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杨彪陈群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杨彪陈群-原文

魏文帝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彪辞曰:‘彪备汉三公,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乃授光禄大夫。

相国华歆以形色忤旨,徒为司徒而不进爵。

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相国及公独不怡,何也?’

群对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犹义形于色。’

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

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

彪逊辞以免祸,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

盖自党锢祸起,天下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尽,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士风不竞,悲夫!

章惇、蔡京为政,欲殄灭元祐善类,正士禁锢者三十年,以致靖康之祸,其不为歆,群者几希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杨彪陈群-译文

魏文帝接受禅让成为皇帝后,想要任命杨彪为太尉,但杨彪推辞说:‘我已经是汉朝的三公之一了,年纪已经很大,身体也有病,怎么能去赞美这个新的朝廷呢?’于是皇帝就授予他光禄大夫的职位。

相国华歆因为他的表情和态度不符合皇帝的意愿,只是被任命为司徒而没有晋升爵位。皇帝长时间都不高兴,于是问尚书令陈群:‘我顺应天意接受禅让,只有相国和您不高兴,这是为什么?’陈群回答说:‘我和相国曾经都是汉朝的臣子,虽然内心感到高兴,但正义的情感还是表现在了脸色上。’

曹氏篡夺汉朝的皇位,这是忠臣义士应该痛心疾首的事情,即使力量不足以讨伐,难道还能忍心再为这个朝廷做公卿吗?华歆和陈群是一代的贤人,他们所做到的也不过如此。

杨彪用谦辞来避免灾祸,也不敢说出曹氏之所以能够篡位的原因。自从党锢之祸开始,天下像李膺、范滂这样的贤士大夫几乎都被杀害,所以剩下的就只有这些人了。

士人的风气不再竞争,真是悲哀啊!章惇、蔡京执政时,想要消灭元祐时期的贤良之人,正直的人被禁锢了三十年,最终导致了靖康之祸,那些不像华歆和陈群那样的人已经很少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杨彪陈群-注解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曹操之子。

受禅:接受禅让,指皇位或官职的正式移交。

杨彪:东汉末年名臣,因忠诚于汉朝,拒绝为曹魏政权效力。

太尉: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军事。

辞:推辞,拒绝。

汉三公:汉朝的三位最高官员,即太尉、司徒、司空。

耄耋:年纪很大,指年老。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低于三公,负责礼仪。

相国: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华歆:东汉末年名臣,后为曹魏政权效力。

忤旨:违背皇帝的旨意。

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教化。

进爵:提升爵位。

尚书令:古代官名,负责处理国家重要文书。

陈群: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曾任尚书令。

曹氏:指曹操及其后代。

篡汉:篡夺汉朝的政权。

忠臣义士:忠诚于国家、有节操的士人。

痛心疾首:形容非常痛恨。

党锢祸: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迫害,指宦官集团打击士人党派的事件。

李膺:东汉末年名臣,因反对宦官而被迫害。

范滂:东汉末年名臣,因反对宦官而被迫害。

屠戮:屠杀。

士风:士人的风气、风尚。

竞:竞争,这里指兴盛。

章惇:北宋政治家,曾推行新法。

蔡京:北宋政治家,曾推行新法。

元祐:北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善类:善良的人。

禁锢:限制、禁闭。

靖康之祸:北宋末年,金兵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事件。

几希:几乎没有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杨彪陈群-评注

魏文帝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彪辞曰:‘彪备汉三公,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乃授光禄大夫。

此句描述了魏文帝曹丕受禅即位后,欲任用杨彪为太尉,但杨彪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最终被授予光禄大夫的职位。这体现了杨彪的忠诚与高尚情操,他虽身处乱世,但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愿在新的朝代中担任高职,表现出了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对新朝的不满。

相国华歆以形色忤旨,徒为司徒而不进爵。

华歆因言语行为不合皇帝心意,只被任命为司徒,没有晋升爵位。这反映了华歆在曹丕朝中的处境,他虽为一代贤臣,但面对新朝,他的态度是谨慎的,不愿过分迎合,这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相国及公独不怡,何也?’

曹丕对华歆和杨彪的态度感到不悦,于是询问尚书令陈群原因。这句话反映了曹丕对臣子的期望,他希望臣子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支持他,而华歆和杨彪的态度显然未能满足他的期望。

群对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犹义形于色。’

陈群回答说,他和华歆虽然内心喜悦于曹丕受禅,但仍然保持着对汉室的忠诚,这种忠诚在他们的表情上显露出来。这体现了陈群和华歆的忠诚与正直,他们在新朝中仍然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

陈群进一步指出,曹氏篡汉是忠臣义士所应痛恨的,即使他们力量有限,也不能忍受在篡汉者的朝代中担任公卿之职。这表达了对曹魏政权的不满和对汉室的忠诚。

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

陈群认为华歆和他都是一代贤臣,他们的立场和行为也仅此而已。这反映了他们作为贤臣的无奈,他们虽然内心有所坚持,但面对现实,也只能选择妥协。

彪逊辞以免祸,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

杨彪以谦逊的态度辞去高职,也不敢提及曹氏篡汉的原因。这体现了杨彪的谨慎和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他不愿因言辞不当而招致祸端。

盖自党锢祸起,天下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尽,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陈群回顾历史,指出自从党锢之祸以来,许多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等被屠杀殆尽,因此能存留下来的贤士已经不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才的凋零。

士风不竞,悲夫!

陈群对当时士风的衰落表示悲痛,他认为士风不竞是社会的悲哀,这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

章惇、蔡京为政,欲殄灭元祐善类,正士禁锢者三十年,以致靖康之祸,其不为歆,群者几希矣。

陈群以历史为鉴,指出章惇、蔡京等人在元祐时期为政,试图消灭元祐时期的贤臣,导致正士被禁锢三十年,最终引发了靖康之祸。他认为,如果华歆和陈群不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历史上类似的悲剧可能会再次发生。这反映了陈群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杨彪陈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8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