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汉世谋于众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汉世谋于众-原文

两汉之世,事无大小,必谋之于众人,予前论之矣,

然亦有持以藉口掩众议者。

霍光薨后,宣帝出其亲属补吏,

张敞言:‘朝臣宜有明言霍氏颛制,请罢三侯就第。’

明诏以恩不听,群臣以义固争而后许之。

今明诏自亲其文,非策之得者也。

哀帝欲封董贤等,

王嘉言:‘宜延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明正其义,然后乃加爵土;不然,恐大失众心。’

暴平其事,必有言当封者,在陛下所从;

天下虽不说,咎有所分,不独在陛下。

前成帝初封淳于长,其事亦议。

谷永以长当封,众人归咎于永,先帝不独蒙其讥。

哀帝乃止。

是知委曲迁就,使恩出君上,过归于下,汉代多如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汉世谋于众-译文

在两汉时期,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与众人商议,我之前已经讨论过这一点了,但也有人拿这个理由来掩盖众人的意见。

霍光去世后,宣帝想要任用他的亲属担任官职,张敞说:‘朝廷大臣应该明确指出霍氏专权的情况,请求撤销三侯的官职让他们回家。皇帝下明诏表示不听取这个意见,群臣以道义坚决争论之后才同意了这个请求。现在皇帝亲自下诏,这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哀帝想要封赏董贤等人,王嘉说:‘应该先征求公卿、大夫、博士、议郎的意见,明确正道的义理,然后再给予他们爵位和土地;如果不这样做,恐怕会大大失去民心。公开处理这件事,必然会有人说应该封赏,这个决定在陛下手中;天下人虽然可能不高兴,但责任可以分散,不会全部落在陛下一个人身上。

之前成帝刚封淳于长为官时,这件事也曾经被讨论过。谷永认为淳于长应该被封赏,但众人把责任归咎于谷永,先帝并没有独自承受这种批评。”

哀帝于是停止了封赏董贤等人的计划。由此可知,委曲求全,让恩惠出自君主,错误归咎于下级,汉代常常是这样的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汉世谋于众-注解

两汉之世:指汉朝的时期,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这里泛指整个汉朝。

事无大小:无论事情的大小,表示任何事情都要处理。

必谋之于众人:一定要和众人商议,指决策前需要集思广益。

予前论之矣:我之前已经论述过了,表示之前已经有相关论述。

霍光:西汉末年权臣,霍去病之孙,霍光家族权势极盛。

薨:古代对贵族或大臣去世的尊称。

宣帝:西汉的皇帝,刘询,霍光的养子。

亲属补吏:指宣帝用霍光的亲属填补官职。

张敞:西汉时期的名臣,曾任太常,敢于直言。

颛制:专权,独断专行。

明诏:皇帝的诏书,表示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恩不听:不听从皇帝的恩赐,表示皇帝的恩赐被拒绝。

群臣:指朝廷中的大臣们。

义固争:坚持正义,坚决抗争。

董贤:西汉末年的权臣,哀帝的宠臣。

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古代的官职,公卿是大臣,大夫是高级官员,博士是学识渊博的官员,议郎是参与议政的官员。

暴平其事:公开讨论这件事情。

当封者:应该被封赏的人。

咎有所分:责任有所分担。

先帝:已故的皇帝,这里指成帝。

谷永:西汉时期的官员,曾因反对成帝封淳于长而受批评。

委曲迁就:委曲求全,迁就他人。

使恩出君上,过归于下:让皇帝的恩德显现出来,而错误或过失归咎于下级。

汉代多如此也:在汉朝,这种情况很多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汉世谋于众-评注

两汉之世,事无大小,必谋之于众人,予前论之矣,然亦有持以藉口掩众议者。

此句点明了汉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集思广益,重视集体决策。‘事无大小’强调不论事情大小,都要经过集体讨论,体现了汉代的民主政治传统。‘予前论之矣’表明这种做法在前文已有论述,此处再次提及,强化了这一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和重要性。‘然亦有持以藉口掩众议者’则揭示了集体决策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即个别人可能利用借口来压制多数人的意见,这种现象在汉代政治中并非罕见。

霍光薨后,宣帝出其亲属补吏,张敞言:‘朝臣宜有明言霍氏颛制,请罢三侯就第。’

这段文字描述了宣帝时期的一个具体事件。霍光去世后,宣帝任用其亲属担任官职,张敞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霍光薨后’指的是霍光去世,‘宣帝出其亲属补吏’说明宣帝任用了霍光的亲属。张敞的言论‘朝臣宜有明言霍氏颛制,请罢三侯就第’表明他主张公开批评霍氏的专权行为,并要求罢免霍氏的亲属官职。这里体现了张敞的忠诚和敢于直言的政治品质。

明诏以恩不听,群臣以义固争而后许之。

此句描述了张敞提出的建议被宣帝采纳的过程。‘明诏以恩不听’表明宣帝最初并未接受张敞的建议,‘群臣以义固争而后许之’则说明在群臣的坚持下,宣帝最终同意了张敞的建议。这一过程反映了汉代政治中君臣之间的互动和权力制衡。

今明诏自亲其文,非策之得者也。

张敞的这句话是对宣帝行为的批评。‘今明诏自亲其文’指的是宣帝亲自处理政务,‘非策之得者也’则表示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张敞认为,宣帝应该更加注重集体决策,而不是亲自处理所有事务。

哀帝欲封董贤等,王嘉言:‘宜延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明正其义,然后乃加爵土;不然,恐大失众心。’

这段文字讲述了哀帝时期王嘉对封爵行为的反对。王嘉认为在封爵之前,应该广泛征求公卿、大夫、博士、议郎等官员的意见,明确封爵的合理性,然后再进行封爵。‘宜延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表明了王嘉主张的集体决策原则,‘明正其义’则强调了封爵行为必须符合正义。

暴平其事,必有言当封者,在陛下所从;天下虽不说,咎有所分,不独在陛下。

王嘉的这一言论进一步阐述了封爵行为的后果。他认为,如果封爵行为公正,那么即使天下人不说好,责任也不会全部归于皇帝。‘暴平其事’指的是公开处理封爵事宜,‘必有言当封者’表示一定会有人支持封爵,‘咎有所分’则意味着责任会分散。

前成帝初封淳于长,其事亦议。谷永以长当封,众人归咎于永,先帝不独蒙其讥。

此句回顾了成帝时期的一个封爵事件。淳于长被封,但谷永对此表示反对,结果众人将责任归咎于谷永。‘先帝不独蒙其讥’表明这一事件对成帝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哀帝乃止。

这句话说明哀帝在王嘉的劝告下,放弃了封爵董贤等人的计划。‘哀帝乃止’表明哀帝接受了王嘉的建议,体现了汉代政治中皇帝对忠臣的尊重。

是知委曲迁就,使恩出君上,过归于下,汉代多如此也。

这句话总结了汉代政治的一个特点,即委曲求全,让皇帝承担恩惠,将过错归于下级。‘委曲迁就’指的是为了维护和谐而做出的妥协,‘使恩出君上,过归于下’则表明了汉代政治中的一种责任分配方式。‘汉代多如此也’说明这种做法在汉代政治中较为普遍,反映了汉代政治的某些局限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汉世谋于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