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唐封禅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唐封禅-原文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

从此群臣不敢复言。

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

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

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到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

会河南、北大水、遂寝。

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

然不能几时,自为翻覆。

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唐封禅-译文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皇帝的车队东巡,群臣上奏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十年了,应该到泰山进行封禅仪式。皇帝下诏说:‘即位三十年,百姓的怨气都装满了肚子,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为什么要玷污七十二代以来的记录!如果郡县派人远道而来向我祝寿,夸大其词,美化事实,我一定会命令他们剃光头发去屯田。’从此以后,群臣不敢再提封禅的事。

两年后,皇帝在斋戒时,夜晚阅读《河图会昌符》,上面写着‘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皇帝被这篇文章感动,于是下诏让梁松等人查找《河图》、《洛书》中的预言,有关九世封禅的事情,于是上奏了三十六件事情。于是皇帝寻找汉武帝元封的故事,决定在三月进行封禅仪式。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因为四方的异族都臣服了,上表请求封禅,皇帝下诏不允许。贞观六年,他们再次请求,皇帝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天下安定,家家户户都富足,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关系呢?以前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认为文帝的贤能不如始皇吗?而且敬奉天,只要打扫干净然后祭拜就可以了,何必非得上泰山之巅,封上几尺土,然后才能表达自己的虔诚呢?’后来,皇帝想要同意他们的请求,但魏郑公却认为不可以,提出了六个疑问来争论,认为追求虚名反而会受到实际的伤害。恰逢河南、河北发生大水灾,封禅之事就暂时搁置了。

贞观十年,皇帝再次派房乔裁定封禅的礼仪,计划在贞观十六年二月,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恰逢彗星出现在太微星座,仪式就取消了。

我认为这两位皇帝都是不世出的有盛德之主,他们都清楚地知道封禅不是好事,并在诏书中明确表示,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然而,他们不能坚持多久,自己就改变了主意。光武帝被谶记所迷惑,太宗喜欢追求名声,从现在来看,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善政受到拖累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唐封禅-注解

汉光武:汉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建武三十年: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

车驾东巡:车驾,指皇帝的车队。东巡,指皇帝到东方巡视。

群臣:群臣,指朝廷中的大臣。

封禅:封禅,古代帝王在即位三十年或遇到重大祥瑞时,到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象征着君权神授。

泰山: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是中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祭祀天地的圣地。

七十二代之编录:指古代的史书或编年史,这里可能是指《史记》等史书。

髡令屯田:髡,剃去头发;令,命令;屯田,指在边远地区开垦土地,以供军队或流民居住。

河图会昌符:河图,古代传说中的天书;会昌符,指会昌年间出现的祥瑞之符。

赤刘之九,会命岱宗:赤刘,指汉朝,因为汉朝的始祖刘邦自称是赤帝之后;九,指九世;岱宗,即泰山。

梁松:梁松,东汉时期的大臣,曾参与封禅的策划。

河洛谶言:河洛谶言,指河图洛书上的预言,古代认为这些预言具有神秘的力量。

武帝元封故事:武帝,指汉武帝;元封,汉武帝的年号;故事,指封禅的仪式和过程。

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

四夷:四夷,指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

乂安:乂安,指国家安定。

扫地而祭:扫地,指打扫干净;祭,指祭祀。

魏郑公:魏郑公,即魏征,唐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六难:六难,指魏征提出的六个反对封禅的理由。

星孛太微:星孛,指彗星;太微,指天上的星座,这里指彗星出现在太微星座附近,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予谓:予,我;谓,认为。

不世出盛德之主:不世出,指非常罕见;盛德之主,指品德高尚的君主。

灼知:灼,非常;知,知道。

翻覆:翻覆,指反复无常,反复改变态度或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唐封禅-评注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此句描绘了汉光武帝刘秀在位三十年后,群臣建议他封禅泰山,以彰显其功绩和德行的场景。‘车驾东巡’暗示了皇帝亲自出巡,以示重视;‘宜封禅泰山’则表达了群臣对皇帝封禅的期待,泰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岳之首,封禅泰山是皇帝获得天命、彰显权威的重要仪式。

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

汉光武帝的诏书表达了他对封禅的拒绝,以及对群臣建议的回应。‘百姓怨气满腹’表明了光武帝对民情的关注,他担心封禅会加重百姓负担;‘欺天乎!’则体现了光武帝的谦逊和对天命的敬畏;‘必髡令屯田’则是对虚美言辞的惩罚,体现了光武帝的务实和严厉。

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

这句话描述了光武帝再次被谶记所惑,试图寻找封禅的依据。‘上斋’和‘夜读’表现了光武帝对谶记的重视和虔诚;‘赤刘之九,会命岱宗’则是谶记中的预言,暗示了光武帝的皇位传承;‘按索《河》、《洛》谶言’则是对古代预言的解读和运用。

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这句话说明了光武帝在找到封禅依据后,决定按照汉武帝元封的故事进行封禅,并在三月举行仪式。‘武帝元封故事’是对前代皇帝封禅的效仿,体现了光武帝对历史的尊重。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

这句话讲述了唐太宗时期,群臣建议封禅,但被唐太宗拒绝的场景。‘四夷咸服’表明了唐朝的强盛,但唐太宗却以‘诏不许’回应,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对天命的敬畏。

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唐太宗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他对封禅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封禅并非帝王盛事,而是‘庸何伤乎’(有何损害)的小事。他引用了秦始皇和汉文帝的例子,说明封禅并非衡量一个皇帝贤能的标准。‘事天’和‘扫地而祭’则体现了唐太宗对天命的尊重,以及对简朴仪式的推崇。

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到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

这句话描述了唐太宗在犹豫之后,魏郑公(魏征)提出反对意见,并列举了六个理由。魏征认为封禅是崇虚名而受实害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务实和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会河南、北大水、遂寝。

这句话说明了因为河南、北大水灾,唐太宗封禅的计划被迫搁置。

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这句话描述了唐太宗在十年后再次考虑封禅,并安排了具体的仪式和时间,但最终因为天象异常(星孛太微)而取消。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

这句话是对汉光武帝和唐太宗的评价。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具有高尚德行的皇帝,明确知道封禅的不必要性,并通过诏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值得称赞。

然不能几时,自为翻覆。

这句话指出两位皇帝虽然一开始反对封禅,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改变了主意,体现了他们的摇摆不定。

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

这句话分析了两位皇帝改变态度的原因。光武帝受到谶记的影响,而唐太宗则是因为追求虚名。作者认为,这种追求虚名的行为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善政,这是值得反思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汉唐封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