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司空表圣诗-原文
东坡称司空表圣诗文高雅,有承平之遗风,盖尝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
又云:‘表圣论其诗,以为得味外味,如‘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俭有僧态。’
予读表圣《一鸣集》,有《与李生论诗》一书,乃正坡公所言者,其余五言句云:‘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
七言句云:‘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忱,由自残灯照落花’,皆可称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司空表圣诗-译文
东坡称赞司空表圣的诗文高雅,有承平时期的遗风。司空表圣曾经自己挑选了他认为在文字表达上有得意的二十四首诗,遗憾的是当时的人没有理解他的妙处。他又说:‘表圣评论他的诗,认为达到了味外之味,比如“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这句诗写得最好。还有“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我曾经独自进入白鹤观,松树的阴影布满地面,不见一个人,只听见棋声,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诗的精妙,只是遗憾它显得有些寒酸和僧人似的风格。’我阅读了司空表圣的《一鸣集》,里面有《与李生论诗》这本书,这正是东坡先生所说的。其他的五言诗句有:“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七言诗句有:“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忱,由自残灯照落花”,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诗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司空表圣诗-注解
东坡: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此处指苏轼对司空图诗文的评价。
司空表圣:司空图,字表圣,唐代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此处指司空图。
诗文高雅:诗文高雅,指诗文的艺术价值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承平之遗风:承平,指社会安定、繁荣的时期。遗风,指遗留下来的风气或风格。此处指司空图的诗文具有往昔安定繁荣时期的文学风格。
文字之表:文字之表,指文字的表现力,即文字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韵:韵,指诗文的音韵美,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
味外味:味外味,指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超越文字本身,给人以更深层次的感受。
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这是司空图的诗句,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幽静和淡雅。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这是司空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院落景象,通过棋声和幡影来表现静谧的氛围。
白鹤观:白鹤观,指道教的宫观,此处可能指司空图曾经游览的地方。
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形容环境非常宁静,只有棋声可以听到,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诗句的意境。
寒俭有僧态:寒俭,指简朴、清贫。僧态,指僧人清苦的生活方式。此处指司空图的某些诗句风格简朴,有僧人的清苦气息。
一鸣集:一鸣集,指司空图的诗歌集。
与李生论诗:与李生论诗,指司空图与李生(李商隐)关于诗歌的讨论。
寒食月:寒食月,指寒食节时的月亮,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此时正值春末夏初。
午时天:午时天,指中午时分的天空。
吟:吟,指吟诵,即朗诵。
憀:憀,指忧愁、烦恼。
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描述了东坡地区(可能指苏轼的家乡)的气候特点,以及笋和松树的生长情况。
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描绘了雨后彩虹和鸟儿飞翔的景象,生动形象。
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通过猿猴的悲鸣和喜鹊的欢快,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生机。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描述了马匹的颜色在寒冷中显得更加惨淡,以及雕鸟的叫声伴随着晚上的饥饿感。
意惬:意惬,指心情愉悦、满足。
歌成:歌成,指歌曲创作完成。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描绘了春天涨满的池塘和初晴午后的花园美景。
五更惆怅回孤忱,由自残灯照落花:表达了在五更时分(凌晨五点至七点)的惆怅心情,以及残灯下落花的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司空表圣诗-评注
东坡称司空表圣诗文高雅,有承平之遗风,盖尝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
此句表达了东坡对司空表圣诗文的极高评价,认为其诗具有高雅的品味和平和的意境,体现了承平时期的文风。‘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说明司空表圣的诗歌在文字运用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且达到了二十四韵的境界,这种对诗歌韵律和文字的讲究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恨当时不识其妙’则表达了东坡对当时未能领悟司空表圣诗歌之妙的遗憾,也反映了古典文学鉴赏过程中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之间的差异。
又云:‘表圣论其诗,以为得味外味,如‘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
这里东坡引用了司空表圣的这句诗,认为它达到了‘得味外味’的境界。‘得味外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审美理念,意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超越了文字本身,给人以更为深远和丰富的感受。‘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这句诗通过‘绿树’、‘黄花’、‘村’、‘麦’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俭有僧态。
东坡进一步引用了司空表圣的另一句诗,并分享了自己亲身体验的感悟。‘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描绘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通过‘棋声’和‘幡影’的对比,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东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加深了对这句诗的理解,认为其意境深远,但同时也表达了对诗歌中‘寒俭有僧态’的遗憾,可能是指诗歌过于简朴,缺乏一些华丽和装饰。
予读表圣《一鸣集》,有《与李生论诗》一书,乃正坡公所言者,其余五言句云:‘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
东坡通过阅读司空表圣的《一鸣集》和《与李生论诗》,进一步展示了司空表圣诗歌中的五言句。这些诗句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又有对生活场景的刻画,如‘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憀’。这些诗句展现了司空表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体现了古典诗歌在审美上的追求。
七言句云:‘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忱,由自残灯照落花’,皆可称也。
东坡接着引用了司空表圣的七言句,这些诗句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描绘了春天池水涨满、花朵盛开的景象,‘五更惆怅回孤忱,由自残灯照落花’则表达了诗人深夜时的孤独和惆怅。这些诗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