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周南召南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周南召南-原文

《毛诗•序》曰:

《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

据文义,“周公”、“召公”二“公”字,皆合为“南”字,则与上下文相应,盖简策误耳。

“王者之风”,恐不当系之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与”召公”自不相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周南召南-译文

《毛诗•序》说:‘《关雎》、《麟趾》这两首诗所体现的风化,是君王的风范,所以它们被归功于周公,‘南’字指的是风化从北方传播到南方。《鹊巢》、《驺虞》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德行,是诸侯的风范,是先王用来教育的,所以它们被归功于召公。《周南》、《召南》这两部分,是正道和起始之道。’根据文义,‘周公’、‘召公’这两个‘公’字,合并起来应该是一个‘南’字,这与上下文相呼应,可能是简策上的错误。‘王者之风’,可能不应该归功于周公,而‘先王之所以教’,又与召公没有直接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周南召南-注解

《毛诗•序》:《毛诗》即《诗经》的毛传,序是《诗经》各篇的序言,这里指的是《诗经》中《周南》和《召南》两部分的序言。

《关雎》:《诗经》中的一篇,是《周南》的第一篇,通常被解释为描写男女爱情的诗。

《麟趾》:《诗经》中的一篇,是《周南》的第三篇,象征着王者的美德。

王者之风:指君王的德行和风范,这里指《关雎》和《麟趾》所体现的君王的风范。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是周朝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家五圣之一。

南:在这里,‘南’字可能是简策(古书)中的误写,原文中的‘公’字被误写为‘南’。

化:教化,指通过教育来感化人心,使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鹊巢》:《诗经》中的一篇,是《召南》的第一篇,象征诸侯的德行。

《驺虞》:《诗经》中的一篇,是《召南》的第三篇,象征诸侯的仁德。

诸侯之风:指诸侯国的风气和道德规范,这里指《鹊巢》和《驺虞》所体现的诸侯的德行。

召公:召公奭,周公的后代,周朝的贵族,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

正始之道:正始之道,指《周南》和《召南》所体现的道德和教化原则。

先王之所以教: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这里指周公和召公所传承的古代君王的教化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周南召南-评注

《毛诗•序》开篇即点明了《关雎》、《麟趾》两篇诗歌的风格与性质,称其为‘王者之风’。这一表述体现了古人对诗歌的崇高评价,将其与王者的风范相提并论,凸显了这两篇诗歌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王者之风’一语双关,既指诗歌的风格,也暗含了诗歌所传达的王者之德与风范。

‘故系之周公’一句,将这两篇诗歌与周公联系起来。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父,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古代文化中,周公被尊为贤臣的典范,他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备受推崇。将‘王者之风’与周公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周公的崇敬之情。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一句,解释了‘周公’与‘南’的关系。这里的‘南’字,既指代周公,也指代南方。古文中‘南’字与‘公’字形似,可能是因为简策的误写,将‘公’字误写为‘南’字。这种误写虽然是一个笔误,却为这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一句,将《鹊巢》、《驺虞》两篇诗歌的风格定位为‘诸侯之风’。‘诸侯之风’与‘王者之风’相对,表明这两篇诗歌的风格与内容更适合表现诸侯的德行与风范。

‘先王之所以教’一句,说明了这两篇诗歌的教育意义。‘先王’指的是古代的贤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之所以教’则强调了这两篇诗歌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诗歌来传授道德与教化。

‘故系之召公’一句,将《鹊巢》、《驺虞》两篇诗歌与召公联系起来。召公,即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父,同样在古代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里将‘诸侯之风’与召公相联系,可能是基于召公在政治、文化上的贡献。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一句,总结了《周南》、《召南》两篇诗歌的特点,即它们是‘正始之道’的体现。‘正始之道’指的是古代的道德准则和教化原则,这两篇诗歌被认为是这种原则的典范。

总体而言,《毛诗•序》这段文字通过对诗歌风格、作者、教育意义的阐述,展现了古代文化对诗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同时,通过对‘周公’、‘召公’等历史人物的提及,也体现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崇敬。这段文字不仅是对诗歌的赏析,也是对古代文化、历史观念的深刻解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周南召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