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拔亡为存-原文
燕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所存者唯莒、即墨两城耳,赖田单之力,齐复为齐,尺寸之士无所失。
曹操收兖州,州叛迎吕布,郡县八十城皆应之,唯鄄城、范、东阿不动,赖荀彧、和昱之力,卒全三城以待操,州境复安。
古之人拔亡为存,转祸为福,如此多矣。
靖康、建炎间,国家不家,秦、魏、齐、韩之地,名都大邑数百,翦而为戎,越五十年矣。
以今准古,岂曰无人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拔亡为存-译文
燕国的乐毅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剩下的只有莒城和即墨两座城,多亏了田单的帮助,齐国才得以恢复,没有失去任何一寸土地。
曹操收复兖州时,兖州的州民背叛并迎接吕布,八十个郡县都响应了他,只有鄄城、范县、东阿三城没有动摇,多亏了荀彧和和昱的帮助,最终保住了这三座城,等待曹操的到来,使得兖州重新恢复了安宁。
古代的人常常通过挽救危亡来保存自己,将祸患转化为福祉,这样的情况有很多。
靖康、建炎年间,国家陷入混乱,秦、魏、齐、韩的地盘,数百个名城大邑,都被敌人占领,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五十年。
以现在的情况来对照古代,难道可以说没有人能够挽救这种局面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拔亡为存-注解
燕乐毅:燕国的将领乐毅,因其在战国时期对齐国的征伐而著名。
伐齐:攻打齐国,指乐毅率领燕国军队攻打齐国。
下七十余城:攻下七十多座城池,指乐毅在战争中占领的城池数量。
莒、即墨:莒和即墨,都是齐国的城池,乐毅攻齐时未能攻下的两座城。
赖田单之力:依靠田单的力量,田单是齐国的将领,在乐毅攻齐时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齐复为齐:齐国得以恢复,指在田单的努力下,齐国没有被完全消灭。
尺寸之士:指极小的地方或单位,这里用来形容齐国领土的完整性。
曹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后来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兖州:古代的行政区划,曹操曾在此地建立势力。
州叛迎吕布:兖州的州牧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武将。
郡县八十城:兖州的郡县共有八十座城池,这里指这些城池都响应了吕布。
鄄城、范、东阿:这三座城池在吕布叛乱时没有响应吕布,保持了稳定。
荀彧、和昱:荀彧和和昱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们在曹操收复兖州时发挥了作用。
卒全三城以待操: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等待曹操的到来,曹操得以顺利收复兖州。
州境复安:兖州的局势再次恢复稳定。
靖康、建炎:靖康之变和建炎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建炎之变是南宋建立后的一次重要战役。
国家不家:国家陷入混乱,家庭也无法安宁。
秦、魏、齐、韩之地:指战国时期的秦国、魏国、齐国和韩国的领土。
名都大邑数百:著名的都市和大城市有数百座。
翦而为戎:被分割成敌对势力,指这些地方在战乱中被分割成不同的势力范围。
越五十年矣:已经过去了五十年,指从靖康之变到当时的时间跨度。
以今准古:用现在的情况来对照古代的情况。
无人乎哉:难道没有人吗?表示对古代和现代是否有英雄豪杰的疑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拔亡为存-评注
此段古文通过对比历史事件,展现了在逆境中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的英雄壮举。首先,作者以燕乐毅伐齐为例,描述了乐毅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攻下七十余城,使得齐国仅剩莒、即墨两城。然而,正是由于田单的英勇抵抗,齐国得以保全,寸土不失。这一情节突出了田单的智勇双全,以及逆境中坚守的意志力。
曹操收兖州,州叛迎吕布,郡县八十城皆响应,唯有鄄城、范、东阿三城坚守,得益于荀彧、和昱的智谋与勇气,最终使得曹操得以保全三城,稳定兖州局势。这一情节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以及他身边谋士的智谋,共同成就了转危为安的奇迹。
古之人拔亡为存,转祸为福,如此多矣。这句话总结了古代历史中许多类似的英雄事迹,说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英雄人物在逆境中崛起,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实现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繁荣。
靖康、建炎间,国家不家,秦、魏、齐、韩之地,名都大邑数百,翦而为戎,越五十年矣。这句话回顾了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作者通过对比古代与近代的历史,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以今准古,岂曰无人乎哉?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当代英雄人物的期待。作者认为,虽然历史变迁,但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品质始终存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传承。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对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