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原文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

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

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

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

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

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译文

竹鸡的习性,遇到同类就必定打斗。捕捉它们的人会扫掉落叶做成一个城池,在里面放置诱饵,然后自己躲在后面用网捕捉。他刺激诱饵让它鸣叫,听到声音的竹鸡,一定会跟着声音飞来,闭上眼睛飞入城池,直接冲上前去想要打斗,而网已经展开,它们无法逃脱,因为一旦闭上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人了。

鹧鸪喜欢干净,猎人会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地面,稍微撒一些谷物在上面,鹧鸪在树林中往来游玩,一边走一边啄食,猎人就用长杆子捕捉它们。

麂子行走于草丛中,害怕被人看到它的踪迹,所以只会沿着一条小路走,不管距离远近。

村民们用绳子结成环,放在麂子行走的地方,麂子的脚一旦挂上,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这样就能活捉到它们。

江南地区有很多土蜂,人们无法识别它们的巢穴,常常用长纸带粘在肉上,土蜂看到后一定会叼回巢穴,人们就跟踪找到巢穴,用烟熏取其蜂子。

虫鸟的智慧,自认为很周全了,但面对人的不仁,又能怎么办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注解

竹鸡:竹鸡,又称竹鸡鸟,是一种生活在竹林中的鸟类,以竹叶为食。其性格刚烈,遇到同类时常发生争斗。

俦:俦,指同类,这里指竹鸡的同类。

扫落叶为城:指猎人用扫帚将落叶扫成一道围栏,形成类似城墙的结构。

媒:这里指用来引诱竹鸡的诱饵。

罔:罔,指捕鸟的网。

鹧鸪:鹧鸪,是一种鸟类,以其羽毛洁白、好清洁著称。

净扫地:指猎人清理干净地面。

谷:指谷物,这里指猎人散落的谷物。

竿:竿,指用来捕捉鸟类的长杆。

麂:麂,即獐子,是一种生活在山林中的野生动物。

草莽:草莽,指杂草丛生的地带。

循一径:指麂子沿着一条小路行走。

结绳为环:指用绳子结成环。

薰取其子:薰,指用烟熏的方法;子,指土蜂的幼虫或蜜。

周身:周身,指全身,这里指虫鸟自认为自己的智慧已经遍及全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评注

此段古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竹鸡、鹧鸪、麂以及土蜂等动物的习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智慧。

首句‘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揭示了竹鸡好斗的天性,这里的‘俦’指的是同类,表明竹鸡在遇到同类时,往往会发生争斗。

‘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描述了猎人捕捉竹鸡的方法,通过设置陷阱和诱饵,猎人巧妙地利用了竹鸡的习性来捕捉它。‘扫落叶为城’和‘隐身于后操罔焉’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利用,以及对动物习性的深刻理解。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进一步描绘了猎人捕捉竹鸡的过程,通过声音引导竹鸡进入陷阱,使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困境。这里不仅展现了猎人的技巧,也反映了竹鸡的盲目性。

‘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讲述了猎人捕捉鹧鸪的方法,利用鹧鸪爱清洁的习性,通过设置谷粒和清扫地面,吸引鹧鸪前来觅食,然后进行捕捉。

‘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描绘了麂的行为习性,它害怕被人发现,因此总是沿着一条固定的路径行走,无论距离多远。

‘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展示了村民捕捉麂的方法,通过设置陷阱,利用麂的行走习惯,成功将其捕获。

‘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描述了捕捉土蜂的方法,通过将粘有肉的长纸带放入蜂穴,吸引蜜蜂将纸带带回巢穴,从而找到蜂穴的位置。

最后一句‘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物智慧的赞叹,同时也对人类不仁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虫鸟之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