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
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
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
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
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
“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
此若缓而甚急者也。
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
吁,可惜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译文
国家的历史汇编《国朝会要》,从元丰年间开始,有三百卷,到崇宁、政和年间,又重新设立机构进行编纂。
宣和初年,王黼掌管朝政,取消了五十八个修书的机构。
当时《国朝会要》已经完成了一百一十卷,剩下的四百卷也已完成,但编纂局中的官员想要逐步获得赏赐,所以没有及时上交。
既然有了这样的命令,编纂局的官员认为如果朝廷允许设定一个期限来完成,那么不过三两个月就可以提交。
王黼一心想要全面模仿蔡京的做法,所以一切都被取消,官员散去后,文书都变成了无用之物。
建炎三年,我的岳父张渊道担任太常博士,当时礼部典籍几乎散失殆尽,而京城尚未被攻陷,他向宰相建议说:‘应该派遣官员去访问旧府,取回现存图籍,全部用车运来,以备查阅。’这就像是缓不济急的事情。
宰相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后来金兵入侵,京城被攻占,一切都化为灰烬。
唉,真是太可惜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注解
国朝会要:国朝会要是指记录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重要事件的官方文献汇编。它是一个朝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该朝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元丰:元丰是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078年至1085年。元丰年间,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崇宁:崇宁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102年至1106年。
政和:政和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111年至1117年。
王黼:王黼是北宋末年的官员,曾担任宰相,以权谋著称。
秉政:秉政指掌握政权。
罢修书:罢修书是指停止修撰书籍。
五十八所:五十八所指的是五十八个修书机构。
宣和初:宣和初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年间的初期,使用时间为公元1119年至1125年。
局官:局官指的是负责编纂书籍的官员。
觊赏:觊赏指期待得到赏赐。
建炎三年:建炎三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129年。
外舅:外舅是指妻子的父亲。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古代官职,负责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
礼寺:礼寺是指负责礼仪事务的官署。
典籍:典籍是指重要的书籍、文献。
散佚:散佚指文献散失。
京师:京师是指都城,即当时的首都。
辇:辇是指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乘坐的车。
掌故:掌故是指历史故事、传说。
逆豫:逆豫可能是指叛乱或者敌对势力。
鞠为煨烬:鞠为煨烬是指被彻底摧毁,化为灰烬。
吁:吁是表示感叹、惋惜的语气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评注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
此句点明了《国朝会要》的编纂历史,从元丰年间开始编纂,至崇宁、政和年间再次设立机构进行修纂。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国家历史记录的重视,以及编纂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
宣和初年,王黼掌握政权,停止了五十八所修书的编纂。这里的‘罢’字,体现了古代政治对文化活动的干预,以及政治权力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
当时《国朝会要》已经完成了一百一十卷,剩余的四百卷也已编成,但由于编纂局中官员想要逐步获得赏赐,因此未能及时呈上。此句揭示了古代官场中的一些陋习,即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延误公事。
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
既然有了这样的命令,编纂局的官员认为如果朝廷允许设定期限完成,不过三两个月就可以呈上。这反映了古代官员对朝廷命令的执行态度,以及他们对工作完成度的自信。
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王黼一心想要完全按照蔡京的意愿行事,因此一切工作都被停止,官员散去,文书成为废纸。此句揭示了政治斗争对文化传承的破坏,以及个人权力对公共事务的干扰。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
建炎三年,张渊道担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的典籍几乎散佚殆尽,但京师尚未陷落,张渊道向宰相建议派遣官员前往旧府,收集存留的图籍,全部运来,以备查阅。这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此若缓而甚急者也。
这句话是对张渊道建议的评价,认为虽然看似缓慢,实则非常紧急。这反映了古代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
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
宰相没有采纳张渊道的建议,之后逆贼占据京师,将一切化为灰烬。这句话揭示了政治动荡对文化传承的毁灭性影响,以及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
吁,可惜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悲剧的感叹和惋惜,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