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吴四英将-原文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
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
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
此诸贤则不然。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
“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与权笺曰: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
肃遂代瑜典兵。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遂亦代肃。
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
“谁可代者?”
蒙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
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
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吴四英将-译文
孙吴(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了江东地区,与中原地区抗衡,这得益于策、权(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然而,当时有四位杰出的人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真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忠臣。
自古以来,将领们常常自视甚高,嫉妒那些比他们强的人,但这四位贤才却不是这样。
孙权刚开始掌权时,鲁肃想要北归,周瑜阻止了他,并向孙权推荐说:‘鲁肃的才能适合辅佐时代,应当广泛寻找与他相匹配的人才,以完成伟大的事业。’
后来,周瑜临终前给孙权写信说:‘鲁肃忠诚勇敢,面对事情从不马虎,如果他能够接替我,即使死了也会流芳百世!’于是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
吕蒙担任寻阳令时,鲁肃见到他说:‘你现在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结为朋友后分别。
吕蒙后来也接替了鲁肃。
吕蒙在陆口时,称病返回,孙权问他:‘谁可以接替他?’吕蒙回答:‘陆逊心思深沉,才能足以承担重任,观察他的计划和考虑,最终可以承担大任,不会有比这更大的过错。’
于是陆逊接替了吕蒙。
这四位人物相继担任要职,在西边统治了三四十年,成为威名赫赫的将领,曹操、刘备、关羽都被他们击败,尽管他们之间相互推荐,但孙权完全信任他们,吴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吴国,并非偶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吴四英将-注解
孙吴:孙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由孙权建立,位于江东地区,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东部等地。
江左:江左是相对于江右而言的,指长江以东的地区,这里特指孙吴的统治区域。
亢衡:亢衡即抗衡,意为对抗、相抗。
中州:中州是指古代中原地区的别称,这里指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
策、权之雄略:策、权指的是孙策和孙权,雄略指他们的雄才大略。
社稷心膂:社稷是古代对国家的代称,心膂即心腹,这里指四位人物是国家的核心支柱。
矜能自贤:矜能即自夸才能,自贤即自认为有德有才。
疾胜己者:疾指嫉妒,胜己者指比自己强的人。
鲁肃:鲁肃是孙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以忠诚和智谋著称。
周瑜:周瑜是孙吴的著名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与诸葛亮齐名。
吕蒙:吕蒙是孙吴的将领,后来成为孙权的托孤重臣。
陆逊:陆逊是孙吴的将领,以智谋和用兵有方著称,是孙权的得力助手。
寻阳令:寻阳令是指担任寻阳(今湖北省黄冈市)县令的官职。
吴下阿蒙:吴下阿蒙是指吕蒙年轻时的谦逊态度,后来用来比喻人后来居上。
典兵:典兵即掌管军队。
陆口:陆口是孙吴的一个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
委心听之:委心即全心全意,听之即听从、信任。
威名将:威名将是指有威望和名望的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孙吴四英将-评注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此句开篇点明孙吴在江左地区的强势地位,以及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将领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社稷心膂’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这四位将领对国家的忠诚与重要性,强调他们如同国家的支柱,对国家的存亡至关重要。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四位将领与众不同的品质。‘自古将帅’指出历史上将领普遍存在的自大心态,而‘此诸贤则不然’则强调四位将领的不同之处,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嫉妒他人,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此句描述了鲁肃在孙权掌权初期,曾有意北归,但被周瑜劝留并推荐给孙权。‘肃才宜佐时’体现了周瑜对鲁肃才能的认可和对其在国家中的作用的高度评价,而‘广求其比’则表达了周瑜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的智慧。
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
此句描绘了周瑜临终前对鲁肃的高度评价,认为鲁肃忠诚、正直,适合接替自己的位置。‘死不朽矣’表达了周瑜对鲁肃的信任和对其才能的肯定,而鲁肃接替周瑜典兵,则体现了孙权对周瑜、鲁肃等人才的信任与重用。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句描绘了鲁肃对吕蒙的赏识和两人的深厚友谊。鲁肃称吕蒙为‘吴下阿蒙’,是对其过去评价的回顾,而‘今者才略非复’则表明吕蒙已经有了显著的成长和变化。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结为好友,展现了鲁肃对人才的尊重和交友之道。
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
此句描述了吕蒙推荐陆逊接替自己的故事。吕蒙认为陆逊有深远的见解和承担重任的能力,‘无复是过也’表明他对陆逊的信任和对其才能的认可。陆逊接替吕蒙,进一步证明了孙权对人才的信任与重视。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此句总结了四位将领在西边边疆长达四十年的辉煌业绩,他们不仅挫败了曹操、刘备、关羽等北方强敌,而且相互推荐,共同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权委心听之’表明孙权对这四位将领的信任和依赖,而‘吴之所以为吴’则强调了这四位将领对吴国的重要影响,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吴国强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