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致仕之失-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谓之得谢,美名也。
汉韦贤、薛广德、疏广、疏受,或县安车以示子孙,卖黄金以侈君赐,为荣多矣。
至于龚胜、郑弘辈,亦诏策褒表,郡县存问,合于三代敬老之义。
本朝尤重之。
大臣告老,必宠以东宫师傅、侍从。
耆艾若晁迥、孙奭、李柬之亦然。
宣和以前,盖未有既死而方乞致仕者,南渡之后,故实散亡,于是朝奉、武翼郎以上,不以内外高卑,率为此举。
其最甚而无理者,虽宰相辅臣,考终于位,其家发哀即服,降旨声钟给赙,既已阅日,方且为之告廷出命,纶书之中,不免有亲医药、介寿康之语。
如秦太师、万俟丞相、陈鲁公、沈必先、王时亨、郑仲益是已。
其在外者,非易箦属纩,不复有请,间千百人中有一二焉,则知与不知,骇惜其死,子弟游宦远地,往往饮泣不宁,谒急奔命,故及无事日,不敢为之。
绍兴二十九年,予为吏部郎,因轮对,奏言:
“乞令吏部立法,自今日以往,当得致仁恩泽之人物故者,即以告所在州,州上省部,然后夷考其平生,非有赃私过恶于式有累者,辄官其后人。
若真能陈义引年,或辞荣知止者,乞厚其节礼,以厉风谷,贤于率天下为伪也。”
太上览奏,欣纳曰:
“朕记得此事之废,方四十年,当如卿语。”
既下三省,诸公多以为是,而首相汤岐公独难之,其议遂寝,今不复可正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致仕之失-译文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退休,这被称为‘得谢’,是一个美好的名声。汉朝的韦贤、薛广德、疏广、疏受等人,有的坐着安稳的车子向子孙展示,有的卖掉黄金来炫耀皇帝的赏赐,都以此为荣。至于龚胜、郑弘这些人,也受到皇帝的诏书和表彰,郡县官员会去慰问他们,这符合三代时期尊敬老人的传统。本朝特别重视这一点。大臣退休,一定会被任命为东宫师傅或侍从,享受尊宠。像晁迥、孙奭、李柬之这样的老者也是如此。宣和年间以前,几乎没有人在死后才请求退休的。南渡之后,这些旧例逐渐散失,于是朝奉、武翼郎以上的官员,不论内外高低,都纷纷效仿。其中最过分且不合理的是,即使是宰相和辅臣,在位上去世后,家中开始办丧事时,皇帝就会下旨敲钟赐予丧葬费,等到过了几天,才宣布出丧的命令,诏书中不免会有亲医药、祝寿康的话语。比如秦太师、万俟丞相、陈鲁公、沈必先、王时亨、郑仲益等人就是这样。那些在外地的官员,如果不是临终时才请求退休,就不会再提出请求,每千百人中可能有一两个这样做的,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的人,都会对他们的去世感到惊讶和惋惜。如果子弟在远地做官,常常会哭泣不安,急忙赶回家中,因此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不敢这样做。绍兴二十九年,我担任吏部郎中,因为轮到对答,上奏说:‘请求让吏部制定法律,从今天开始,对于那些应该得到仁恩和恩泽而去世的人,就通知他们所在的州,州上报省部,然后全面审查他们的一生,如果没有犯有贪污私弊等严重错误,就任命他们的后代为官。如果他们确实能陈述自己的道德和年龄,或者辞去荣耀知道适可而止的人,请求给予他们丰厚的礼遇,以此来激励风气,这比让天下人都做假要好。’皇帝看了我的奏章,高兴地接受说:‘我记得这件事被废除,已经有四十年了,应该按照你的话去做。’奏章下发给三省后,众人都认为是对的,但首相汤岐公却认为很难实施,这个提议就这样被搁置了,现在已经无法纠正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致仕之失-注解
大夫: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通常指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致事:辞去官职。
得谢:得到退休的美名。
韦贤: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薛广德: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疏广: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疏受: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县安车:古代一种安适的车,此处指退休后享受的待遇。
侈君赐:过分地炫耀皇帝的赏赐。
荣多矣:非常荣耀。
龚胜: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郑弘: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诏策褒表:皇帝下诏书表彰。
郡县存问:地方官员前来慰问。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此处泛指古代。
