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杨虞卿-原文
刘禹锡有《寄毗陵杨给事》诗云:
“曾主鱼书轻刺史,今朝自请左鱼来。
“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
以其时考之,盖杨虞卿也。
按唐文宗大和七年,以李德裕为相,与之论朋党事。
时给事中杨虞卿、萧澣、中书舍人张元夫依附权要,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上闻而恶之,于是出虞卿为常州刺史,澣为郑州刺史,元夫为汝州刺史。
皆李宗闵客也。
他日,上复言及朋党,宗闵曰:
“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
德裕曰:
“给事中、中书舍人非美官而何?”
宗闵失色。
然则虞卿之刺毗陵,乃为朝廷所逐耳,禹锡犹以为自请,诗人之言,渠可信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杨虞卿-译文
刘禹锡在《寄毗陵杨给事》这首诗中写道:‘曾经轻松地担任过鱼书的主管,现在自己请求左鱼来担任。青云直上没有多少空间,却要斜着飞行来寻找势头的回转。’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里所说的应该是杨虞卿。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李德裕被任命为宰相,与杨虞卿讨论朋党问题。当时担任给事中的杨虞卿、萧澣,以及中书舍人张元夫,都依附于权贵,上扰执政,下扰有司,皇帝听闻后很讨厌他们,于是将杨虞卿贬为常州刺史,萧澣贬为郑州刺史,张元夫贬为汝州刺史。他们都是李宗闵的门客。
后来,皇帝再次提到朋党问题,李宗闵说:‘我本来就知道,所以像杨虞卿这样的人,我都不会给他们好的官职。’李德裕反问:‘给事中和中书舍人难道不是好官职吗?’李宗闵脸色都变了。
那么,杨虞卿被贬为毗陵刺史,实际上是被朝廷驱逐的,刘禹锡却认为是他自己请求的,诗人的话,怎么能全信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杨虞卿-注解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寄毗陵杨给事:指刘禹锡写给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的杨给事的诗。
鱼书:古代官府间往来的文书,用鱼形木片作为封印,故称。
刺史:古代官职,负责一州的行政、军事、司法等事务。
左鱼:古代官印的一种,因形状似鱼,故称。
青云直上:比喻官场升迁顺利,前途光明。
斜飞取势回:比喻用巧妙的手段达到目的。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唐文宗时期。
李德裕:唐代宰相,以政治才能著称。
朋党:指政治上的派系,通常指结党营私的小团体。
给事中:唐代官职,掌管宫中机密,参与决策。
中书舍人:唐代官职,掌管宫中机要文书。
权要:有权势的人。
有司:指官府、官员。
朝廷:指皇帝和中央政府。
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
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
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
李宗闵:唐代宰相,与李德裕齐名,有“李杜”之称。
美官:指官职优厚、地位显赫的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杨虞卿-评注
刘禹锡的《寄毗陵杨给事》一诗,通过对杨虞卿仕途变迁的描述,展现了一位诗人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感慨与讽刺。
首句‘曾主鱼书轻刺史’中的‘鱼书’指的是古代官员任命的文书,‘轻刺史’则是对杨虞卿曾经担任的常州刺史职位的不屑。这里刘禹锡运用了借代手法,以‘鱼书’代指官职,以‘轻’字表现出对杨虞卿过去轻视官职的态度。
‘今朝自请左鱼来’中的‘左鱼’指的是官员自请离职的文书,‘自请’一词暗示了杨虞卿主动请辞的意味。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讽刺了杨虞卿过去轻视官职与现在主动离职的矛盾行为。
‘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中的‘青云直上’比喻官场升迁,‘斜飞取势回’则比喻杨虞卿在官场失意后,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恢复势力。这里刘禹锡运用了比喻和反讽,表达了对杨虞卿政治手段的批评。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是在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写的,当时李德裕为相,与杨虞卿等人发生政治斗争。诗中提到的‘给事中、中书舍人’等官职,是当时权要的象征。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揭露了当时官场朋党之争的丑恶。
‘然则虞卿之刺毗陵,乃为朝廷所逐耳,禹锡犹以为自请,诗人之言,渠可信哉!’这句话是刘禹锡对杨虞卿自请离职的质疑。他认为杨虞卿被朝廷逐出,却伪装成自请离职,这种虚伪的行为是不值得信任的。这里刘禹锡以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表达了对杨虞卿人格的否定。
整首诗通过对杨虞卿仕途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官场朋党之争的残酷现实,以及诗人对虚伪政治行为的批判。刘禹锡以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深刻洞察力,展现了古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