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燕昭汉光武之明-原文
乐毅为燕破齐,
或谗之昭王曰:
‘齐不下者两城耳,
非其力不能拔,
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南面而王耳。’
昭王斩言者,
遣使立毅为齐王。
毅惶恐不受,
以死自誓。
冯异定关中,
自以久在外,
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
百姓归心,
号为‘咸阳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
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
恩犹父子,
何嫌何疑,
而有惧意?’
及异破隗嚣,
诸将欲分其功,
玺书诮大司马以下,
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咸知毅、异之为名将,
然非二君之明,
必困谗口矣,
田单复齐国,
信陵君败秦兵,
陈汤诛郅支,
卢植破黄巾,
邓艾平蜀,
王浚平吴,
谢安却苻坚,
慕容垂挫桓温,
史万岁破突厥,
李靖灭吐谷浑,
郭子仪、李光弼中兴唐室,
李晟复京师,
皆有大功于社稷,
率为谮人所谮,
或至杀身。
区区庸主不足责,
唐太宗亦未能免。
营营青蝇,
亦可畏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燕昭汉光武之明-译文
乐毅帮助燕国攻破齐国,有人向燕昭王诬告乐毅说:‘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未被攻下,并不是燕国没有能力攻下,乐毅是想长期依靠军队的威势来使齐人屈服,他想要在齐国称王。’燕昭王听了这话,就杀了那个进言的人,并派使者去立乐毅为齐王。乐毅非常惶恐,拒绝接受,并誓言以死相抗。
冯异平定了关中地区,因为他长期在外,心中感到不安。有人上书说冯异的威望和权力非常重,百姓都心向他,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那封上书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表示感谢,光武帝下诏回复说:‘将军对国家有如父子般的恩情,有什么可疑忌的,会有恐惧之心呢?’等到冯异打败了隗嚣,其他将领想要分他的功劳,光武帝用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将领,称赞冯异的功劳如山一般巨大。
现在人们都知道乐毅和冯异是杰出的将领,但是如果不是这两位君主明智,他们一定会被谗言所困。田单使齐国复兴,信陵君打败了秦军,陈汤诛杀了郅支单于,卢植打败了黄巾军,邓艾平定了蜀地,王浚平定了吴国,谢安击退了苻坚,慕容垂挫败了桓温,史万岁打败了突厥,李靖灭掉了吐谷浑,郭子仪和李光弼使唐朝中兴,李晟收复了京城,他们对国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都被谗言所诬陷,有的甚至因此丧命。
那些平庸的君主是不值得责备的,即使是唐太宗也未能免于此。那些像苍蝇一样嗡嗡乱飞的谗言,也是非常可怕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燕昭汉光武之明-注解
乐毅: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他在燕昭王时期担任重要职务,成功攻破齐国,为燕国立下赫赫战功。
燕破齐:指乐毅指挥燕国军队攻破齐国,这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军事事件。
昭王: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在位期间任用乐毅,重用贤能,使燕国国力强盛。
谗之:指有人向昭王进谗言,诬陷乐毅。
昭王斩言者:昭王为了维护乐毅的名誉,斩杀了进谗言的人。
遣使立毅为齐王:昭王派遣使者立乐毅为齐王,以表彰他的功绩。
冯异:冯异,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忠诚和勇猛著称,曾在关中地区平定叛乱。
关中:指中国西北部的关中地区,历史上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
章言:指上书或奏章的内容。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以恢复汉室为己任。
玺书:皇帝的亲笔信,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谮人:指诬陷他人的人。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曾成功复国。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以智勇和仁义著称,曾击败秦军。
陈汤:西汉时期的将领,以勇猛著称,曾率军击败匈奴。
郅支:西汉时期的匈奴单于,陈汤曾率军击败他。
卢植:东汉时期的将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曾参与平定黄巾起义。
黄巾: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由张角等人领导。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曾平定蜀汉。
蜀:指蜀汉,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刘备建立。
王浚:晋朝时期的将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曾平定吴国。
吴:指东吴,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孙权建立。
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以智谋和从容应对危机著称,曾击败前秦苻坚。
苻坚:前秦的君主,曾试图统一北方,但最终被谢安击败。
