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五-原文
起阏逢摄提格,尽旃蒙单阏,凡二年。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二月,壬子,丞相方进薨。时荧惑守心,丞相府议曹平陵李寻奏记方进,言:“灾变迫切,大责日加,安得但保斥逐之戮!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方进忧之,不知所出。会郎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上乃召见方进。还归,未及引决,上遂赐册,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曰:“欲退君位,尚未忍,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方进即日自杀。上秘之,遣九卿册赠印绶,赐乘舆秘器、少府供张,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它相故事。
臣光曰:晏婴有言:“天命不慆,不贰其命。”祸福之至,安可移乎!昔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曰:“移腹心之疾,寘诸股肱,何益也!”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肯为,况不可乎!使方进罪不至死而诛之,以当大变,是诬天也;方进有罪当刑,隐其诛而厚其葬,是诬人也;孝成欲诬天、人而卒无所益,可谓不知命矣。
三月,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丙戌,帝崩于未央宫。
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讙哗,咸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
班彪赞曰:臣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有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
是日,孔光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
富平侯张放闻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荀悦论曰:放非不爱上,忠不存焉。故爱而不忠,仁之贼也!
皇太后诏南、北郊长安如故。
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己卯,葬教成皇帝于延陵。
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
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丞相孔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道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欲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由直道行。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乃白太皇太后,令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太后从弟晏之子也。
诏曰:“《春秋》,母以子贵。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满为平周侯,皇后父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帝遣尚书令诏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皇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太后乃复令莽视事。
成帝之世,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至与人主争女乐。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性不好音,六月,诏曰:“孔子不云乎:‘放郑声,郑声淫。’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凡所罢省过半。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王莽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材行,为侍中,稍迁光禄大夫,贵幸;更名秀。上复令秀典领《五经》,卒父前业;秀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叙诸子,分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以为:“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
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河间惠王良能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丧如礼;诏益封万户,以为宗室仪表。
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及上即位,师丹复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
天子下其议,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宫。”
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贵戚近习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
又诏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掖廷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上置酒未央宫,内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坐于太皇太后坐旁。
大司马莽按行,责内者令曰:“定陶太后,籓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彻去,更设坐。
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莽复乞骸骨。
秋,七月,丁卯,上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
公卿大夫多称之者,上乃加恩宠,置中黄门,为莽家给使,十日一赐餐。
又下诏益封曲阳侯根,安阳侯舜,新都侯莽,丞相光,大司空武邑户各有差。
以莽为特进、给事中、朝朔望,见礼如三公。
又还红阳侯立于京师。
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喜,好学问,有志行。
王莽既罢退,众庶归望于喜。
初,上之官爵外亲也,喜独执谦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
庚午,以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赐喜黄金百斤,上右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以光禄勋淮阳彭宣为右将军。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
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黄金以疏亚父。
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
上亦自重之,故寻复进用焉。
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曲阳侯王根、高阳侯薛宣、安昌侯张禹而荐硃博。
帝少而闻知王氏骄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且优之。
后月馀,司隶校尉解光奏:“曲阳侯,先帝山陵未成,公聘取故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置酒歌舞,及根兄子成都侯况,亦聘取故掖庭贵人以为妻,皆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
于是天子曰:“先帝遇根、况父子,至厚也,今乃背恩忘义!”
以根尝建社稷之策,遣就国,免况为庶人,归故郡。
根及况父商所荐举为官者皆罢。
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馀处,坏城郭,凡压杀四百馀人。
上以灾异问待诏李寻,对曰:“夫日者,众阳之长,人君之表也。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晻昧亡光。
间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珥,蜺数作。
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
唯陛下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毋听女谒、邪臣之态;诸保阿、乳母甘言悲辞之托,断而勿听。
勉强大谊,绝小不忍;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诚皇天之禁也。
“臣闻月者,众阴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
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
“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涌溢为败。
今汝、颍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咎在皇甫卿士之属。
唯陛下少抑外亲大臣!
“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
间者关东地数震,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
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
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
弘,汉之名相,于今亡比,而尚见轻,何况亡弘之属乎!
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
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九河今皆窴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
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
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
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
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
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
盖堤防之作,
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
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
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于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民居其间,此皆前世所排也。
河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馀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
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
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厎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
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
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
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也救败术也。
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
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
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民田适治,河堤亦成。
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孔光、何武奏:“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请与群臣杂议。”
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礼》,天子七庙。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
上览其议,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
何武后母在蜀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恐道路有盗贼,后母留止。
左右或讥武事亲不笃,帝亦欲改易大臣,冬,十月,策免武,以列侯归国。
癸酉,以师丹为大司空。
丹见上多所匡改成帝之政,乃上书言:“古者谅暗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未定,豫封父为孔乡侯;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
诏书比下,变动政事,卒暴无渐。
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
间者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举错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溷浊之应也。
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
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
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
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
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胏附何患不富贵,不宜仓卒若是,其不久长矣!”
丹书数十上,多切直之言。
傅太后从弟子迁在左右,尤倾邪,上恶之,免官,遣归故郡。
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
丞相光与大司空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所取信。
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
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其逼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议郎耿育上书冤讼陈汤曰:“甘延寿、陈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岂有比哉!
先帝嘉之,仍下明诏,宣著其功,改年垂历,传之无穷。
应是,南郡献白虎,边垂无警备。
会先帝寝疾,然犹垂竟不忘,数使尚书责问丞相,趣立其功;独丞相匡衡排而不予,封延寿、汤数百户,此功臣战士所以失望也。
孝成皇帝承建业之基,乘征伐之威,兵革不动,国家无事,而大臣倾邪,欲专主威,排妒有功,使汤塊然被冤拘囚,不能自明,卒以无罪老弃。
敦煌正当西域通道,令威名折冲之臣,旋踵及身,复为郅支遗虏所笑,诚可悲也!
至今奉使外蛮者,未尝不陈郅支之诛以扬汉国之盛。
夫援人之功以惧敌,弃人之身以快谗,岂不痛哉!
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今国家素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荐延枭俊禽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
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录其功,封表其墓,以劝后进也。
汤幸得身当圣世,功曾未久,反听邪臣鞭逐斥远,使亡逃分窜,死无处所。
远览之士,莫不计度,以为汤功累世不可及,而汤过人情所有,汤尚如此,虽复破绝筋骨,暴露形骸,犹复制于脣舌,为嫉妒之臣所系虏耳。
此臣所以为国家尤戚戚也。”
书奏,天子还汤,卒于长安。
孝哀皇帝上
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六年)
春,正月,陨石于北地十六。
赦天下。
司隶校尉解光奏言:“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宫史曹宫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臣遣吏验问,皆得其状:元延元年,宫有身;其十月,宫乳掖庭牛官令舍。中黄门田
客持诏记与掖庭狱丞籍武,令收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女,谁儿也!’
