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膑减灶-原文
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
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
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
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
又云:‘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驽,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读未毕。万驽俱发。
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
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
且必举火读之乎?
齐驽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
皆深不可信。
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膑减灶-译文
孙膑战胜庞涓的故事,在兵法中被认为是奇谋,但我对此却有所怀疑,原文说:‘齐军进入魏国境内时,有十万灶,第二天变成五万灶,再下一天变成两万灶。’正当军队行进追逐利益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进行这样的行动,不知道需要多少人供应这些灶火,难道是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灶火吗?庞涓行军三天后非常高兴地说:‘齐国的士兵损失过半。’这表明他所经过的地方一定有人逐一计数,这难道是那种为了救援急难或者迎战敌人的军队吗?又有人说:‘预计他们到傍晚时应该到达马陵,于是砍倒一棵大树,在树上涂上白色,写下:‘庞涓死在这棵树下。’然后埋伏下万名弓箭手,约定等到傍晚看到火光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在夜里到达,砍树时看到了白色的字,点火照亮看。还没读完,万名弓箭手就一起放箭了。’军队行进的速度,既然不是别人所能预测的,怎么能够肯定他们会在傍晚到达,不会差一点时间呢?古人坐在车里,既然已经说到了傍晚,怎么知道树上有白色的字呢?而且难道一定要点火才能读吗?齐国的弓箭手还能同时发射,而庞涓八字还没读完。这些都太不可信了。这大概是一些喜欢讲故事的人编造的,而没有仔细考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膑减灶-注解
孙膑: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人,与庞涓同师学兵法,后成为孙武的传人。孙膑以智谋著称,在《史记》中记载了他与庞涓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马陵道之战。
庞涓:庞涓,战国时期魏国将领,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后成为孙膑的对手。在马陵道之战中,庞涓被孙膑所败。
兵家:兵家,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流派,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等,主张兵法为战争胜利的关键。
奇谋:奇谋,指非常巧妙的计谋,常用于形容军事策略的巧妙和独特。
灶:灶,古代军队行军时用来做饭的简易炉灶,通常用土或石头搭建。
师行:师行,指军队的行军。
逐利:逐利,追求利益,这里指军队为了获得胜利而采取行动。
暮:暮,傍晚,黄昏。
马陵:马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是孙膑与庞涓交战的地方。
斫:斫,砍伐。
驽:驽,古代一种用于拉车的马。
期:期,约定,预计。
晷刻:晷刻,指时间,一晷刻相当于一刻钟。
坐于车中:坐于车中,指坐在战车上,古代战争中将领常乘坐战车指挥战斗。
白书:白书,用白色颜料书写的文字,这里指在树上写下的警告。
俱发:俱发,一起发动,这里指一起射箭。
好事者:好事者,指喜欢编造故事的人。
精考:精考,仔细考察,深入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膑减灶-评注
孙膑胜庞涓之事,作为兵家经典战例,历来被赞为奇谋。然而,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怀疑,这种怀疑并非出于对孙膑智谋的质疑,而是对整个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出了疑问。
首先,作者对齐军灶数的变化提出了质疑。齐军在魏地设十万灶,次日减至五万,再次日减至二万。这种灶数的急剧减少,似乎不符合军队行军逐利的常规。作者进一步提出,这种变化不知是由多少人提供,是否每人都有一个灶。这种质疑反映了作者对军队后勤保障的细致考量。
接着,作者对庞涓行军三日后的判断表示怀疑。庞涓认为齐军士卒亡者过半,作者认为这种判断过于武断,不符合军队救急赴敌的实际情况。作者指出,庞涓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但这并非救急之师应有的做法。
作者进一步质疑了马陵道事件的真实性。庞涓预计齐军将在马陵道停留,于是斫大树白书以警示。作者认为,古人坐于车中,如何能预知树间有白书?且即使有白书,也未必会举火阅读。这种质疑揭示了作者对古代战争细节的深刻洞察。
最后,作者对庞涓读八字未毕而万驽俱发的情节表示怀疑。作者认为,军行迟速非他人所能预料,庞涓怎能确保在暮时到达?且齐军尚能俱发,庞涓却读八字未毕,这种情节显得过于戏剧化,不符合历史真实。
总体而言,作者通过对孙膑胜庞涓之事的逐行剖析,揭示了古代战争中的种种疑点,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思考。这种怀疑精神,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历史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