慕容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君主,以勇猛和智谋著称,曾挫败前秦苻坚的进攻。
桓温:东晋时期的将领和政治家,曾试图篡位,但被慕容垂挫败。
史万岁:隋朝时期的将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曾击败突厥。
突厥:古代游牧民族,曾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
吐谷浑:古代游牧民族,曾与唐朝发生战争。
郭子仪: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忠诚和勇猛著称,曾平定安史之乱。
李光弼:唐朝时期的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中兴唐室:指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由郭子仪等人领导,恢复国力。
李晟:唐朝时期的将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曾收复长安。
长安:唐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青蝇:比喻进谗言的小人,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燕昭汉光武之明-评注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
此段描述了乐毅为燕国破齐国的壮举,以及随之而来的谗言和昭王的果断应对。‘齐不下者两城耳’一句,凸显了乐毅军事才能的高超,仅凭两城之差未能彻底征服齐国,实则暗指乐毅用兵之精妙。‘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则揭示了谗言者的险恶用心,他们试图挑拨昭王与乐毅的关系,企图让乐毅成为齐王,从而削弱燕国国力。昭王斩言者,体现了其明察秋毫、果断决策的帝王风范,此举既维护了乐毅的威信,也稳固了燕国的统治。
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
乐毅面对昭王的封赏,却惶恐不安,以死自誓,表现了他的忠诚与谦逊。‘惶恐’二字,不仅描绘了乐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凸显了他对国家大义的坚守。‘以死自誓’则进一步强调了乐毅的决心,彰显了他对燕国的忠诚。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冯异平定关中,却因久居外地,心中不安。‘定关中’一词,突显了冯异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久在外’则暗示了他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不自安’则表达了冯异内心的矛盾与焦虑,他既想为国家效力,又担心自己成为朝廷的猜忌对象。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以章示异。
有人上书称颂冯异的威望和民心,将他誉为‘咸阳王’。光武帝以此章示之,既是对冯异的肯定,也是对他忠诚的考验。‘章’字在此处具有多重含义,既指上书,也指忠诚的象征。‘咸阳王’则是对冯异功绩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成为威胁朝廷的势力。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冯异上书谢恩,光武帝回诏慰勉,强调冯异对国家的忠诚和父子般的恩情。‘恩犹父子’一句,既是对冯异忠诚的肯定,也是对他身份的尊重。‘何嫌何疑’则是对冯异猜忌的否定,‘惧意’则是对他内心的关怀。
及异破隗嚣,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冯异破隗嚣后,诸将欲分功,光武帝却以玺书诮讽大司马以下,赞誉冯异的功绩如山岳般崇高。‘玺书’体现了皇帝的权威,‘诮’字则是对那些贪功者的批评。‘功若丘山’则是对冯异功绩的高度评价,凸显了他的英勇与忠诚。
今人咸知毅、异之为名将,然非二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如今人们都知道乐毅和冯异是杰出的将领,但若非他们的明智,必定会被谗言所困。‘咸知’二字,表达了人们对两位将领的认可和尊敬。‘谗口’则是对那些恶意中伤者的讽刺,‘困’字则暗示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困境。
田单复齐国,信陵君败秦兵,陈汤诛郅支,卢植破黄巾,邓艾平蜀,王浚平吴,谢安却苻坚,慕容垂挫桓温,史万岁破突厥,李靖灭吐谷浑,郭子仪、李光弼中兴唐室,李晟复京师,皆有大功于社稷,率为谮人所谮,或至杀身。
此段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将领们的功绩,如田单、信陵君、陈汤、卢植、邓艾、王浚、谢安、慕容垂、史万岁、李靖、郭子仪、李光弼、李晟等。他们或复国、或败敌、或平叛、或中兴,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率为谮人所谮,或至杀身’一句,则揭示了这些将领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虽为国家效力,却因谗言而身陷险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区区庸主不足责,唐太宗亦未能免。
‘区区庸主’一词,是对那些昏庸无能的君主的讽刺。‘不足责’则表明,这些君主的昏庸无能并非不可原谅。‘唐太宗亦未能免’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即使是明智的君主,也难以避免受到谗言的困扰。
营营青蝇,亦可畏哉!
‘营营青蝇’一词,比喻那些恶意中伤、挑拨离间的小人。‘亦可畏哉’则表达了对这些小人的恐惧和警惕,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忠诚与正义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