宫曰:‘善臧我儿胞,丞知是何等儿也!’
后三日,客持诏记与武,问:‘儿死未?’
武对:‘未死。’
客曰:‘上与昭仪大怒,奈何不杀!’
武叩头啼曰:‘不杀儿,自知当死;杀之,亦死!’
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奏入,客复特诏记取儿,付中黄门王舜。
舜受诏,内儿殿中,为择乳母,告‘善养儿,且有赏,毋令漏泄!’
舜择官婢张弃为乳母。
后三日,客复持诏记并药以饮宫。
宫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今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得闻之?’
遂饮药死。
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
许美人元延二年怀子,十一月乳。
昭仪谓成帝曰:‘常绐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许氏竟当复立邪!’
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当安置我,我欲归耳!’
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
帝亦不食。
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何为!陛下尝自言:“约不负女!”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
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下无出赵氏上者,毋忧也!’
后诏使中黄门靳严从许美人取儿去,盛以苇箧,置饰室帘南去。
帝与昭仪坐,使御者于客子解箧缄,未已,帝使客子及御者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
须臾开户,呼客子使缄封箧,及诏记令中黄门吴恭持以与籍武曰:‘告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
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其它饮药伤堕者无数事,皆在四月丙辰赦令前。
臣谨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发长陵傅夫人冢。事更大赦,孝元皇帝下诏曰:‘此朕所不当得赦也。’穷治,尽伏辜。天下以为当。
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亲属当伏天诛。而同产亲属皆在尊贵之位,迫近帷幄,群下寒心,请事穷竟!
丞相以下议正法,帝于是免新成侯赵钦、钦兄子成阳侯皆为庶人,将家属徙辽西郡。
议郎耿育上疏言:“臣闻继嗣失统,废適立庶,圣人法禁,古今至戒。然太伯见历知適,逡循固让,委身吴、粤,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卒有天下,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是以尊号追及太王。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耆欲无极,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世无周公抱负之辅,恐危社稷,倾乱天下。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怀独见之明,内断于身,故废后宫就馆之渐,绝微嗣祸乱之根,乃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庙。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乃反覆校省内,暴露私燕,诬污先帝倾惑之过,成结宠妾石媢之诛,甚失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夫论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众,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万万于众臣,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于皇天也,岂当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广将顺君父之美,匡救销灭既往之过,古今通义也。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讫,乃探追不及之事,讦扬幽昧之过,此臣所深痛也!愿下有司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咸晓知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盖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
帝亦以为太子颇得赵太后力,遂不竟其事。
傅太后恩赵太后,赵太后亦归心,故太皇太后及王氏皆怨之。
丁酉,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秋,九月,甲辰,陨石于虞二。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籓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
上复下其议,群下多顺指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
唯丞相光、大司马喜、大司空丹以为不可。
丹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令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可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也。”
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
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
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
丹老人,忘其前语,复从公卿议。
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
丁、傅子弟闻之,
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
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泄,宜不廷尉治。”
事下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
上贬咸、钦秩各二等。
遂策免丹曰:“朕惟君位尊任重,怀谖迷国,进退违命,反覆异言,甚为君耻之!以君尝托傅位,未忍考于理,其上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归!”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耇,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事既以往,免爵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爵邑,使奉朝请。唯陛下裁览众心,有以尉复师傅之臣!”
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内侯。
上用杜业之言,召见硃博,起家复为光禄大夫;迁京兆尹。
冬,十月,壬午,以博为大司空。
中山王箕子,幼有眚病,祖母冯太后自养视,数祷祠解。
上遣中郎谒者张由将医治之。
由素有狂易病,病发,怒去,西归长安。
尚书簿责由擅去状,由恐,因诬言中山太后祝诅上及傅太后。
傅太后与冯太后并事元帝,追怨之,因是遣御史丁玄案验;数十日,无所得。
更使中谒者令史立治之;立受傅太后指,冀得封侯,治冯太后女弟习及弟妇君之,死者数十人,诬奏云:“祝诅,谋杀上,立中山王。”
责问冯太后,无服辞。
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
太后还谓左右:“此乃中语,前世事,吏何用知之?欲陷我效也!”
乃饮药自杀。
宜乡侯参、君之、习夫及子当相坐者,或自杀,或伏法,凡死者十七人。
众莫不怜之。
司隶孙宝奏请覆治冯氏狱,傅太后大怒曰:“帝置司隶,主使察我!冯氏反事明白,故欲擿抉以扬我恶,我当坐之!”
上乃顺指,下宝狱。
尚书仆射唐林争之,上以林朋党比周,左迁敦煌鱼泽障候。
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固争,上为言太后,出宝,复官。
张由以先告,赐爵关内侯;史立迁中太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五-译文
从阏逢摄提格年开始,到旃蒙单阏年结束,共两年。
孝成皇帝绥和二年(甲寅年,公元前七年)
春天,正月,皇帝前往甘泉,祭祀泰畤。
二月,壬子日,丞相方进去世。当时火星停留在心宿,丞相府的议曹平陵人李寻上书给方进,说:“灾变迫在眉睫,大责日益加重,怎能只保自己免于被斥逐的刑罚!整个丞相府有三百多人,只有您能从中选择,与他们一起尽节转凶。”方进感到忧虑,不知如何是好。正好郎贲丽擅长占星,说大臣应当承担灾祸。皇帝于是召见方进。方进回来后,还没来得及自杀,皇帝就赐下诏书,责备他政事不治,灾害频发,百姓穷困,说:“想罢免您的职位,但还不忍心,让尚书令赐您上等美酒十石,养牛一头,您好好考虑吧!”方进当天就自杀了。皇帝对此保密,派遣九卿册赠印绶,赐予乘舆秘器、少府供张,柱槛都穿上素衣。天子多次亲自前来吊唁,礼遇和赏赐都不同于其他丞相的旧例。
臣司马光评论说:晏婴曾说:“天命不可违背,不能改变命运。”祸福的到来,怎能转移呢!从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心将灾祸转移给卿佐,说:“把腹心的疾病转移到四肢,有什么好处呢!”即使灾祸可以转移,仁君也不肯这样做,何况灾祸不可转移呢!如果方进的罪不至死而被诛杀,以此来应对大变,这是诬蔑天意;如果方进有罪应当受刑,却隐瞒他的诛杀而厚葬他,这是诬蔑人;孝成皇帝想诬蔑天意和人,最终却毫无益处,可以说是不知天命了。
三月,皇帝前往河东,祭祀后土。
丙戌日,皇帝在未央宫去世。
皇帝一向身体强健,没有疾病。当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见,第二天早上,他们应当辞行,皇帝晚上住在白虎殿;又打算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经刻好了侯印,写好了赞文。夜里,皇帝一切正常,天亮时,穿好袜子准备起床,却突然失语,白天漏刻上十刻时去世,民间议论纷纷,都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下诏让大司马王莽与御史、丞相、廷尉一起调查,询问皇帝起居发病的情况;赵昭仪自杀。
班彪评论说:我的姑姑在后宫担任婕妤,父子、兄弟都在宫中侍奉,多次对我说:“成帝善于修饰仪容,乘车时端正站立,不回头看,不疾言厉色,不亲自指点,临朝时沉默寡言,威严如神,可以说是庄重有天子之容了。他博览古今,能接受直言,公卿的奏议可以传述。他身处太平盛世,上下和睦。然而他沉溺于酒色,赵氏在宫内作乱,外戚擅权,说起来真是令人叹息!”建始年以来,王氏开始执掌国政,哀帝、平帝短命,王莽最终篡位,这威福的由来是逐渐积累的!
