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唐诗戏语-原文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
“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诗也。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诗也。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诗也。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诗也。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
高骈在西川,筑城御蛮,朝廷疑之,徒镇荆南,作《风筝》诗以见意曰:“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
今人亦好引此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唐诗戏语-译文
士人在下棋喝酒的时候,喜欢引用一些戏谑的语言来增加谈话的乐趣,这些话大多来自唐诗,年轻人大多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我只是在这里随意记下了这些。
‘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杜牧的《送隐者》诗。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李涉的诗。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这是杜荀鹤的诗。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郑谷的诗。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些都是罗隐的诗。
高骈在西川筑城抵御蛮族,朝廷怀疑他,于是调他去镇守荆南,他写了《风筝》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现在的人也喜欢引用这句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唐诗戏语-注解
士人:指古代有文化修养的人,通常指读书人。
棋酒间:指下棋饮酒的场合,常用来比喻闲适的生活。
称引:引用,举出。
戏语:幽默风趣的话语。
谭笑:谈话笑语,指轻松愉快的交谈。
唐人诗:唐代诗人的诗作。
后生:后辈,年轻人。
所从出:出处,来源。
漫识:随意地记住。
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一句诗,意指世间公正之处在于白发(老年),但即使是尊贵的人头上也不会有白发。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
送隐者:杜牧的诗作,送别隐士。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的诗句,描述在竹林寺院偶遇僧人谈话,从而得到半日闲暇。
李涉:唐代诗人。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杜荀鹤的诗句,表达了对出家人是否真正看破红尘的疑问。
杜荀鹤:唐代诗人。
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的诗句,意味着不如保持沉默,度过余生。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的诗句,描述离别时的情景,两人分别去不同的地方。
郑谷:唐代诗人。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的诗句,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态度。
罗隐:唐代诗人。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罗隐的诗句,劝人说话不要过于直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的诗句,比喻自己如同飘散的柳絮,无法安定,也无法束缚他人。
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罗隐的诗句,意味着新的生命和变化将不断出现,春风不断吹拂,带来新的生机。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的诗句,表达了自己虽然辛勤劳动,但成果却难以预知归谁享受。
高骈:唐代将领、诗人。
西川:指四川西部地区。
筑城御蛮:指在西部边疆筑城防御外敌。
朝廷疑之:朝廷对他有所怀疑。
徒镇荆南:被调任到荆南地区担任镇守。
风筝:高骈的诗作,通过风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高骈的诗句,描述筝声在碧空中回荡,宫商(音乐五音)随风传递。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高骈的诗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而无法持久的感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唐诗戏语-评注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
此句描绘了士人在棋酒之乐中,喜欢引用戏谑之语来增添谈笑的乐趣。这些戏语大多源自唐代诗人之作,而年轻的士人往往不清楚其出处,只能模糊地记下其中的一些片段。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诗词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同时也揭示了后世对于古诗词知识的遗忘与缺失。
“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诗也。
此句出自杜牧的《送隐者》,以白发象征岁月的流逝,指出世间万物皆有生老病死,唯有贵人的头上白发不曾增多,暗喻了世间不公与命运的无奈。杜牧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诗也。
此句出自李涉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偶遇僧人闲谈,得以享受半日清闲的生活。诗句中的“浮生”一语双关,既指短暂的人生,也指漂泊不定的人生。诗人通过对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淡泊名利的向往。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诗也。
这两句诗均出自杜荀鹤之手。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出家人修行无成的担忧;第二句则通过对比“啼血”与“缄口”,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杜荀鹤的诗歌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诗也。
此句出自郑谷的诗作,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诗句中的“风笛”与“离亭”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令人感伤。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
这五句诗均出自罗隐,通过对比今朝与明日、飞絮与垂丝、新条与春风、百花与蜜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罗隐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苦难的感慨。
高骈在西川,筑城御蛮,朝廷疑之,徒镇荆南,作《风筝》诗以见意曰:“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今人亦好引此句也。
高骈此句诗反映了他在西川筑城御蛮时,因朝廷疑虑而被调至荆南的无奈与悲愤。诗句以筝声为喻,表达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孤立无援。高骈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士人的忠诚与抗争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矛盾。此句诗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至今仍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