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晏子扬雄-原文
齐庄公之难,晏子不死不亡,而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及崔杼、庆封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
晏子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晏子此意正与豫子所言众人遇我之义同,特不以身殉庄公耳。
至于毅然据正以社稷为辞,非豫子可比也。
扬雄仕汉,亲蹈王莽之变,退托其身于列大夫中,不与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没齿,与晏子同科。
世儒或以《剧秦美新》贬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
夫诵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
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直以戏莽尔。
使雄善为谀佞,撰符命,称功德,以邀爵位,当与国师公司列,岂固究如是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晏子扬雄-译文
齐庄公遭遇困难时,晏子没有选择死亡或者逃离,而是说:‘如果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也愿意为他而死;如果君主为国家而亡,我也愿意为他而亡;如果君主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死或亡,不是他的亲近之人,谁又敢承担这样的责任呢?’等到崔杼和庆封与国人结盟时说:‘那些不支持崔、庆的人’,晏子叹息道:‘我所忠诚的,不仅仅是君主,还有那些对国家有利的人,就像对上帝一样忠诚。’晏子的这种想法与豫子所说的众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相同的,只是他没有像豫子那样以身殉庄公。至于他坚决地以国家利益为理由,这是豫子所不能比的。
扬雄在汉朝做官,亲身经历了王莽的变革,他退隐到大夫的行列中,不与那些高官同生共死,坚守自己的道德理念直到去世,这与晏子的行为属于同一类。世上的儒生有的因为《剧秦美新》而贬低他;其实不是这样,扬雄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赞美新莽的德行,只是为了比暴秦更好,他的深意是可以理解的。他在序言中提到与五帝并列、三王冠首,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未听闻,这只是为了戏谑王莽。如果扬雄善于谄媚,撰写符命,称颂功德,来换取爵位,他应当与国师公一起列名,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晏子扬雄-注解
齐庄公之难:指齐庄公在位期间发生的政治动荡或危机。
晏子: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以智慧、正直著称。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祭祀对象,象征着国家的利益和根基。
崔杼、庆封:崔杼和庆封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权臣。
盟国人:盟国人指的是在盟誓仪式上宣誓效忠的人。
私昵:指私人关系密切的人,这里指个人私交。
豫子:豫子,即孔子,此处可能是指孔子的某种言论或思想。
扬雄: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王莽之变:指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
列大夫:指古代中国官职中的大夫阶层。
《剧秦美新》:扬雄所著的一篇文章,其中对秦朝和新朝进行了评价。
五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符命:古代认为天命所降的象征,常用于证明某人的合法性。
功德:指个人的德行和功绩。
国师:古代国家中的最高顾问,通常是学识渊博的人。
公司列:指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名列前茅,地位显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晏子扬雄-评注
齐庄公之难,晏子不死不亡,而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此句中,晏子以社稷为重,强调君王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私欲。晏子的这种忠诚与无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理念,同时也彰显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德。
及崔杼、庆封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晏子面对崔杼、庆封的威胁,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有如上帝’一句,更是表达了他对忠诚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天意的敬畏。
晏子此意正与豫子所言众人遇我之义同,特不以身殉庄公耳。
晏子与豫子的思想相似,都强调忠诚与正义,但晏子并未选择以身殉庄公,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利益做出了贡献。
至于毅然据正以社稷为辞,非豫子可比也。
晏子以社稷为辞,坚决维护国家利益,这种大义凛然的气概,是豫子所无法比拟的。
扬雄仕汉,亲蹈王莽之变,退托其身于列大夫中,不与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没齿,与晏子同科。
扬雄在王莽之乱中,选择了退隐,不与高位者同流合污,这种坚守道义的行为,与晏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儒或以《剧秦美新》贬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
扬雄的《剧秦美新》被后世儒者所贬,但实际上,这是扬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作品。
夫诵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
扬雄在《剧秦美新》中,虽然赞美新莽,但实际上是在对比新莽与暴秦,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直以戏莽尔。
扬雄在序文中,将新莽与五帝三王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在戏谑王莽,表达了自己对新莽的不满。
使雄善为谀佞,撰符命,称功德,以邀爵位,当与国师公司列,岂固究如是哉?
如果扬雄善于谄媚,撰写符命,称颂功德,以谋取爵位,那么他应该与国师公司并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扬雄的敬佩,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