耆艾:年老的人。
晁迥:宋代官员。
孙奭:宋代官员。
李柬之:宋代官员。
宣和:宋代的一个年号。
朝奉:古代对朝廷官员的尊称。
武翼郎:古代官职,属武官。
内外:朝廷内外。
高卑:高低贵贱。
易箦属纩:古代丧葬习俗,指用竹席和丝绵包裹尸体。
纶书:皇帝的诏书。
亲医药:亲自探望病人的病情。
介寿康:祝愿长寿健康。
秦太师:秦朝的太师。
万俟丞相:万俟姓的丞相。
陈鲁公:陈姓的鲁国公。
沈必先:沈姓的必先。
王时亨:王姓的时亨。
郑仲益:郑姓的仲益。
绍兴:南宋的一个年号。
吏部郎:宋代官职,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轮对:古代官员的一种汇报工作方式。
致仁恩泽:表示对有功之人的仁爱和恩惠。
式有累:形式上有瑕疵。
节礼:对有德行的人的尊敬和礼遇。
厉风谷:激励风气和道德。
伪:虚假的行为或态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致仕之失-评注
大夫七十而致事,谓之得谢,美名也。
此句开篇点题,阐述了古代大夫在七十岁时退休的荣誉。‘得谢’一词,既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肯定。
汉韦贤、薛广德、疏广、疏受,或县安车以示子孙,卖黄金以侈君赐,为荣多矣。
此句列举了汉代几位著名的大夫,他们在退休后,或以安车示子孙,或卖黄金以炫耀君赐,这些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荣耀,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退休官员的尊重和重视。
至于龚胜、郑弘辈,亦诏策褒表,郡县存问,合于三代敬老之义。
此句提到了龚胜、郑弘等人,他们在退休后,也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郡县的慰问,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敬老传统。
本朝尤重之。
此句表明,本朝(指宋朝)对退休官员的重视程度更高,这与宋朝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大臣告老,必宠以东宫师傅、侍从。
此句说明,退休的大臣通常会被朝廷宠爱,成为东宫师傅或侍从,这既是对他们过去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角色的期待。
耆艾若晁迥、孙奭、李柬之亦然。
此句以晁迥、孙奭、李柬之为例,进一步说明了退休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
宣和以前,盖未有既死而方乞致仕者,南渡之后,故实散亡,于是朝奉、武翼郎以上,不以内外高卑,率为此举。
此句对比了宣和以前和南渡之后的情况,说明了退休制度的变化。南渡之后,退休制度逐渐放宽,不再受限于身份地位。
其最甚而无理者,虽宰相辅臣,考终于位,其家发哀即服,降旨声钟给赙,既已阅日,方且为之告廷出命,纶书之中,不免有亲医药、介寿康之语。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无理的退休行为,即使是对宰相辅臣,也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伪。
如秦太师、万俟丞相、陈鲁公、沈必先、王时亨、郑仲益是已。
此句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上述批评。
其在外者,非易箦属纩,不复有请,间千百人中有一二焉,则知与不知,骇惜其死,子弟游宦远地,往往饮泣不宁,谒急奔命,故及无事日,不敢为之。
此句描述了退休官员在外的境遇,以及他们对退休的态度。
绍兴二十九年,予为吏部郎,因轮对,奏言:‘乞令吏部立法,自今日以往,当得致仁恩泽之人物故者,即以告所在州,州上省部,然后夷考其平生,非有赃私过恶于式有累者,辄官其后人。若真能陈义引年,或辞荣知止者,乞厚其节礼,以厉风谷,贤于率天下为伪也。’
此句是作者对当时退休制度的批评和建议,他建议吏部立法,对退休官员的后人进行考核,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太上览奏,欣纳曰:‘朕记得此事之废,方四十年,当如卿语。’
此句表明,皇帝对作者的建议表示赞同,并承诺将此事恢复。
既下三省,诸公多以为是,而首相汤岐公独难之,其议遂寝,今不复可正云。
此句说明了作者的建议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赞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最终未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