘何以知其然?’
俟曰:‘高车不知上下之礼,故臣治之以法,使知分限,而诸莫弗讼臣无恩,称孤之美。孤获还镇,悦其称誉,专用宽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骄慢,孤必将复以法裁之,众心怨怼,必生祸乱矣!’
帝然之。
裴潜、陆俟,可谓知为治之道矣。
郑子产戒子大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其次莫如猛。’
大叔不忍猛而宽,是以致萑苻之盗,故孔子有宽猛相济之说。
乌丸、高车不知礼法,裴、陆先之以威,使其久而服化,必渐施之以宽政矣。
后之人读纸上语,专以鹰击毛挚为治,而不思救弊之术,无问华夷,吾见其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裴潜陆俟-译文
曹操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处理了乌丸三单于引起的混乱。后来曹操召回裴潜,对他的治理代郡的成绩表示赞赏,裴潜说:‘我在百姓面前虽然宽容,但对各胡人却较为严厉。现在接替我的人一定会认为我治理过于严厉,而采取更加宽容的措施;他们一向傲慢放纵,过于宽容必然会导致他们更加放肆;一旦放肆,我又要用法律来约束他们,这样就会产生怨恨和叛乱。根据形势判断,代郡必定会再次叛乱。’于是曹操对召回裴潜的速度感到深深的后悔。之后几十天,单于果然反叛了。
元魏时期,任命陆俟为怀荒镇将,高车各部落首领控告陆俟严厉急躁且无恩,请求召回之前的镇将郎孤。魏国派郎孤接替陆俟,陆俟到达后说:‘不超过一年,郎孤必定会失败,高车必定会叛乱。’魏文帝严厉地责备他,第二年,各部落首领果然杀害了郎孤并叛乱。皇帝召回陆俟询问:‘你怎么知道会这样呢?’陆俟回答:‘高车人不懂上下尊卑的礼法,所以我用法律来治理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分寸。而各部落首领控告我没有恩德,称赞郎孤的好处。我回到镇上,喜欢他们的赞誉,就专门用宽容来对待他们。对于不懂礼法的人,容易产生傲慢,我必将再次用法律来裁断他们,众人的心中必然会产生怨恨,必然会发生祸乱!’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裴潜和陆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之道的人。郑国的子产告诫他的儿子子大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容来服人,其次是严厉。’子大叔不忍心严厉而选择了宽容,因此导致了草莽盗贼的出现,所以孔子有宽严相济的说法。乌丸和高车人不懂礼法,裴潜和陆俟先用威严来震慑他们,让他们逐渐服从教化,必定会逐渐用宽容的政策来治理他们。后来的人只读纸上的文字,专门以严厉打击为治理方法,而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看他们必定会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裴潜陆俟-注解
裴潜:裴潜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以治代郡有功著称。
代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是北方边疆地区。
乌丸: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与鲜卑、羌等民族并称。
三单于:乌丸三部落的首领,单于是古代北方民族对部落首领的称呼。
召还:召回,指将某人从外地召回朝廷。
美其治代之功:赞美他在治理代郡的功绩。
峻:严厉,严格。
骄恣:傲慢放纵。
驰:放纵,不加以约束。
摄之以法:用法律来约束。
元魏: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
陆俟:北魏时期的一位将领。
怀荒镇:北魏时期的一个军事镇,位于边疆地区。
高车: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鲜卑、乌丸等民族相邻。
莫弗:古代北方民族对部落首领的称呼。
世祖:北魏的皇帝,即孝文帝。
切责:严厉责备。
萑苻之盗:指盗贼,萑苻是草丛中的植物,比喻盗贼藏身之处。
宽猛相济:宽和严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出自《论语》。
鹰击毛挚:比喻治理严厉,如鹰击中鸟。
华夷:指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
败:失败,指治理不善导致的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裴潜陆俟-评注
曹操以裴潜为代郡太守,服乌丸三单于之乱。此句描绘了曹操任用裴潜治理代郡,平定乌丸三单于之乱的情景。‘服’字,既体现了裴潜的治理能力,也展现了曹操的用人之明。‘乱’字,则凸显了治理前的混乱局面,对比之下,裴潜的治理成效更为显著。
后召潜还,美其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此句中,‘召潜还’表明曹操对裴潜的信任和认可。‘美’字,表达了曹操对裴潜治理代郡的赞赏。裴潜的自我评价‘虽宽于百姓,于诸胡为峻’,反映了他在治理策略上的审慎和远见。
‘今继者必从以潜为治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恣,过宽必驰;既驰又将摄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裴潜的这一番话,揭示了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他预见到继任者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严苛而放宽政策,导致胡人骄纵,进而引发叛乱。‘摄之以法’则体现了裴潜的治理原则。
‘以势料之,代必复叛。’裴潜的这一判断,基于对形势的深刻洞察。‘以势料之’意味着他能够从全局出发,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复叛’则是对未来局势的悲观预测。
‘于是操深悔还潜之速。’曹操对裴潜的悔恨,既是对自己决策的反思,也是对裴潜能力的肯定。‘深悔’二字,表达了曹操内心的懊悔和无奈。
‘后数十日,单于反问果至。’这句话印证了裴潜的预见,也说明了治理的复杂性。
‘元魏以陆俟为怀荒镇将,高车诸莫弗讼俟严急无恩,复请前镇将郎孤。’此句介绍了元魏时期陆俟治理怀荒镇的情况。‘严急无恩’反映了陆俟的治理方式,而‘复请前镇将郎孤’则是对其治理成效的质疑。
‘魏使孤代俟,俟既至,言曰:‘不过期年,郎孤必败,高车必叛。’’陆俟的这一判断,与裴潜相似,同样体现了对治理形势的深刻洞察。
‘世祖切责之,明年,诸莫弗果杀孤而叛。’这句话说明了陆俟的预见得到了验证,同时也反映了元魏时期治理的困境。
‘帝召俟问曰:‘何以知其然?’俟曰:‘高车不知上下之礼,故臣治之以法,使知分限,而诸莫弗讼臣无恩,称孤之美。’’陆俟的回答,进一步阐述了其治理理念。他强调了对高车人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郎孤治理方式的不满。
‘孤获还镇,悦其称誉,专用宽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骄慢,孤必将复以法裁之,众心怨怼,必生祸乱矣!’陆俟的这一番话,揭示了宽严相济的治理之道。
‘帝然之。’这句话表明元魏皇帝认可了陆俟的观点。
‘裴潜、陆俟,可谓知为治之道矣。’这句话对裴潜和陆俟的治理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郑子产戒子大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其次莫如猛。’’这句话引用了《左传》中的典故,强调了德治和法治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大叔不忍猛而宽,是以致萑苻之盗,故孔子有宽猛相济之说。’这句话通过郑子产和子大叔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宽猛相济的治理理念。
‘乌丸、高车不知礼法,裴、陆先之以威,使其久而服化,必渐施之以宽政矣。’这句话总结了裴潜和陆俟的治理策略,即先以威严服人,再逐渐实施宽政。
‘后之人读纸上语,专以鹰击毛挚为治,而不思救弊之术,无问华夷,吾见其败也。’这句话批评了后世统治者过于依赖严苛的治理方式,而忽视了救弊之术,最终导致治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