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汉丞相-原文
汉丞相或终于位,
或免就国,
或免为庶人,
或致仕,
或以罪死,
其复召用者,
但为光禄大夫或特进,
优游散秩,
未尝有除他官者也。
御史大夫则间为九卿、将军。
至东汉则大不然。
始于光武时,
王梁罢大司空而为中郎将,
其后三公去位,
辄复为大夫、列卿。
如崔烈历司徒、太尉之后,
乃为城门校尉,
其体貌大臣之礼亦衰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汉丞相-译文
汉朝的丞相有的最终退休,有的被免职后回到自己的封地,有的被免职成为平民,有的退休,有的因为犯罪被处死。那些被重新召回使用的,只是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或者特进,享受优待,散职闲职,从未被任命为其他官职。
御史大夫有时会被任命为九卿或者将军。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光武帝时期开始,王梁被免去大司空的职位后,被任命为中郎将。此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离开职位后,又常常被任命为大夫或者列卿。比如崔烈历任司徒、太尉之后,就被任命为城门校尉,他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作为大臣的礼仪也衰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汉丞相-注解
汉丞相:指汉朝的宰相,是汉朝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首相。
位:指官位,即官职。
免:指免职,失去官职。
就国:指官员被免职后回到自己的封地。
庶人:指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致仕:指官员因年老或疾病而退休。
以罪死:指因犯罪而被处死。
复召用:指被重新召回朝廷任职。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是皇帝的顾问,位高权重。
特进:古代官名,是对有功之臣的特别晋升,位高权重。
优游散秩:指官员职位不高,但待遇优厚,没有具体职务。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是皇帝的监察官,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九卿:古代官名,指中央政府的九个主要部门的长官。
将军:古代官名,是军事指挥官。
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
大司空:古代官名,是负责国家土木工程的大臣。
中郎将:古代官名,是武官,负责宫廷警卫。
三公:古代官名,指宰相、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司徒: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礼仪、教化等事务。
太尉:古代官名,是三公之一,负责军事。
城门校尉:古代官名,负责城门守卫的武官。
体貌大臣之礼:指对大臣的礼节和尊重,体现了古代的等级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汉丞相-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汉代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官职变迁与地位变化,反映了汉代官制和权力结构的某些特点。
首句‘汉丞相或终于位,或免就国,或免为庶人,或致仕,或以罪死’概括了汉代丞相的几种结局,包括因政绩或年龄退休、因免职回国、因免职成为平民、因退休或因罪而死。这些不同的结局反映了汉代官吏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其复召用者,但为光禄大夫或特进,优游散秩,未尝有除他官者也’说明即使是再次被召回朝廷的丞相,也仅能担任光禄大夫或特进等闲职,且不会再次被任命为其他重要官职。这体现了汉代对丞相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力的控制。
‘御史大夫则间为九卿、将军’指出御史大夫有时会担任九卿或将军等职位,说明御史大夫在官职上的流动性较丞相为大,但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至东汉则大不然’这句话表明东汉时期的官制与汉代有所不同。
‘始于光武时,王梁罢大司空而为中郎将’提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一个例子,说明东汉时期官员在去职后可以重新被任命为其他职位,显示出官职的流动性增加。
‘其后三公去位,辄复为大夫、列卿’进一步说明了东汉时期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去职后,往往能够重新获得官职,这反映了东汉时期对官员的宽容和官职的相对稳定。
‘如崔烈历司徒、太尉之后,乃为城门校尉,其体貌大臣之礼亦衰矣’以崔烈为例,说明即使是曾经担任过高官的崔烈,在重新被任命后也只能担任较低级的城门校尉,这表明东汉时期对官员的任用不再像汉代那样重视资历和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实际能力和表现。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比汉代和东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官职变迁,揭示了汉代和东汉在官制和权力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东汉时期对官员流动性和宽容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