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原文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
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
尹彦明曰:
“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
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
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
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
范淳父亦曰:
“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
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
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
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
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
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
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
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译文
‘一以贯之’这句话,是圣贤们的学问心法。孔子用它来告诉曾子和子贡,但学者们还是觉得他们理解的不同。
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连曾子都不如。孔子对曾子,不需要他问就告诉他,曾子又深刻地回应说“是”。至于子贡,孔子就不足以让他理解了,所以先问他“多学习并且记住”的问题,结果子贡并不能理解并认为是对的,又怀疑它不对而再次询问,这时孔子才告诉他“我用一个原则贯穿始终”。即使听到了这句话,子贡还是不能像曾子那样简单地回应“是”。’
范淳父也说:‘先指出子贡的错误,然后再告诉他最重要的道理。’我私下认为这两位都是孔子的优秀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后简单回应,或者听到后不再提问,都已经默默地理解了言语背后的意义。
世上的儒者之所以轻视子贡,是因为他先接受了‘多学习并且记住’的原则,这恐怕是不对的。正当听到圣人的话是这样的,就立刻回答‘不是’,这不是尊敬老师的态度,所以子贡回答‘是’,然后紧接着问‘难道不是吗’?这难道是因为他不理解吗?或许有人认为孔子是特意选择告诉颜回和端木赐,这不是其他人能听到的,这又是不对的。颜回是颜家的孩子,端木赐是冉家的孙子,难道他们不够资格听到这些吗?曾子在回答了‘是’之后,正好有门人提问,所以他才说了‘忠诚和宽恕’的话。如果子贡当时也跟随着提问,孔子一定有办法教导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注解
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对曾子的教诲。这里的‘一’指的是一种根本的原则或道理,‘贯’则是贯穿、统帅的意思。孔子认为,所有的知识和道理都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来贯穿和统帅。这里的‘一以贯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知识体系的一贯性和整体性的追求。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意味着尊敬和尊崇。
曾子: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之一,以孝著称,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
子贡:子贡,名端木赐,孔子弟子之一,以口才和善于经商著称。
学者:学者,指那些研究学问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孔子的其他弟子。
尹彦明:尹彦明,可能是对当时某位学者或思想家的尊称。
多学而识之:多学而识之,出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
忠恕:忠恕,出自《论语·里仁》,孔子提倡的道德原则,忠是对人的忠诚,恕是对人的宽容。
默识:默识,指心中默默领会,不形于言。
世儒:世儒,指当时的儒家学者。
圣言:圣言,指圣人的言论,这里指孔子的言论。
参、赐:参、赐,指孔子的弟子曾参和子贡。
颜氏之子,冉氏之孙:颜氏之子,冉氏之孙,指的是颜回和冉求,他们是孔子的弟子,这里可能用来强调孔子弟子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学习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评注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一以贯之”的内涵,将其定位为圣贤心学的核心。‘一以贯之’强调的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统一思想或原则,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
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这里提到孔子将“一以贯之”的道理告诉了曾子和子贡,但学者们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却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样性和解读上的分歧。
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尹彦明通过对比子贡和曾子,指出子贡在学问上不及曾子。这种对比突出了曾子在理解孔子思想上的深刻性。
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这里描述了孔子直接告诉曾子“一以贯之”的道理,而曾子则用“唯”字回应,表示完全理解并接受。‘唯’字在这里不仅是对孔子教诲的肯定,也体现了曾子内心的虔诚与敬畏。
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这段话说明了子贡对“一以贯之”的理解不如曾子深刻。他先是询问“多学而识之”,然后又对此表示怀疑,最终在孔子点明“一以贯之”后,才真正理解。
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子贡对“一以贯之”的理解不及曾子,即使听说了孔子的教诲,也无法像曾子那样用“唯”字表达出内心的认同。
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范淳父认为,在教导子贡之前,先要指出他的错误,然后再告诉他重要的道理。这体现了儒家教育中的纠错与引导原则。
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这里作者认为,无论是曾子还是子贡,都是孔门的高才生,他们都能在听到教诲后默默领会其深意。
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作者指出,后世儒家学者之所以轻视子贡,是因为子贡先提出了“多学而识之”的观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这里分析了子贡在回答孔子问题时的心态,他认为直接否定孔子的话是不尊重师长的表现,因此先用“然”表示同意,然后提出疑问。
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作者认为,有人认为孔子只是选择性地告诉了颜回和子贡,其他人无法听到,这也是不正确的。
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作者以颜回和冉求为例,指出他们同样有资格听到孔子的教诲。
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这里描述了曾子在回答孔子问题后,又对门人讲述了“忠恕”之道,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实践和传承的特点。
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作者假设如果子贡当时也向孔子提问,孔子一定会有所指导,这进一步强调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