当天,孔光在皇帝灵前拜受丞相、博山侯的印绶。
富平侯张放听说皇帝去世,思念哭泣而死。
荀悦评论说:张放并非不爱皇帝,但忠不存焉。所以爱而不忠,是仁的敌人!
皇太后下诏,南郊、北郊的祭祀如常进行。
夏天,四月,丙午日,太子即皇帝位,拜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刚即位时,亲自实行节俭,减少各种开支,政事由自己决定,朝廷上下都期望他能带来大治。
己卯日,将成皇帝安葬在延陵。
太皇太后命令傅太后、丁姬每十天到未央宫一次。
有诏书询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当住在哪里?”丞相孔光一向听说傅太后为人刚烈暴躁,擅长权谋,自从皇帝在襁褓中时,她就抚养教导他直到成人,皇帝即位也有她的功劳;孔光担心傅太后干预政事,不想让她与皇帝朝夕相处,于是建议说:“定陶太后应当另建宫殿。”大司空何武说:“可以住在北宫。”皇帝采纳了何武的建议。北宫有紫房复道通往未央宫,傅太后果然通过复道早晚到皇帝那里,要求称尊号,宠爱她的亲属,使皇帝不能按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迎合她的意思,上书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是夏氏,后来成为华阳夫人的养子,即位后,两人都称为太后。应当立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弹劾董宏:“知道皇太后是至尊的称号,天下一统,却引用亡秦作为比喻,误导圣朝,不应说这样的话,大不道!”皇帝刚即位,谦让,采纳了王莽、师丹的意见,免去董宏的官职,贬为庶人。傅太后大怒,逼迫皇帝,一定要称尊号。皇帝于是向太皇太后报告,下令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五月,丙戌日,立傅氏为皇后,傅太后是傅晏的从弟之子。
诏书说:“《春秋》中说,母以子贵。应当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各设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满为平周侯,皇后父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下诏让大司马王莽回家,避开皇帝的外戚;王莽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派尚书令下诏起用王莽,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向太皇太后报告说:“皇帝听说太后的诏书,非常悲伤!大司马如果不出来任职,皇帝就不敢听政!”太后于是再次命令王莽任职。
成帝在位时,郑国的音乐特别盛行,黄门名倡丙强、景武等人富显于世,贵戚甚至与皇帝争夺女乐。皇帝自从做定陶王时就厌恶这些,又生性不喜欢音乐,六月,下诏说:“孔子不是说过吗:‘放郑声,郑声淫。’应当罢免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中,不属于郑、卫之乐的,条奏别属他官。”总共罢免的官员超过一半。然而百姓长期受其影响,又没有制作雅乐来替代,豪富吏民依然沉溺其中。
王莽推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才能,任命他为侍中,逐渐升迁为光禄大夫,受到宠幸;改名为秀。皇帝又命令刘秀负责《五经》,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刘秀于是总揽群书,奏上《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总共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他在叙述诸子时,分为九流: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认为:“九家都起源于王道衰微,诸侯争霸,当时的君主好恶不同,所以九家的学说蜂拥而出,各自推崇自己的长处,以此游说诸侯,虽然他们的言论不同,但就像水火相灭,也相生一样;仁与义,敬与和,相反而相成。《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现在各家推所长,穷尽智慧以阐明其旨,虽然有缺点,但合其要旨,也是《六经》的
支流与末裔;如果这些人遇到明君圣主,得到他们的折中调和,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孔子曾说:‘礼失而求诸野。’
如今距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道术缺失废弃,没有其他可以寻求的,那九家的学说,难道不比野外的更好吗!
如果能修习《六艺》之术并参考这九家的言论,舍弃短处,取其所长,就可以通晓万方的策略了。”
河间惠王刘良能够继承献王的德行,母亲太后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皇帝下诏增加他的封地一万户,作为宗室的表率。
当初,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说:“秦朝采用商鞅的法令,废除井田制,百姓可以买卖土地,富人田地连成一片,穷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城邑中有君主的尊贵,乡里有公侯的富足,小民怎能不困苦!
古代的井田法虽然难以立即实行,但应该稍微接近古制,限制百姓名下的田地以补充不足,堵塞兼并的道路;废除奴婢制度,去除专杀的威权;减轻赋税,减少徭役,以宽慰民力,然后才能实现善治!”
