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诽谤法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诽谤法-原文

汉宣帝诏群臣议武帝庙乐,

夏候胜曰:‘武帝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赤地数千里,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遂下狱,系再更冬,会赦,乃得免。

章帝时,孔僖、崔骃游太学,相与论武帝始为天子,崇信圣道,及后恣已,忘其前善。

为邻房生告其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下吏受讯。

僖以书自讼,乃勿问。

元帝时,贾捐之论珠崖事曰:‘武帝籍兵厉马,攘服夷狄,天下断狱万数,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是皆廓也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考三人所指武帝之失,捐之言最切,而三帝或罪或否,岂非夏候非议诏书,僖、骃诽谤,皆汉法所禁,如捐之直指其事,则在所不问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诽谤法-译文

汉宣帝下令让群臣讨论为汉武帝立庙的乐章,夏侯胜说:‘汉武帝耗尽了百姓的财力,奢侈无度,导致天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赤地千里,没有给百姓带来恩德,不适宜为他立庙乐。’于是丞相和御史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不遵守道义,夏侯胜因此被关进监狱,连续过了两个冬天,后来遇到大赦,才得以释放。

章帝时期,孔僖和崔骃在太学游玩,一起讨论汉武帝最初成为天子时,崇尚并信仰圣道,但后来放纵自己,忘记了过去的善行。被隔壁房间的学生告发他们诽谤先帝,讽刺当世,被下放到官吏那里接受审讯。孔僖写信为自己辩护,于是没有被追究。

元帝时期,贾捐之在讨论珠崖事件时说:‘汉武帝征兵备战,征服夷狄,天下案件成千上万,盗贼并起,频繁发动战争,父亲在前线战死,儿子在后方受伤,女子在堡垒上守卫,孤儿在道路上哭喊,老母亲和寡妇在巷子里哭泣,这都是因为汉武帝的奢侈和不断的征战导致的。’

考察这三位对汉武帝的批评,贾捐之的话最为直接。然而,三位皇帝或处罚或不予追究,难道不是因为夏侯胜非议诏书,孔僖和崔骃诽谤,这些都是汉法所禁止的,如果贾捐之直接指出这些事情,难道不会受到追究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诽谤法-注解

汉宣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汉昭帝的侄子,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庙乐:指为纪念汉武帝(刘彻)而建立的庙宇中的音乐,庙乐通常用于祭祀活动,以示对先帝的尊敬和怀念。

夏候胜: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直言进谏而著名。

竭民财力:指用尽民间的财力,形容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

奢泰亡度:奢侈浪费,没有限度。

天下虚耗:全国经济凋敝,资源枯竭。

百姓流离:百姓因战乱、饥荒等原因流离失所。

赤地数千里:形容土地荒芜,没有植被,极度贫瘠。

亡德泽于民:没有给百姓带来恩惠。

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国家政务。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行为。

劾奏:弹劾上奏,指官员对其他官员进行弹劾。

非议:非难,批评。

诏书: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毁先帝:诋毁先帝,不敬。

不道:不道德,不合法。

下狱:被关进监狱。

系再更冬:被关押了两个冬天。

会赦:遇到大赦,被释放。

章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刘炟,是汉光武帝的孙子。

孔僖: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孔子的后代。

崔骃: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太学: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培养官员的地方。

邻房生:相邻房间的学生,这里指孔僖和崔骃的同学。

诽谤:恶意中伤,诋毁他人。

先帝:已故的皇帝,这里指汉武帝。

刺讥:讽刺,讥讽。

当世:当时的社会环境。

下吏受讯:被下级官员审讯。

书自讼:写信为自己辩护。

元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奭,是汉武帝的孙子。

贾捐之: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直言进谏而著名。

珠崖事:指汉武帝时期对珠崖(今海南岛)的征伐。

籍兵厉马:征召士兵,准备战马,形容准备战争。

攘服夷狄:征服外族。

断狱万数:案件数量极多。

寇贼并起:盗贼同时兴起。

军旅数发:多次发动战争。

廓也泰大:过于奢侈,过度扩张。

征伐不休:战争不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诽谤法-评注

汉宣帝诏群臣议武帝庙乐,夏候胜曰:‘武帝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赤地数千里,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此段文字反映了夏候胜对武帝的评价。夏候胜以武帝的过度奢华和滥用民力为批判重点,指出武帝的统治导致国家财政空虚,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千里赤地,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夏候胜的这一言论,从儒家‘仁政’的角度出发,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不应过度追求个人享乐而损害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他的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君权与民生的关注。

‘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遂下狱,系再更冬,会赦,乃得免。’

夏候胜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牵连,被丞相和御史弹劾,被指责为非议诏书、毁谤先帝,最终被下狱。这一事件反映了汉代的言论管制和儒家思想的困境。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直言进谏往往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可能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夏候胜的经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局限性。

‘章帝时,孔僖、崔骃游太学,相与论武帝始为天子,崇信圣道,及后恣已,忘其前善。’

这段文字描述了孔僖和崔骃在太学中对武帝的评价。他们指出武帝最初崇信圣道,但后来恣意妄为,忘记了先前的善行。这种评价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知错能改’的观念,同时也揭示了武帝在统治过程中的矛盾性。

‘为邻房生告其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下吏受讯。僖以书自讼,乃勿问。’

孔僖因被人诬告诽谤先帝而下狱,但他通过上书自辩,最终得以免罪。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汉代言论管制的严苛,同时也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影响力。

‘元帝时,贾捐之论珠崖事曰:‘武帝籍兵厉马,攘服夷狄,天下断狱万数,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是皆廓也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贾捐之在元帝时期对武帝的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责武帝连年征战,导致国家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家庭破碎的惨状。贾捐之的这一言论,从儒家‘仁政’的角度出发,对武帝的统治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考三人所指武帝之失,捐之言最切,而三帝或罪或否,岂非夏候非议诏书,僖、骃诽谤,皆汉法所禁,如捐之直指其事,则在所不问乎?’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夏候胜、孔僖、崔骃和贾捐之四人对于武帝的评价,虽然都指出了武帝的失政,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夏候胜和孔僖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惩罚,崔骃因诽谤先帝而下狱,而贾捐之则因直指其事而免罪。这一现象反映了汉代政治环境中的言论管制和儒家思想的矛盾性。作者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表达了对汉代政治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思。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诽谤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