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谊向触讳-原文
贾谊上疏文帝曰:
生为明帝,没为明神。
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虽有愚幼不光之嗣,犹得蒙业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
又云:
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
此既于生时谈死事,至云:
传之老母,
则是言其当终于太后之前,
又目其嗣为‘愚幼不肖’,
可谓指斥,
而帝不以为过,谊不以为疑。
刘向上书成帝谏王氏事曰:
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
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
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
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又云:
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
此乃于国存时说亡语,
而帝不以为过,向不以为疑,
至乞援近宗室,
几于自售,
亦不以为嫌也。
两人皆出于忠精至诚,
故尽言触忌讳而不自觉。
文帝以宽待下,圣德固尔;
而成帝亦能容之,后世难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谊向触讳-译文
贾谊向汉文帝上书说:‘如果一个人在世时是明智的皇帝,死后也能成为明智的神。让他的庙宇被称为太宗,地位在太祖之上,与汉朝的辉煌相匹配。即使有愚昧幼嫩的继承人,也能继承他的事业而国家安定;即使是在遗腹子出生后,由他继承皇位,国家也不会因此混乱。’他还说:‘即使是在万年之后,也要传位给老母和幼子。’这里他不仅在生前谈论死后的事情,甚至说到‘传位给老母’,这似乎是在说皇帝应该在太后的前面去世,还将他的继承人称为‘愚昧不肖’,这可以说是批评,但皇帝并没有认为这是过错,贾谊也没有因此产生怀疑。
刘向上书给汉成帝,劝谏关于王氏的事情说:‘王氏和刘氏,本就不能并存,陛下作为子孙,应该守护宗庙,却让国家的命运转移到外戚手中,降低到奴仆的地位,即使不是为了自己,又该如何对待宗庙呢?’他还说:‘天命所赋予的是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姓氏。’这是在国运昌盛的时候谈论国家灭亡的事情,而皇帝并没有认为这是过错,刘向上书也没有因此产生怀疑,甚至他请求借助近亲宗室的力量,几乎是在自我推荐,皇帝也没有因此产生嫌隙。
这两个人都出于忠诚和真诚,所以尽管他们的直言触犯了禁忌,却并不自觉。汉文帝对下属宽容,他的圣德确实是如此;而汉成帝也能容纳他们,这是后世难以达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谊向触讳-注解
明帝:指贾谊所赞颂的皇帝,即汉文帝刘恒,以明理治国著称。
没:古汉语中指去世,即死亡。
明神:指去世后的皇帝被尊为神明,是古代帝王死后被神化的表现。
顾成之庙:指顾成庙,是供奉皇帝的地方。
太宗:指继承太祖(汉高祖刘邦)的皇帝,即汉文帝刘恒。
太祖:指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汉亡极:指汉朝的疆域达到了极致。
愚幼不光之嗣:指愚笨且无光彩的继承人,是对继承人能力的贬低。
植遗腹:指在父亲去世后出生的孩子,即遗腹子。
朝委裘:指年幼的继承人被委以重任,裘指皮衣,比喻重任。
天下不乱:指国家在继承人年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
万年之后:指皇帝去世之后很久的时间。
老母弱子:指皇帝的母亲和年幼的继承人。
目:指称谓,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称呼。
愚幼不肖:指愚笨且不贤良的继承人。
刘氏:指汉朝的皇室,即刘邦的后代。
王氏:指汉朝时期的王姓外戚,如王莽。
国祚:指国家的统治权或政权。
皂隶:指古代的低级奴仆,这里比喻地位低下。
天命所授:指认为国家的统治权是上天授予的。
宗庙:指供奉祖先的庙宇,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
宽待下:指皇帝对臣子宽容对待。
圣德:指皇帝的圣明德行。
自售:指自我推销,这里指刘向主动提出建议。
自售不以为嫌:指皇帝不认为刘向的自我推销是可疑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谊向触讳-评注
贾谊上疏文帝曰:‘生为明帝,没为明神。’此句以生前的明帝与死后的明神相提并论,体现了贾谊对文帝的崇敬之情。‘生为明帝’意味着文帝在世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而‘没为明神’则暗示文帝离世后仍受到敬仰,成为神明。这种对帝王的赞誉,既是对文帝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汉室江山延续的期盼。
‘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贾谊在此处提出了对顾成庙的尊崇,将其与太祖相提并论,意在强调顾成庙的重要性,以及对汉室江山永续的期望。‘与汉亡极’则是对汉室江山稳固的期许。
‘虽有愚幼不光之嗣,犹得蒙业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贾谊此句表达了对文帝嗣子的宽容与信任。即便嗣子愚幼,也能继承先祖的基业,使国家安定。‘植遗腹’、‘朝委裘’等词语,描绘了文帝对嗣子的关爱与期望,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
‘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文帝对嗣子的信任,即使在他离世后,国家仍能由老母和弱子继承。‘老母弱子’代表了国家的未来,贾谊以此表达了对汉室江山后继有人的信心。
‘此既于生时谈死事,至云:“传之老母”,则是言其当终于太后之前,又目其嗣为“愚幼不肖”,可谓指斥,而帝不以为过,谊不以为疑。’贾谊在生时谈论文帝的身后事,甚至指出嗣子的不足,却未引起文帝的不满。这体现了文帝的宽容与大度,以及对贾谊的信任。
刘向上书成帝谏王氏事曰:‘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刘向上书成帝,以王氏与刘氏不能并立为由,劝谏成帝坚守宗庙,维护刘氏江山。‘降为皂隶’则是对王氏的贬低,表达了对刘氏的忠诚。
‘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刘向上书时,强调天命所授的广泛性,意在提醒成帝不要局限于刘氏一姓,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此句体现了刘向上书的忠心与智慧。
‘此乃于国存时说亡语,而帝不以为过,向不以为疑,至乞援近宗室,几于自售,亦不以为嫌也。’刘向上书时,尽管言辞激烈,却未引起成帝的不满。这体现了成帝的宽容与大度,以及对刘向上的信任。
‘两人皆出于忠精至诚,故尽言触忌讳而不自觉。’贾谊与刘向上皆出于忠心,敢于直言,即使触犯忌讳,也未曾察觉。这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担当。
‘文帝以宽待下,圣德固尔;而成帝亦能容之,后世难及也。’此句评价了文帝与成帝的宽容与大度,认为他们的圣德为后世所难及。这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士人的尊重与信任,以及士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