等到皇帝即位,师丹再次建议:“如今几代承平,豪富的官吏和百姓财产数以万计,而贫弱的人更加困苦,应该稍微加以限制。”
皇帝将他的建议下发给群臣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下的田地各有限制;关内侯、官吏、百姓名下的田地都不超过三十顷;奴婢不超过三十人。限期三年。违反者没收其财产入宫。”
当时田宅、奴婢的价格因此下跌,贵戚和近臣都感到不便,皇帝下诏:“暂且等待以后。”于是这个建议被搁置不行。
皇帝又下诏给齐国的三服官:“各官署织造的绮绣,难以完成、有害女工的东西,都停止,不再制作输送。废除任子令和诽谤诋欺法。掖廷宫人三十岁以下的,出嫁;官奴婢五十岁以上的,免为庶人,增加三百石以下官吏的俸禄。”
皇帝在未央宫设宴,内者令为傅太后张设帷幕,坐在太皇太后旁边。
大司马王莽巡视,责备内者令说:“定陶太后,是藩妾,怎么能与至尊并列!”撤去帷幕,重新设座。
傅太后听说后,非常生气,不肯参加宴会,对王莽怀恨在心;王莽再次请求退休。
秋天,七月,丁卯日,皇帝赐给王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让他退休回家。
公卿大夫大多称赞王莽,皇帝于是对他更加恩宠,设置中黄门,为王莽家服务,每十天赐一次餐。
又下诏增加曲阳侯王根、安阳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的封地户数各有差别。
任命王莽为特进、给事中,每月初一、十五朝见,礼仪如同三公。
又让红阳侯王立回到京师。
傅太后的堂弟右将军傅喜,喜欢学问,有志向和品行。
王莽被罢退后,众人将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
当初,皇帝授予外戚官爵时,傅喜独自坚持谦让,称病推辞;傅太后开始参与政事,多次劝谏她;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政。
庚午日,任命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为高乡亭侯;赐给傅喜黄金百斤,上右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养病;任命光禄勋淮阳彭宣为右将军。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上书说:“傅喜品行高洁,忠诚忧国,是内辅之臣。
如今因生病突然被遣归,众人失望,都说:‘傅氏的贤子,因为与定陶太后意见不合,所以被罢退,’百官无不为此感到遗憾。
忠臣,是国家的卫士。鲁国依靠季友治理乱政,楚国依靠子玉决定轻重,魏国依靠无忌抵御外敌,项羽依靠范增决定存亡。
百万之众,不如一个贤才,所以秦国用千金离间廉颇,汉朝用黄金疏远亚父。
傅喜在朝中,是陛下的光辉,傅氏的兴衰也在于此。”
皇帝也因此重视他,所以不久后又重新起用他。
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毁曲阳侯王根、高阳侯薛宣、安昌侯张禹,推荐硃博。
皇帝年轻时就知道王氏骄横,心中不喜,但因刚即位,所以暂且优待他们。
一个多月后,司隶校尉解光上奏:“曲阳侯在先帝陵墓未建成时,公然聘娶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人置酒歌舞,以及王根的侄子成都侯王况,也聘娶掖庭贵人作为妻子,都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道!”
于是皇帝说:“先帝对待王根、王况父子,非常厚待,如今他们却背恩忘义!”
因为王根曾提出社稷之策,遣送他回国,免去王况的爵位,让他回到故乡。
王根及王况的父亲王商所推荐为官的人都被罢免。
九月,庚申日,发生地震,从京师到北边的郡国三十多处,城墙倒塌,共压死四百多人。
皇帝因灾异询问待诏李寻,李寻回答说:“太阳是众阳之长,是君主的象征。君主不修道德,太阳就会失去其规律,昏暗无光。
近来太阳尤其不精,光明被侵夺失色,邪气环绕,虹霓多次出现。
小臣不知内廷之事,私下观察陛下,志向和操守比初时衰退了许多。
希望陛下坚持刚强的德行,坚定志向,遵守法度,不要听信女谒、邪臣的谗言;那些保阿、乳母的甜言蜜语和悲切之辞,要果断拒绝。
勉力坚持大义,断绝小不忍;实在不得已时,可以赐予财物,但不能私授官位,这是皇天的禁令。
“臣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长,是妃后、大臣、诸侯的象征。
近来月亮多次变化,这是因为母后参与政事,扰乱朝政,阴阳都受到伤害,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中之事,私下相信天文,既然如此,近臣已不足依靠了。
希望陛下亲自寻求贤士,不要勉强任用不喜欢的人,以尊崇社稷,强盛本朝!
“臣听说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顺畅,脉络通达;偏党失纲,则水涌溢为害。
如今汝水、颍水泛滥,与雨水一起成为民害,这是《诗经》所说的‘百川沸腾’,过错在于皇甫卿士等人。
希望陛下稍微抑制外亲大臣!
“臣听说地道柔静,是阴的常理。
近来关东多次地震,应该努力崇阳抑阴以补救其过错,坚定志向,建立威权,断绝私路,提拔英才,罢免不称职的人,以强盛本朝!
本朝强盛则精神折冲;本朝衰弱则招致灾祸,被邪谋所欺凌。
听说过去淮南王谋反时,他所畏惧的只有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人不足为虑。
公孙弘是汉朝的名相,至今无人可比,尚且被轻视,何况没有公孙弘这样的人呢!
所以说朝廷无人,则会被贼乱轻视,这是自然的道理。”
骑都尉平当奉命管理河堤,上奏:“九河如今都已湮灭。按照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的记载。
黄河从魏郡向东北多次泛滥决口,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欺骗。
应该广泛寻求能够疏浚河流的人才。”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待诏贾让上奏说:“治河有上、中、下三策。
古代立国居民,规划土地,必定留下川泽的分界,考虑水势所不及的地方。
大川没有堤防,小水可以流入,低洼的地方作为沼泽,使秋水能够有地方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急迫。
土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口一样,治理土地而堵塞河流,就像止住孩子的啼哭而堵住他的口,虽然能立即止住,但他的死亡也是立等可待的。
所以说:‘善于治水的人要疏导它,善于治民的人要让他们说话。’
堤防的修建,
从战国时期开始,各国为了防止洪水,各自修筑堤防,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齐国与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赵国和魏国靠近山,齐国的地势较低,修筑堤防距离黄河二十五里,河水向东冲击齐国的堤防,就会向西泛滥到赵国和魏国;赵国和魏国也修筑堤防,距离黄河二十五里,虽然不是正对河水,但河水仍然可以四处游荡。
当河水退去时,留下的淤泥肥沃,百姓可以耕种田地;如果长时间没有水患,百姓会逐渐修建房屋,形成村落;当大水来临时,淹没村庄,百姓就会再次修筑堤防来自救,逐渐远离城郭,排干水泽,居住在那里,这是自然的规律。
现在的堤防,窄的地方距离河水数百步,宽的地方距离数里,在旧的大堤之内还有几重堤防,百姓居住在其中,这些都是前代所修筑的。
黄河从河内的黎阳到魏郡的昭阳,东西两岸都有石堤,迫使河水回流,百余里之间,河水时而向西,时而向东,如此逼迫,河水无法安宁。
现在实行上策,将冀州受水冲击的百姓迁移,决开黎阳的遮害亭,让河水向北流入大海;黄河西边靠近大山,东边靠近金堤,河水无法泛滥太远,一个月内自然会安定下来。
反对的人会说:‘如果这样做,会毁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地、房屋和坟墓,百姓会怨恨。’
从前大禹治水时,遇到山陵阻挡就毁掉它,因此凿开龙门,开辟伊阙,劈开厎柱,打破碣石,改变了天地的本性,这些都是人力所为,有什么好说的!
现在沿河的十个郡,每年修筑堤防的费用高达亿万;一旦堤防决口,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数。
如果拿出几年修筑堤防的费用来安置迁移的百姓,遵循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让神和人各自安处,互不干扰;况且大汉疆域万里,何必与河水争夺咫尺之地呢!
