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萧房知人-原文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
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
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薄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
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
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萧房知人-译文
汉高祖到了南郑,韩信逃跑了,萧何亲自去追赶他。皇帝骂道:‘那些逃走的将领数都数不过来,你一个都不去追;却去追韩信,这分明是欺诈。’萧何说:‘那些将领是容易找到的,至于韩信,是国家难得的人才,如果想要争夺天下,没有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事的人。’于是皇帝任命韩信为大将,最终成就了汉朝的基业。
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他的属官很多都外调了,秦王对此感到忧虑。房玄龄说:‘那些离开的人虽然多,但并不值得吝惜,杜如晦是秦王的辅佐之才,如果秦王想要经营四方,没有杜如晦就没有人能一起成就大业。’于是上表请求留下杜如晦在幕府,最终成为一代名相。
这两人的去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治乱,如此看来,萧何和房玄龄的识人能力确实无人能及。
樊哙从汉高祖起事于丰、沛,劝说高祖返回霸上,解救了鸿门宴的危机,功劳也不小,但韩信却羞于与他为伍。
唐俭赞扬唐太宗的伟大策略,提出薄津之计,制定了对付突厥的策略,他不是一个平庸的大臣,但李靖却认为他不足为惜。
大概是因为从韩信和李靖的角度来看,樊哙和唐俭就像熊和狐狸一样微不足道。
帝王的事业,不是靠一个谋士的计策就能成功的,必须等待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像杜如晦这样的相才,才能重用他们,这不是很困难吗?只有把萧何、房玄龄这样的能人放在幕府中,广泛选拔人才,才能像珠玉一样源源不断地得到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萧房知人-注解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即西汉的开国皇帝。
南郑: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郑县,是汉高祖刘邦初期驻扎的地方。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后被封为楚王,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有重大贡献。
萧何: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助手,有“开国第一功臣”之称。
上:指汉高祖刘邦。
诸将:指众多将领。
亡去:逃跑离开。
诈也:欺诈的行为。
国士:指国家的重要人才。
拜信大将:任命韩信为大将。
汉业:指汉朝的基业。
唐太宗:即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秦王:唐太宗在成为皇帝之前的封号。
府属:指秦王府的属官。
外迁:指官员被调离原职。
患之:对此感到忧虑。
房乔:即房玄龄,唐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杜如晦:唐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王佐才:指能够辅佐君王的才能。
幕府:古代官署名,指将军或大官的府邸。
名相:指著名的宰相。
兴替治乱:指国家的兴衰和治理的好坏。
樊哙:西汉初期著名将领,汉高祖刘邦的部将。
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是汉高祖刘邦起兵的地方。
还:返回。
鸿门: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是楚汉争霸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地点。
厄:困厄,困难。
唐俭:唐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
大策:重大的策略。
薄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是唐太宗征讨突厥的地点。
突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唐朝有多次战争。
庸臣:平庸的臣子。
李靖:唐朝初期著名军事家,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熊罴:古代传说中的猛兽,比喻勇猛的人。
狸狌:古代传说中的野兽,比喻平庸的人。
一士之略:一个士人的谋略。
帷幄:古代将帅的帐篷,比喻军中决策的地方。
拔茅汇进:比喻选拔人才,使之汇聚一堂。
珠玉无胫而至:比喻优秀的人才自然会聚集而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萧房知人-评注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
此句描绘了汉高祖刘邦在面临困境时,韩信的离去以及萧何的果断行动。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深知韩信之才,因此不惜亲自追回,体现了萧何对人才的重视和识人用人的智慧。
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汉高祖对萧何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只重视韩信一人,而忽视其他将领的离去。这反映了汉高祖对人才的看法,以及他对萧何的误解。
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萧何以国家大义为重,明确指出韩信之才难得,是国家争夺天下的关键。此句体现了萧何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才的正确评价。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汉高祖最终被萧何说服,拜韩信为大将,这标志着汉室基业的奠定。此句体现了汉高祖的明智决策和对人才的重视。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此句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担任秦王时,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表现出他对人才的担忧。
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房乔以国家利益为重,认为杜如晦是王佐之才,对李世民的经营四方至关重要。此句体现了房乔对人才的重视和识人用人的能力。
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李世民听从房乔的建议,留下杜如晦,最终成就了杜如晦的名相之位。此句反映了李世民对人才的信任和重用。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此句总结了萧何和房乔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能力,认为他们的知人善任是导致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
此句对比了樊哙和韩信的功绩,虽然樊哙也有一定的功绩,但与韩信相比,仍显不足。这反映了韩信的卓越才能和他在汉室基业中的地位。
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薄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
此句讲述了唐俭的智谋和李靖对他的评价,反映出李靖对人才的看法。
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此句用动物的形象比喻,说明了韩信和李靖的才能远超樊哙和唐俭,突显了韩信和李靖在人才中的地位。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
此句强调了帝王成事需要多方面的才能和人才支持,而韩信和杜如晦这样的杰出人才难得。
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此句总结了萧何和房乔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能力,认为他们能够发现和培养杰出人才,使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