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南乡掾史-原文
金石刻有《晋南乡太守马整碑》,
其阴刻掾史以下姓名,合三百五十一。
议曹祭酒十一人,掾二十九人,诸曹掾、史、书佐、循行、干百三十一人,
从掾位者九十六人,从史位者三十一人,
部曲督将三十六人,其冗如此。
以《晋史》考之,南乡本南阳西界,魏武平荆州,始分为郡。
至晋泰始中,所管八县,才二万户耳,而掾史若是之多!
掾史既然,吏士又可知矣。
民力安得不困哉!
整乃宗室安平王孚之孙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南乡掾史-译文
金石上刻有《晋南乡太守马整碑》,碑的背面刻有掾史以下的姓名,共有三百五十一人。
其中议曹祭酒有十一人,掾有二十九人,各曹的掾、史、书佐、循行、干百等共有三百三十一人,跟随掾位的还有九十六人,跟随史位的则有三十一人,部曲督将有三十六人,情况就是这样。
根据《晋史》的记载,南乡原本是南阳的西部边界,魏武帝平定荆州后,才开始设立郡。
到了晋泰始年间,南乡郡所管辖的八个县,人口才不过两万户,然而掾史的数量却如此之多!既然掾史数量如此,那么吏士的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民众的力气怎能不感到困乏呢!马整是宗室安平王司马孚的孙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南乡掾史-注解
金石刻:指用金属或石料雕刻的碑文或铭文,古代用于记载重要事件、人物或铭文。
晋南乡太守马整碑:指一块刻有晋朝南乡太守马整事迹的碑文。
阴刻:指在碑文或铭文上刻写的反面文字,通常不易直接看到。
掾史:古代官职,掾指地方官属中的低级官员,史指记录官,两者合称指地方政府的文职官员。
议曹祭酒:古代官职,议曹指负责议论政事,祭酒指主管祭祀的官员。
诸曹掾、史、书佐、循行、干:古代官职,诸曹指政府各部门,掾、史、书佐、循行、干都是各部门中的不同职务。
部曲督将:古代军队编制中的官员,部曲指军队的编制单位,督将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冗:指官员过多,超出实际需要,造成机构臃肿。
晋史:指晋朝的历史记载,这里指《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郡治。
魏武平荆州:指三国时期曹操平定荆州地区,荆州是当时的一个军事、政治重镇。
晋泰始中:晋朝泰始年间,泰始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八县:指南乡郡下辖的八个县。
二万户:指人口数量,古代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口。
宗室:指皇族成员,这里指马整是皇族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一-南乡掾史-评注
金石刻有《晋南乡太守马整碑》,其阴刻掾史以下姓名,合三百五十一。
此句点明了碑刻的内容,即《晋南乡太守马整碑》上刻有三百五十一位掾史的姓名。‘金石刻’一词,既体现了碑刻的材质和坚固性,也暗示了碑刻内容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掾史’作为古代官职,反映了当时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官员的任命情况。
议曹祭酒十一人,掾二十九人,诸曹掾、史、书佐、循行、干百三十一人,从掾位者九十六人,从史位者三十一人,部曲督将三十六人,其冗如此。
此句详细列举了南乡郡的官员名单和数量,通过数字的罗列,展现了当时地方行政机构的庞大和官员的冗余。‘议曹祭酒’、‘掾’、‘史’等官职名称,体现了古代官制和职权的划分。‘冗’字的使用,暗示了官员数量的过多,可能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以《晋史》考之,南乡本南阳西界,魏武平荆州,始分为郡。至晋泰始中,所管八县,才二万户耳,而掾史若是之多!掾史既然,吏士又可知矣。
此句通过对《晋史》的考证,说明了南乡郡的历史背景和行政状况。‘以《晋史》考之’表明了作者对史料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历史事实的严谨态度。‘南乡本南阳西界’等描述,揭示了南乡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掾史若是之多’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官员数量的异常,进一步揭示了当时行政管理的混乱。
民力安得不困哉!整乃宗室安平王孚之孙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力的担忧。‘民力安得不困哉’的疑问,反映了官员冗余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整乃宗室安平王孚之孙也’一句,揭示了马整的身份背景,暗示了官员任命可能存在世袭和宗室干预的情况,进一步揭示了当时政治体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