一旦这个工程完成,黄河安定,百姓安宁,千年无忧,所以称之为上策。
如果多开凿一些漕渠在冀州地区,让百姓可以灌溉田地,分散水势,虽然不符合圣人的方法,但也是挽救灾害的办法。
可以从淇口以东修筑石堤,多设置水门。
担心有人怀疑黄河这样的大河难以控制,荥阳的漕渠足以证明这是可行的。
冀州的渠首完成后,应当依靠这些水门,各条渠道都可以引水:干旱时打开东方的下水门,灌溉冀州;水多时打开西方的高门,分流河水,百姓的田地得到治理,河堤也能建成。
这确实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办法,可以维持数百年,所以称之为中策。
如果只是修缮旧堤,加高加厚,劳民伤财,屡次遭受灾害,这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宗庙的毁坏顺序应当按时确定,请与群臣共同商议。”
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认为:“孝武皇帝虽然有功绩,但亲缘已尽,应当毁庙。”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提议说:“《礼》中规定,天子有七庙。七庙是固定的数目,可以保持不变。宗庙不在这个数目中,宗庙是变化的。如果有功德,就应当立宗庙,不能预先设定数目。臣愚以为孝武皇帝的功绩如此伟大,孝宣皇帝又如此尊崇他,不应当毁庙。”
皇帝看了他们的提议,下诏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提议可行。”
何武的后母在蜀郡,他派官吏去迎接;恰逢成帝去世,官吏担心路上有盗贼,后母便留在了原地。
有人讥讽何武对母亲不够孝顺,皇帝也想更换大臣,冬十月,下诏免去何武的职务,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回到封国。
癸酉日,任命师丹为大司空。
师丹见皇帝多次修改成帝的政策,便上书说:“古代在丧期时不说话,政事由冢宰处理,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政策。
前皇帝的灵柩还在堂上,而官员和亲属们却都显贵受宠,封舅舅为阳安侯,皇后的尊号还未确定,就预先封父亲为孔乡侯;还罢免了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
诏书接连下达,政事变动频繁,毫无节制。
臣虽然不能明确陈述大义,但也不能轻易接受爵位,随随便便地接受封侯,增加陛下的过失。
近来郡国多地发生地震和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日月不明,五星失序,这些都是政策失误、号令不定、法度混乱、阴阳失调的征兆。
臣认为,人如果没有儿子,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仍然会广泛寻求子嗣。
孝成皇帝深知天命,明白至德,壮年时克制自己,立陛下为继承人。
先帝突然去世,陛下继位,四海安宁,百姓不惧,这是先帝的圣德,应当符合天意和人事的功绩。
臣听说‘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立您为继承人的用意,克制自己,身体力行,观察群臣的顺从。
天下是陛下的家,亲近的人何必担心不富贵,不应该如此仓促行事,这样不会长久!”
师丹多次上书,言辞恳切直率。
傅太后的侄子傅迁在皇帝身边,行为尤其不正,皇帝厌恶他,免去他的官职,遣送回原籍。
傅太后大怒;皇帝不得已,又留下了傅迁。
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诏书前后矛盾,天下疑惑,无法取信。
臣请求将傅迁遣送回原籍,以消除奸党。”
最终未能遣送,傅迁又担任了侍中,这都是因为傅太后的逼迫。
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鸣冤说:“甘延寿、陈汤,为汉朝扬威于远方,雪洗了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了不受约束的君主,俘虏了万里之外的强敌,无人能比!
先帝嘉奖他们,下诏宣扬他们的功绩,改年号以垂示后世,传之无穷。
当时,南郡献上白虎,边境没有警备。
恰逢先帝病重,但仍然念念不忘,多次派尚书责问丞相,催促他们立功;只有丞相匡衡排挤他们,只封了甘延寿、陈汤几百户,这让功臣和战士们非常失望。
孝成皇帝继承了建业的基业,凭借征伐的威势,兵革不动,国家无事,但大臣们却心怀不轨,想要专权,排挤有功之人,使陈汤无辜被囚禁,无法自辩,最终无罪被弃。
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道,让威名远扬的功臣,转眼间身陷囹圄,又被郅支的遗民嘲笑,真是可悲!
至今出使外国的使者,无不提及郅支的诛杀,以宣扬汉朝的强盛。
利用别人的功劳来威慑敌人,却抛弃别人的生命来满足谗言,岂不令人痛心!
况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现在国家既没有文帝多年节俭积累的财富,也没有武帝那样能延揽英才、擒敌制胜的臣子,只有陈汤一人!
即使后世不如陛下,也希望国家追录他的功绩,封表他的坟墓,以激励后人。
陈汤有幸生在圣世,功绩未久,却听信奸臣的谗言,被驱逐流放,死无葬身之地。
远见之士无不认为,陈汤的功绩是几代人无法企及的,而他的过错却是人之常情,陈汤尚且如此,即使再努力,也难免被谗言所害,成为嫉妒之臣的俘虏。
这是臣为国家深感忧虑的原因。”
上书后,皇帝召回了陈汤,陈汤最终在长安去世。
孝哀皇帝上
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六年)
春,正月,北地有十六颗陨石坠落。
大赦天下。
司隶校尉解光上奏说:“臣听说许美人和前中宫史曹宫都曾受宠于孝成皇帝,并生下了孩子。孩子却不知所踪。臣派官吏调查,得知了情况:元延元年,曹宫怀孕;十月,曹宫在掖庭牛官令的住所分娩。中黄门田
有人拿着诏书交给掖庭狱丞籍武,命令他将婴儿关进暴室狱,并说:‘不要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是谁的孩子!’
宫人说:‘好好藏起我的孩子,狱丞知道这是谁的孩子!’
三天后,那人又拿着诏书来问籍武:‘孩子死了没有?’
籍武回答:‘还没死。’
那人说:‘皇上和昭仪非常生气,为什么不杀了他!’
籍武叩头哭泣说:‘不杀孩子,我知道自己会死;杀了孩子,我也会死!’
于是籍武通过那人上奏说:‘陛下还没有继承人,孩子无论贵贱,请陛下多加留意!’
奏章递上去后,那人又拿着诏书来取孩子,交给中黄门王舜。
王舜接受诏令,将孩子带进宫中,为他挑选乳母,并嘱咐:‘好好抚养孩子,会有赏赐,不要泄露消息!’
王舜选了官婢张弃做乳母。
三天后,那人又拿着诏书和毒药来给宫人喝。
宫人说:‘果然是想让姐妹俩独掌天下!我的孩子是男孩,额头上有浓密的头发,像孝元皇帝。现在孩子在哪里?恐怕已经被杀了!怎么能让长信宫知道这件事呢?’
