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封禅记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封禅记-原文

应劭《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翬、登陟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

其略云: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

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

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

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仰视岸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

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又云:

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

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

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无相应和者。

肠不能已,口不能默。

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

昨上下山,欲行追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

又云:

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欲出,长三丈所。

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

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

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

今应劭书脱略,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封禅记-译文

应劭的《汉官仪》中记载了马第伯的《封禅仪记》,详细记录了建武年间东封的事宜。在叙述中,他经常用‘天子’来指代‘国家’,对于山势险峻、攀登艰难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生动,我非常喜欢这些描述。

他简要地写道:‘那天早上上山,骑马前行;常常遇到险峻的山路,就下马步行牵着马,有时候步行,有时候骑马,两者差不多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仰望天关,就像从山谷底部仰望高耸的山峰。它的高度,就像看浮云一样;它的险峻,石壁深邃,仿佛没有道路可以通行。远远望去,那些人就像行走中的枯木,或者是白色的石头,或者是雪。过了一会儿,白色的东西移动过了树木,才知道那是人。实在难以攀登,四处都是躺在石头上的人,也多亏了携带的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又勉强互相搀扶着继续前行,到达了天关。自以为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询问路中的人,说还有十多里路。道路两旁的山崖,抬头看去,岸边的石头和松树郁郁葱葱,仿佛在云中。低头看溪谷,模糊不清,连丈尺都看不见。直接向上爬了七里,多亏了那些蜿蜒曲折的山路,被称为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攀爬上去。两个随从搀扶着,前面的人拉住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可以看到前面人的脚底,前面的人可以看到后面人的头顶,就像画一样。一开始上这条路,走十几步就休息一下。渐渐感到疲劳,嘴唇干裂,五六步就休息一次,跌跌撞撞地靠在地上,不避讳阴暗潮湿,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睛看到但脚却跟不上。’

他又说:‘封禅结束后,皇帝下诏让百官依次下山,国家随后。道路狭窄,步行时只能匍匐着斜着向上,起身靠近火炬,停下来也是零零散散的。步行时触碰到大石头,石头发出巨大的响声,但只有石头在喧闹,没有回应。内心无法抑制,口中也无法沉默。第二天,太医令询问皇帝的起居情况,皇帝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要追赶前面的人,想要休息却被后面的人踩到,道路险峻危险,国家并不觉得劳累。”’

他又说:‘东山被称为日观,鸡鸣时,可以看到太阳即将升起,大约有三丈高。秦观的人可以看到长安,吴观的人可以看到会稽,周观的人可以看到齐。’所有这些记载的文采都如此,但未曾被古代的贤人称赞过;秦、吴、周三观,也未曾有人使用过。现在应劭的书已经散失,只有刘昭在补充注释《东汉志》时提到了它,但也不是全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封禅记-注解

封禅: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通常指皇帝到泰山举行祭祀活动,象征天地间的最高权力。

建武: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指的是刘秀在位期间的时间。

天子:天子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意味着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山势峭翬:山势峭翬形容山势险峻,翬指山峰。

登陟:登陟指攀登,陟是攀登的意思。

劳困:劳困指劳累困苦。

中观:中观可能指山中的某个观景台或休息点。

天关:天关可能指通往山顶的最后一段险峻的关隘。

谷底:谷底指山谷的底部。

抗峰:抗峰指山峰,抗有高耸的意思。

浮云:浮云指飘浮在空中的云朵,这里用来形容山的高峻。

石壁窅窱:石壁窅窱形容石壁深邃幽暗。

道:道指道路,这里指通往山顶的道路。

羊肠逶迤:羊肠逶迤形容道路弯曲而狭窄,像羊肠一样。

环道:环道可能指环绕山顶的道路。

絙索:絙索指用来攀爬的绳索。

扶挟:扶挟指相互扶持,这里指两人互相搀扶着行走。

牒牒据顿地:牒牒据顿地形容行走艰难,步履蹒跚。

暗湿:暗湿指阴暗潮湿的地方。

炬火:炬火指火把,这里可能指夜晚行路时使用的火把。

讙:讙指喧闹,这里形容石头碰撞的声音很大。

起居:起居指日常生活,这里指皇帝的日常身体状况。

日观:日观可能指观赏日出的地方。

长安:长安是古代都城,这里指秦朝的都城。

会稽:会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指吴国的都城。

齐:齐是古代的一个国家,这里指周朝的齐地。

昔贤:昔贤指古代的贤人,这里指古代的文学家。

应劭:应劭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汉官仪》。

刘昭:刘昭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东汉志》。

补注:补注指对原有文献的补充注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封禅记-评注

应劭《汉官仪》中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一篇描绘古代帝王封禅仪式的佳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天子封禅过程中的艰辛与壮观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首段中,作者用‘骑行’、‘下骑步牵马’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封禅队伍在崎岖山路上行进的艰难。‘乍步乍骑且相半’一句,更是将队伍行进过程中的疲惫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这一句,通过‘仰望’这一动作,将读者带入到天关的壮丽景象中。‘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如视浮云’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天关的高峻与神秘。

‘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一句,通过‘石壁’、‘窅窱’等词语,将山势的险峻描绘得栩栩如生。‘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一句,则将登山者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一句,将登山者因疲惫而无法继续前行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一句,则展现了古代帝王封禅仪式中的细心安排,为登山者提供了必要的补给。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一句,再次强调了封禅队伍的坚韧不拔。‘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一句,则表现了登山者对距离的感知与认知。

‘其道旁山胁,仰视岸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一句,通过‘郁郁苍苍’、‘若在云中’等词语,将山间的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一句,则展现了山间溪谷的深邃与神秘。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一句,通过‘羊肠逶迤’、‘环道’等词语,将山路的曲折与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一句,则将登山者的团结与协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等句子,通过具体的数字,将登山者因疲惫而不得不休息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牒牒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一句,则将登山者因疲惫而无法正常行走的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一句,展现了封禅仪式的庄重与威严。‘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一句,则将下山时的艰难与危险描绘得栩栩如生。

‘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无相应和者’一句,通过‘触击’、‘讙’等词语,将下山时的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肠不能已,口不能默’一句,则表现了下山者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追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一句,展现了天子对封禅仪式的重视与尊重。

‘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欲出,长三丈所’一句,通过‘日观’、‘见日欲出’等词语,将日出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一句,则展现了封禅仪式的深远影响。

‘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马第伯才华的赞赏。‘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一句,则展现了封禅仪式的神秘与独特。

‘今应劭书脱略,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一句,则表现了《封禅仪记》的珍贵与难得。整篇文章,通过对封禅仪式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帝王封禅的庄重与神圣,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封禅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