于是宫人喝下毒药死了。
张弃抚养了孩子十一天,宫长李南拿着诏书将孩子带走,不知带去了哪里。
许美人在元延二年怀孕,十一月生下孩子。
昭仪对成帝说:‘你常骗我说是从中宫来的。既然是从中宫来的,许美人的孩子又是从哪里来的!许氏难道要重新立为皇后吗?’
昭仪愤怒地用手捶打自己,用头撞墙和柱子,从床上跳到地上,哭泣着不肯吃饭,说:‘现在该把我安置到哪里去,我想回家了!’
成帝说:‘我现在告诉你真相,你反而生气,真是不可理喻!’
成帝也不吃饭。
昭仪说:‘陛下自己心里清楚,不吃饭是为了什么!陛下曾经说过:“我绝不会辜负你!”现在许美人生了孩子,你竟然违背了诺言,这算什么?’
成帝说:‘我答应过赵氏,所以不立许氏,让天下没有人能超过赵氏,你不用担心!’
后来成帝下诏,让中黄门靳严从许美人那里把孩子带走,装在苇编的箱子里,放在装饰华丽的房间的帘子南边。
成帝和昭仪坐在一起,让御者打开箱子,还没打开完,成帝就让御者和随从都出去,自己关上门,只和昭仪在房间里。
过了一会儿,成帝开门,叫随从进来封好箱子,并让中黄门吴恭拿着诏书交给籍武说:‘告诉籍武,箱子里有个死孩子,找个隐蔽的地方埋了,不要让人知道!’
籍武在监狱的墙下挖了个坑,把孩子埋了进去。
其他因喝药而流产或受伤的事情还有很多,都发生在四月丙辰赦令之前。
我谨查:永光三年,男子忠等人挖开了长陵傅夫人的坟墓。事情发生后,大赦天下,孝元皇帝下诏说:‘这件事我不应该赦免。’于是彻底追查,所有人都伏法了。天下人都认为这是应该的。
赵昭仪扰乱朝廷,亲自毁灭了继承人,她的亲属应该受到天诛。然而她的兄弟姐妹都在尊贵的位置上,接近皇帝,群臣都感到寒心,请求彻底追查此事!
丞相以下官员商议如何依法处理,皇帝于是免去了新成侯赵钦、赵钦的侄子成阳侯的爵位,将他们贬为庶人,并将他们的家属流放到辽西郡。
议郎耿育上疏说:‘我听说继承制度失去秩序,废嫡立庶,是圣人所禁止的,古今都是如此。然而太伯看到历法知道嫡子的地位,谦让不争,委身于吴、粤,这是权变之计,不按常理行事,最终让王季继承了王位,使圣嗣得以延续,最终拥有了天下,子孙继承基业七八百年,功绩超过三王,道德最为完备,因此尊号追及太王。所以世上必须有非常之变,然后才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承人没有及时确立,虽然还没有皇子,但百年之后可能无法掌控国家,权力太重,被女主所控制,女主骄横则欲望无穷,少主年幼则大臣无法辅佐,世上没有周公那样的辅佐者,恐怕会危及社稷,扰乱天下。他知道陛下有贤圣通明的德行,仁孝慈爱的心怀,有独到的见解,内心果断,因此废除了后宫逐渐掌权的趋势,断绝了微嗣祸乱的根源,想要将皇位传给陛下以安定宗庙。愚臣既不能深入援引安危之计,制定金匮之策,又不知如何推演圣德,述说先帝的志向,反而反复在朝廷内部审查,暴露私密之事,诬陷先帝有迷惑之过,导致宠妾被诛杀,这大大违背了贤圣的远见,辜负了先帝忧国的心意!论大德不拘泥于世俗,立大功不迎合众人,这是孝成皇帝深思熟虑远超众臣的原因,也是陛下圣德盛大符合皇天的原因,岂是当世那些庸庸碌碌的臣子所能比拟的!况且褒扬顺从君父的美德,匡救消除过去的过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事情不在当时坚决争辩,防患于未然,而是各自随波逐流以求容身;皇帝去世后,尊号已定,万事已毕,才去追究那些无法挽回的事情,揭露那些隐秘的过错,这是臣深感痛心的!希望陛下下令让有关部门讨论,如果如臣所言,应该向天下宣布,让所有人都明白先帝的圣意所在。否则,只会让诽谤之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传百蛮,近布海内,这绝不是先帝托付后事的意思。孝子应该善于继承父亲的志向,善于完成父亲的事业,希望陛下明察!
皇帝也认为太子得到了赵太后的支持,于是不再追究此事。
傅太后对赵太后有恩,赵太后也心向傅太后,因此太皇太后和王氏家族都怨恨她们。
丁酉日,光禄大夫傅喜被任命为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秋天,九月,甲辰日,有两颗陨石落在虞地。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再次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该再用定陶藩国的名称来冠以大号;车马、衣服都应该符合皇后的规格,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各自履行职责;还应该在京师为共皇立庙。’
皇帝再次将此事交给群臣讨论,大多数人都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母亲因儿子而尊贵,应该立尊号以彰显孝道。’
只有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认为不可。
师丹说:‘圣王制定礼法,取法于天地。尊卑之分,是为了正天地之位,不可混乱。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是母从子、妻从夫的意思。想要设立官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列,这不是‘尊无二上’的道理。定陶共皇的谥号已经确定,按礼法不能再改。礼法上说:‘父亲是士,儿子是天子,祭祀时用天子的礼仪,但尸体的衣服仍用士服’,儿子没有给父亲加爵位的道理,这是尊重父母。作为继承人的儿子,要为所继承的父亲服斩衰三年,而对亲生父母只服一年,这是尊重本祖、重视正统的表现。孝成皇帝的圣恩深远,因此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让共皇成为一国的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经完备。陛下既然继承了先帝的皇位,持重大宗,承继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按礼法不能再奉定陶共皇的祭祀进入宗庙。现在想在京师立庙,让臣下去祭祀,这是没有主祭者的行为。而且,亲缘关系尽了就应该毁庙。放弃一国太祖不堕的祭祀,而去进行没有主祭者、应当毁庙的不正之礼,这不是尊重厚待共皇的做法。’
师丹因此逐渐不合皇帝的心意。
这时有人上书说:‘古代用龟、贝作为货币,现在用钱代替,百姓因此贫穷,应该改回用龟、贝。’
皇帝问师丹,师丹回答说可以改。
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认为用钱已经很久了,很难突然改变。
师丹年老,忘记了自己之前的话,又顺从了公卿的意见。
师丹让官吏写奏章,官吏私下抄写了他的草稿。
丁、傅子弟听说后,
有人上书告发说:“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
皇上询问将军和中朝臣子,他们都回答说:“忠臣不应该公开进谏。大臣奏事,不应该泄露,应该由廷尉处理。”
事情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弹劾丹大不敬,事情还没有决定,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说:“丹的行为无可比拟,近世大臣中能像丹这样的很少。他发愤懑,上奏封事,没有经过深思远虑,让主簿书写,泄露的过错不在丹,因此贬黜他,恐怕不能平息众人的心。”
皇上将申咸、炔钦的官秩各降了两级。
于是下诏免去丹的官职,说:“朕认为你位尊任重,心怀诡计迷惑国家,进退违命,反复无常,非常为你感到羞耻!因为你曾经托付傅位,不忍心追究你的责任,现在上缴大司空、高乐侯的印绶,罢官回家!”
尚书令唐林上疏说:“我私下看到免去大司空丹的策书,非常痛心!君子写文章,应该为贤者讳。丹,是世儒的宗师,德行为国的长者,亲自教导圣上,位居三公;所犯的过错很小,海内没有见到他的大过。事情已经过去,免去爵位太重;京师的识者都认为应该恢复丹的爵位和封邑,让他继续奉朝请。希望陛下考虑众心,有以慰复师傅之臣!”
皇上听从了唐林的话,下诏赐丹关内侯的爵位。
皇上采纳了杜业的建议,召见硃博,起家复为光禄大夫;迁任京兆尹。
冬,十月,壬午,任命硃博为大司空。
中山王箕子,小时候有眼病,祖母冯太后亲自抚养照顾,多次祈祷祭祀以求解除。
皇上派中郎谒者张由带医生去治疗。
张由一向有狂易病,病发时,愤怒地离开,西归长安。
尚书簿责问张由擅自离开的情况,张由害怕,于是诬告中山太后诅咒皇上和傅太后。
傅太后与冯太后一起侍奉元帝,追怨冯太后,因此派御史丁玄调查;几十天,没有结果。
又派中谒者令史立处理;史立受傅太后的指使,希望得到封侯,处理冯太后的妹妹习和弟媳君之,死者数十人,诬告说:“诅咒,谋杀皇上,立中山王。”
责问冯太后,冯太后不服。
史立说:“熊上殿时多么勇敢,现在怎么这么怯懦!”
太后对左右说:“这是宫中的话,前世的事情,官吏怎么知道?想陷害我效仿!”
于是饮药自杀。
宜乡侯参、君之、习夫及子当相坐者,有的自杀,有的伏法,共死了十七人。
众人无不怜悯他们。
司隶孙宝上奏请求重新审理冯氏的案件,傅太后大怒说:“皇帝设置司隶,主要是为了监察我!冯氏的反事已经明白,所以想挑出来宣扬我的恶行,我应当坐罪!”
皇上于是顺从傅太后的意思,将孙宝下狱。
尚书仆射唐林争辩,皇上认为唐林结党营私,将他贬为敦煌鱼泽障候。
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坚持争辩,皇上为太后说话,释放孙宝,恢复官职。
张由因为先告发,赐爵关内侯;史立迁任中太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五-注解
阏逢摄提格: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阏逢是甲年的别称,摄提格是寅年的别称。
旃蒙单阏: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旃蒙是乙年的别称,单阏是卯年的别称。
甘泉:汉代皇帝的行宫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泰畤: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泰畤是祭祀天地的场所之一。
荧惑守心: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火星(荧惑)停留在心宿(心)附近,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丞相府议曹:汉代丞相府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参与政事讨论。
平陵:汉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贲丽:人名,汉代的一位星象学家。
上尊酒:古代皇帝赐予大臣的一种高级酒,象征尊贵和恩宠。
乘舆秘器:皇帝专用的车马和器物,象征皇权的威严。
少府:汉代官署之一,负责管理皇帝的私财和宫廷事务。
柱槛皆衣素:指宫殿的柱子和门槛都用素色布包裹,表示哀悼。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以仁德著称。
宋景公: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以仁德著称。
未央宫:汉代皇宫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长安城内。
赵昭仪: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的妹妹,因宫廷斗争而闻名。
班彪: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汉书》。
傅太后:汉哀帝的祖母,以权谋著称。
丁姬:汉哀帝的母亲。
定陶共王:汉哀帝的父亲,定陶是封地名。
董宏:汉代官员,因上书建议尊傅太后为帝太后而被免职。
王莽:西汉末年的权臣,后篡位建立新朝。
师丹:汉代官员,曾任左将军、关内侯等职。
郑声:指春秋时期郑国的音乐,儒家认为其淫靡不正。
黄门名倡:宫廷中的乐师和歌手。
刘歆:西汉末年的学者,王莽的重要支持者。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七略:刘歆所著的图书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股肱之材:比喻辅佐君主的重要人才,股肱指大腿和手臂,比喻得力的助手。
礼失而求诸野:出自《论语》,意指当礼仪丧失时,可以从民间寻找。
六艺:古代儒家教育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九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九种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井田法:古代中国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
名田:指私人拥有的土地。
奴婢: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分为官奴婢和私奴婢。
赋敛:指国家征收的赋税。
繇役:古代的一种劳役制度,百姓需为国家服劳役。
特进:古代官职名,位次于三公,是一种荣誉性的加官。
给事中: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参与朝政。
朝朔望:指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朝会。
三公:古代最高的三个官职,通常指太尉、司徒、司空。
五行: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
百川沸腾:出自《诗经》,形容河流泛滥成灾。
皇甫卿士:指皇甫规,东汉时期的官员,因治水不力而被指责。
汲黯:西汉时期的著名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
公孙弘:西汉时期的著名宰相,以廉洁奉公著称。
九河:古代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
堤防:古代为防止河水泛滥而修建的防护工程,通常由土石构成,沿河岸线修建。
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一带,是黄河的重要河段。
冀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北部等地,是黄河下游的重要区域。
漕渠:古代用于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河流相连,用于灌溉和分洪。
淇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淇县附近,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淇河的入河口。
荥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西部,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荥泽的所在地。
孝武皇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以其雄才大略和开疆拓土著称。
孝宣皇帝:指汉宣帝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以其恢复汉室和稳定政局著称。
谅暗不言:古代礼仪中的一种行为,指在丧期内保持沉默,不发表言论,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冢宰: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陈汤: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其远征西域、平定匈奴的功绩著称。
甘延寿:西汉时期的将领,与陈汤一同远征西域,立下赫赫战功。
郅支:古代西域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与汉朝为敌,后被陈汤击败。
诏记: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通常用于传达皇帝的旨意。
掖庭狱丞:汉代官职,负责管理掖庭狱,即皇宫中的监狱。
暴室狱:汉代皇宫中的监狱,专门关押皇室成员或与皇室有关的人员。
中黄门:汉代官职,负责皇宫内的日常事务,尤其是与皇帝起居相关的事务。
乳母:专门负责喂养皇室婴儿的女性,通常由官婢担任。
长信:汉代宫殿名,位于长安城内,是皇后居住的地方。
傅夫人:汉成帝的妃子,赵昭仪的姐姐,因涉及宫廷斗争而被牵连。
孝元皇帝:汉元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成帝的父亲。
定陶共皇太后:汉成帝的母亲,定陶共王的妻子,因其子即位而被尊为皇太后。
斩衰三年: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等级,子女为父母服丧三年。
丹:指大司空丹,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因其忠诚直谏而闻名。
廷尉:古代中国的司法官职,负责审理重大案件。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也参与朝政。
大司空: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水利、工程等事务。
高乐侯:丹的封号,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尚书令: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文书和朝政事务。
关内侯:古代爵位,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礼仪和文化事务。
京兆尹:古代官名,负责京城的行政事务。
中山王箕子:西汉时期的一位王子,因其祖母冯太后的关系而受到关注。
冯太后:西汉时期的一位太后,因其在宫廷中的影响力而闻名。
中郎谒者: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礼仪和接待事务。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司隶:古代官名,负责京城的治安和监察事务。
大司马: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光禄大夫龚胜: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其忠诚直谏而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五-评注
本文记载了汉成帝绥和二年的历史事件,主要围绕成帝的去世、哀帝的即位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展开。文章通过详细描述成帝去世前后的宫廷动态,展现了汉代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成帝去世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迅速升级,尤其是傅太后与王莽之间的较量,反映了外戚与权臣之间的激烈冲突。
文章还通过班彪的赞语,对成帝的统治进行了评价。班彪认为成帝虽然外表威严,但沉溺于酒色,导致赵氏乱内、外家擅朝,最终使得王氏逐渐掌握国命,为后来的王莽篡位埋下了伏笔。这一评价揭示了成帝统治的弊端,也反映了汉代后期政治腐败的根源。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哀帝即位后的政治举措。哀帝初立时,躬行俭约,试图通过节俭来整顿朝政,但由于外戚势力的强大,哀帝的统治并未能真正扭转局势。特别是傅太后的强势介入,使得哀帝的政令难以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文章最后提到了刘歆的《七略》,这是汉代重要的图书分类著作,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的繁荣。刘歆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类,提出了九流十家的学说,认为各家学说虽然观点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一观点体现了汉代学术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汉成帝去世前后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汉代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揭示了汉代后期政治腐败的根源。文章通过对成帝、哀帝以及傅太后、王莽等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外戚与权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皇帝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困境。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刘歆《七略》的介绍,展现了汉代学术思想的繁荣与多元性。
这段古文主要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思想文化背景。首先,文中提到‘礼失而求诸野’,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制的衰败,儒家学者试图从民间寻找礼制的根源,以恢复社会秩序。其次,文中提到‘六艺’和‘九家’,体现了当时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儒家学者主张通过修习六艺和借鉴九家之言,来达到‘通万方之略’的境界。
文中还提到了董仲舒和师丹关于土地制度的建议,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性。董仲舒主张恢复井田制,限制土地兼并,以缓解贫富差距。师丹则建议限制豪富吏民的土地和奴婢数量,以减轻贫弱百姓的负担。这些建议虽然未能完全实施,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土地问题的关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王莽的罢退和傅太后的干政,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王莽作为大司马,因与傅太后的矛盾而被罢退,但后来又被重新起用,显示了朝廷内部复杂的政治关系。傅太后的干政则引发了朝臣的不满,尤其是傅喜的谦退和师丹的进谏,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权力滥用的抵制。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地震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李寻和平当的应对建议。李寻从天象和五行理论出发,提出了修德、抑阴、崇阳的建议,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迷信解释。平当则从治水的角度提出了疏浚河道的建议,体现了当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还体现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背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黄河治理的策略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文中提到的堤防、漕渠等水利工程,不仅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和工程技术的体现。通过这些工程,古人试图控制黄河的泛滥,保护农田和居民的安全。
文中还提到了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功绩,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纪念方式。汉武帝以其开疆拓土的功绩被后人尊崇,而汉宣帝则以其恢复汉室和稳定政局的贡献被铭记。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是对其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古代礼仪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如‘谅暗不言’和‘冢宰’等,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规范和政治结构。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特色,也为后人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文中提到的陈汤和甘延寿的功绩,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防御和对外扩张的重视。陈汤和甘延寿的远征西域,不仅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也增强了汉朝的国力和影响力。这种对边疆防御和对外扩张的重视,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国家安全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黄河治理的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这段古文出自《汉书·外戚传》,主要记载了汉成帝时期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赵昭仪与许美人之间的冲突。赵昭仪作为汉成帝的宠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杀害许美人的儿子,甚至逼迫许美人自尽。这一事件反映了汉代宫廷内部的残酷斗争,尤其是后宫妃嫔之间为了争夺皇帝宠爱和子嗣继承权而进行的激烈竞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汉代宫廷政治的复杂性。赵昭仪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权力,更是为了确保赵氏家族在宫廷中的地位。她的行为虽然残忍,但在当时的宫廷环境中,这种行为并不罕见。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往往伴随着血腥和阴谋,赵昭仪的行为正是这种环境的产物。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赵昭仪的愤怒、许美人的无奈、汉成帝的犹豫,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赵昭仪在得知许美人生子后的激烈反应,表现出她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失去宠爱的恐惧。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实。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汉代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汉代后宫妃嫔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她们是否能为皇帝生下子嗣,尤其是皇子。因此,赵昭仪杀害许美人的儿子,不仅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更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这种制度性的压迫和竞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极大限制。
此外,这段文字还揭示了汉代宫廷中的权力结构。赵昭仪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地行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得到了汉成帝的宠爱和支持。汉成帝在赵昭仪与许美人的冲突中表现出明显的偏袒,这种偏袒不仅影响了宫廷内部的权力平衡,也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汉代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汉代宫廷政治和社会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描绘了西汉时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丹的忠诚直谏和冯太后的悲剧,展现了当时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艰难处境。丹因忠诚直谏而被贬黜,尽管有申咸、炔钦等人的辩护,但最终还是被免职。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忠诚直谏的官员的压制,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冯太后的悲剧则揭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阴谋。冯太后因被诬陷而自杀,其家族成员也因此受到牵连,多人被杀。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冯太后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此外,这段古文还展示了当时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挣扎。孙宝因请求重新审理冯氏案件而被下狱,尽管有唐林、傅喜、龚胜等人的辩护,但最终还是被贬职。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忠诚直谏的官员的压制,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丹的忠诚直谏和冯太后的悲剧,揭示了西汉时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它不仅展示了当时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艰难处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